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1997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益阳市区5公里,与益桃公路相隔不到2公里,交通非常方便。周立波是从益阳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
中文名周立波故居
外文名zhouliboguju
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
位于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
属于益阳市
故居简介周立波是从益阳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我国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一生共着作出版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着、报告文学等500馀万字,先后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和斯大林文艺奖,为我国文学、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解放后,当选为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故居自2008年9月15日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中、外游客80馀万人次,新农村建设考察团200馀个,故居所在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故居也已成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当地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各单位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周立波故居作为省内外乡村旅游核心景点的地位进一步彰显。瞻仰故居,不仅可以了解周立波成长为著名作家的一生经历,还可以学习人民作家为人民的精神风范。
故居状况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周立波祖辈袭居至今,逐步形成。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共计28间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绿树成荫,素雅无华。
建筑平面形制:“三间两搭厢”之三合院,因地制宜,两厢非对称布局。东厢房四间,东偏房五间;西厢房七间,后厢房三间,过厅一间,西偏房四间。厢房与偏房之间,有狭长天井相隔。建筑面宽41.87米,进深29.84米。故居为穿斗式木架结构,青瓦粉墙,相邻庭院,错落有致,属清式江南民居,具典型湖湘农舍风貌。
土筑围墙,白灰饰面,高2米,白粉瓦头,小青瓦脊顶。四柱木架结构槽门居中,门楣上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手书“周立波故居”扁额。开敝式方形门庭,入举三合院。东、西侧院,有双柱代框耳门相通,均为双扇板门。
堂屋青砖山墙,为十四架七柱穿斗式木架结构,悬山小青瓦双坡屋顶。厅堂正房,三合院壁,均为拼木板墙。环屋阶台垒毛石,三合土地面,无柱檐廊。
厅堂,当正向阳之屋,神龛主位居中,边门通后室。平仰见瓦底,南向全开敞。面宽4.20米,进深7.50米,脊梁底高6.0米。傍堂屋,通东西正房,东西正房面宽3.90米,进深9.90米,净高2.80米,天花板以上为阁楼。企口木地板,拼木天花,镶板墙,木格上悬窗。西正房为周立波父母居室,宁波雕花床,双门大柜,摇篮、坐篮及日用家具尚存。周立波就在此房间出生成长。
东厢房四间,南三间为十架五柱穿斗式木架结构,面宽4.00米,进深5.15米,脊梁底高4.90米。其中南两间为企口木地板,拼木天花,净高2.90米。馀一间为双开木门,三合土地面,无天花板。北一间为单坡青瓦屋顶,面宽4.75米,进深9.90米,屋面顶高6.00米。青砖地面,平仰见瓦底。除三合院墙为拼木板墙外,馀为嵌竹编墙,双面饰白,均有单扇木板门相通,后门通天井。南三间为木格花窗,北一间为木条窗。
西厢房七间,南三间构架、墙壁、地面、天花、门窗、屋顶均与东厢房相同,面宽4.20米,进深6.93米,脊梁底高5.30米。仅第一间为拼木板墙,双开木门。北四间为“田”字形布局。靠西正房两间为正房屋面延伸,面宽4.08米,两间进深9.90米,天花板净高2.90米。西两间为单坡小青瓦屋顶。其中三间为三合土地面,无天花;北一间临西正房,为企口木地板,拼木天花,设采光斗,双扇雕花木门,经餐厅通西正房,北通周立波卧室和后院。此房为周立波会客厅,在他回乡创作期间,周立波经常自备香烟、酒菜邀请乡民扯家常提起创作素材,召集青年小伙谈文学创作。
文学评价周立波在上海以文学评论和翻译为主,1938年出版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是他最早的文学创作。1938年7月,罗之扬在《全民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周立波的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写出了“战斗与自由之中国”。自此,社会各界开始了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至今已有71年。对周立波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周立波文学研究的开拓性阶段
1948年《暴风骤雨》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代表性评论是署名“芝”写的《推荐〈暴风骤雨〉》,刊载于1948年5月11日《生活报》。当时的评论界认为,《暴风骤雨》有三个特点:一是塑造了民间英雄、代表时代希望的新人物新形象;二是开拓了重大革命题材写作;三是使用了新的民间语言。1955年《铁水奔流》出版后,《光明日报》、《文艺学习》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充分肯定这部建国后最早描绘产业工人形象的作品。1958年《山乡巨变》出版后,老一辈评论家茅盾、黄秋耘、王西彦、唐弢、陈涌、朱寨等人发表了有关评论。
从1958年至1961年,《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40多篇,这些评论对周立波做了开拓性研究。时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茅盾在《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跃进》一文中指出:“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这一阶段研究的总特点是:一是许多评论以政治为标准肯定周立波三部长篇小说与其他短篇小说的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二是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审美评价,肯定了周立波创作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
198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庄汉新撰写的《周立波生平与创作》一书。1986年,湖南省文联、省文化厅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周立波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专家、作家就“作家与时代、作家与人民的关系”这一中心话题探讨了周立波的文艺思想、艺术风格与创作成就以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会议论文汇编成《战士作家学者—首次周立波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同年,胡光凡着作了《周立波评传》,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上各种评论与研究性文章的发表、相关书籍的出版、研讨活动的举办,标志着周立波文学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四阶段,1995年以后周立波文学研究进入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周立波研究拓宽了视野,进入了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对周立波作品艺术价值和整体的文学史地位,作了新的发掘和评判,出现新领域开拓、新方法探索、多元化解读的态势。1995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周立波研究的重要着作。一是艾斐着的《中国当代文学流派》,对周立波故乡生活小说美学形式与艺术风格,对茶子花文学流派形成的基因与条件作了系统论述;二是谭元亨着的《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对周立波创作中关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描写,对自由与爱情的礼赞,作了充分肯定。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3:4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6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周立波故居(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周立波故居(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