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

更新时间:2025-01-09 07:02:34 阅读: 评论:0

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

何兆武 (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 次浏览 | 2022.09.17 16:15:4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

何兆武(1921年9月-2021年5月28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

其学识渊博,精通中西思想文化史,曾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代表著作有《近代西方思想史》《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

2021年5月28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中文名

何兆武

外文名

He zhaowu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北京

毕业院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职业

教授

出生日期

1921年9月

逝世日期

2021年5月28日

人物经历

何兆武,湖南岳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历任北京图书馆编目员,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何兆武学识渊博,精通中西思想文化史。1978年,他的《中国思想发展史》出版,全书50多万字,系统、全面、科学地论述了中国思想发展史。此书几经再版,被许多大学选为教科书。而后他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思想发展史》(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60多万字,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何兆武说:“改革开放不仅繁荣了中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给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了繁荣。使我们这些“文革”时期‘荒废’的中国史学研究工作者有了春天”。正是在这个春天里,何兆武的学术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他的《近代西方思想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十几部著作以及《历史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等论文集携百余篇论文不断问世。他还参加了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等巨著的编写。

1980年,何兆武作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个与美国文化交流互访的专家,出访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等地考察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文献,他说:“我感受最深的是文化开放的差别,在美国可以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全部书籍,而在中国,外国文化的书还很缺乏;第二个差别是美国图书资料的开放,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入库翻阅图书和资料,而且可以借。而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少见的图书资料要行政领导鉴批后才能借的制度”。何兆武感慨道:“图书的开放,是文化开放的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了解、分析,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文化的开放必须与经济的开放和繁荣同步,否则会出现精神文化的匮乏与畸形”。

走在前面的社会必定有很多的经验,走在后面的国家一定要吸收。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在自己的随笔集《苇草集》的扉页上引用过帕斯卡尔这么一段话。诚然,因为思想,何兆武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活力!

座无虚席,台上口若悬河,台下时而掌声阵阵,时而一片沉寂。一个下午,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学生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一场题为“中外文化与全球化”的演讲。

主讲人是年逾80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在演讲中,这位皓首有些秃顶的老者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从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史谈到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逐个阶段,论述了不同文化的特性和共性以及文化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当下中国学者对历史哲学的最高研究状态,就不能不读何兆武先生的论著。如果你想通过中国学者的目光去审视西方的史学思想、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然后反转身来,再去审视当下的中国史学,同样不能不去读何兆武先生的论著。”

如果要颁发一项西方学术著作汉译特殊贡献奖,这一具有无限殊荣的奖项应该毫不犹豫地送给他。

昆明西南联大校舍

著作诞生

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做了个12年的远景规划。中国科学院大扩军(今天的社科院当时也属中科院),何兆武也由陕西师院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后,参加侯外庐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通史》的撰写等研究工作。但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研究重点长期是“服从组织需要”:查查地震资料,编编地方县志。工作之余,何兆武读书记笔记,翻译了一些马克思的西方学者的著作——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开了间“地下工厂”。也就是在这间“工厂”里,他“生产”出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译著,这些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都先后出版发行了。

翻译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颇有戏剧性,上世纪50年代罗素大搞和平运动,毛泽东、周恩来联名电邀罗素来华访问,罗素亦欣然同意。但临行时,90多岁高龄的罗素因身体原因,不能远行,便以他的《西方哲学史》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嘱咐将此书翻译出版。工作人员将此书交给当时能担当此任的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将翻译的任务交给何兆武。“文革”中何兆武先生挨批的罪状之一就是,他翻译此书是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招魂。翻译此书本是毛主席的指示,却被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扣上这么一顶帽子,何兆武觉得哭笑不得。“1971年,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最终还是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最主要的罪状还有一条,是‘恶毒攻击敬爱的江青’。当时,报上老登江青的照片,我在一次私人闲聊时说她总是抛头露面,这样不合适,就被告发了。”

“文革”以后,何兆武的研究重点转到了中西思想史以及史学理论方面,先后发表了数量颇丰的论文和译著。他从英文、法文、德文等译介西方史学哲学等思想理论不遗余力,其译作“意达辞雅,文质兼美”,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其翻译工作与其西方思想史的研究相辅相成,同时为国内学者从事西方文化研究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何兆武译作颇丰,仅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就收录何先生译作有8种之多。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要颁发一项西方学术著作汉译特殊贡献奖,这一具有无限殊荣的奖项应该毫不犹豫地送给何兆武先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摘取这项桂冠了。”的确,何兆武的名字在当代中国并不是十分响亮,但很多人对西方历史和思想的理解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受到过他所翻译或介绍的西方学术经典的影响。

他学贯中西,却并无留洋的经历,当人们惊讶他把那些艰深的学术书译得如此晓畅、明白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留过学,就是西南联大和清华学的基础。主要是我译这些有兴趣。”这些译著都是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偷偷完成的。毫无疑问,他作为一个翻译家的名声和成就也是非凡的。

民族文化

何兆武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文化史学专家出访过英国、荷兰、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他说:“全世界最早的近代化是西方,在16世纪,中国慢了300年。走在前面的社会必定有很多的经验,走在后面的国家一定要吸收。如西方最早的电灯、电话、电脑慢慢地被走在后面的国家所吸收,这就是取其精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如何区别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他说:“区别这两者是个难题,难就难在要先区分普遍意义还是特殊意义的,不同意义的要不同对待。如数学,西方最早用的是A、B、C,我国的数学早期用的是甲、乙、丙,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的东西是一样的,随着世界的共同现代化,我们也改用A、B、C。属于各民族要保留的东西,一定要是‘特色’的。处理好保留民族‘特色’与遵守各民族普遍必然的规律,这个难题就不存在了。”“至于精华与糟粕,如果你用好了就是精华,用不好就是糟粕。如鸦片,用在医药中就是很好的东西,可称为‘精华’;成了毒品,不就变成了‘糟粕’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关键在于怎么分,如何用。封闭只能带来狭窄、片面、孤芳自赏等不健康的发展,而‘融合’使文化开放,绽放出更健康、多彩、丰富的文化。只有融合、交流才能健康发展,才更具生产力。中国思想文化的窗子还可以再开大些。”

在谈到如何保证中国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时,何兆武语重心长地说:“要正确对待学术批评,有批评才有进步,才能融合,要建立一种文化健康发展的批评机制,对学术上的‘假冒伪劣’等危及文化健康发展的现象,给予打击和治理。实践证明,行政干预对学术不利,学术问题应由学术上去解决。学术上的带头人不应由领导用行政的办法去‘封’,应由学术界自己评定。学术如有成果自然脱颖而出,广大同仁、读者、社会都会认可,‘领导封’的结果只会增加名利导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清华恢复文科,逐步朝综合大学发展,需要文科的人。”1986年清华大学成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何兆武被调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学教授。老人说,他喜欢与年轻人打交道。“一个人总要接触生活,接触世界,要接触年轻的人,教学相长。你不接触年轻人,就等于自动老化了。”

近年来,何兆武先后因股骨坏死、心脏病两度住院。他的右腿植入了金属架,现在已经很少出门散步,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看报以及写信。说到现在中国的翻译水平,他正色道:“现在的学术翻译,最大的问题不是语言水平问题,而是翻译者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太差。如‘麦哲伦’这一个人的名字,拿给学外语的学生翻,竟能在一篇文章里翻出3个名字来。翻译这门艺术,语言程度的高低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了解本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意会。我读书时,看那些原文诗,其实也并不是完全能看懂,但仅仅是能明白的那一部分,已经让我觉得很美。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何兆武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晚上10点睡觉,清晨4点起床。一直陪伴他的孙女也出国了,何兆武说:“从今以后,我得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说这话时,老人还像往常一样,一副乐呵呵的喜眉笑眼的样子。

个人作品作品

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事》等,口述《上学记》等。

何兆武作品

课程

讲有《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等课程。

获奖记录

2015年4月20日,中国翻译协会向其颁发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3:0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6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