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日目现存12科(另有一化石科),153属,共计1100余种。俗称避日蛛或风蝎,分布于非洲、亚洲及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沙漠。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生活在干热地区,多数种类金黄色。因行动敏捷而称风蝎或因头部隆起又称驼蛛。蛛形纲(Arachnida)避日蛛目(Solifugae,旧称Solpugida)900种昆虫的统称。腹部有毛,圆形,甚似蜘蛛;前面的附肢似蝎。体长10~50公厘(0.4~2吋)。极贪食,最大种类甚至可杀死小型脊椎动物。螯肢(第一对附肢)大,钳状,有齿。后足有球拍形器官(平衡棒),可能为感觉器。
中文名避日蛛
拉丁学名Solifugae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蛛形纲
目避日目
科避日科
属避日蛛属
种避日蛛
分布区域非洲、亚洲及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沙漠
中文学名避日蛛
别称日蛛、日蝎、风蝎、骆驼蜘蛛
英文名Sunspider
简介避日蛛(solifugid,由拉丁语sol,“日”和fugere,“逃”组成)得名于其夜行习性,它们在世界各地还有诸多别名。因其迅猛的奔走速度(爆发可达53厘米/秒),它们被称作风蝎(windscorpion)或风蛛(windspider)。圣地亚哥的西班牙人称一些昼行性避日蛛为太阳蛛(arañhas'delsol)。一些种类因其拱起的头胸部背板被称为骆驼蛛(camelspider)。避日蛛或被称为假蛛(falspider)以别于蜘蛛。南非人传说避日蛛会为妇女的长发吸引,被缠住后它们会剪开头发逃生,因此被称为剪发蛛(haarskeerder)。也有传说认为它们将人和动物的毛发剪下用以筑巢。第一次世界大战北非的驻军称之为jerrymander和jerrymunglum。其他俗称包括食脂蛛(vetvreter)及毒蛛(gift-kanker)等。
避日蛛分类系统避日目隶属于蛛形纲跑足亚纲,与拟蝎目为单胫总目仅有的两个目。基于形态学及分子分析,避日目已被证实为单系群。避日目为蛛形纲第六大多样化的目,现存12科(除沙风蝎科,漠风蝎科及避日蛛科已有现成中文学名,其余均为此条目编辑者所译,仅供参考):
•沙风蝎科AmmotrechidaeRoewer1934(学名源于希腊语ἄμμος沙+τρέχω跑) •蜡风蝎科CeromidaeRoewer1933(疑为希腊语κηρός蜡) •戴沙蝎科DaesiidaeKraepelin1899(词源待查) •漠风蝎科EremobatidaeKraepelin1899(希腊语ἐρήμος独处的) •蛛毛蝎科GaleodidaeSundevall1833(词源有争议,包括希腊语的γαλέη鼬或γαλεός一种鲨鱼,及拉丁语galea头盔) •疾风蝎科GylippidaeRoewer1933(疑为Γύλιππος斯巴达将领) •缺爪蛛科HexisopodidaePocock1897(待查) •卡氏蛛科KarschiidaeKraepelin1899(疑为FerdinandKarsch德国蜘蛛学家,昆虫学家,节肢动物学家) •黑日蛛科MelanoblossidaeRoewer1933(待查) •漠日蛛科MummuciidaeRoewer1934(待查) •毒日蛛科RhagodidaePocock1897(希腊语ῥάξ一种毒蜘蛛) •避日蛛科SolpugidaeLeach1815(拉丁语sol太阳+pugnare战斗,目名Solifugae源于拉丁语sol+fugere逃跑) 另有原日蛛科Protosolpugidae仅见于一采自宾夕法尼亚的化石标本。避日目科下分141属,包括5个单型性化石属,共计1095种避日蛛。
天敌尽管避日蛛常被视为捕食者,它们也构成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很多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常见天敌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节肢动物如蜘蛛等。同类相食现象亦常发生。
生活习性避日目动物捕食各类小动物,包括小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触肢捉住猎物后传给螯肢,螯肢弄死猎物并撕裂其组织。气管系呼吸,在前体和腹部有3对气孔。排泄通过一对基节腺和一对马氏管进行。 避日蛛适应炎热干旱的气候,分布于除南极洲和澳洲外的大陆。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尽管被视为沙漠生物群系的特有生物,它们也常出没于半沙漠地区及灌木林。也有一些种类栖息于草原和森林。避日蛛以耐热耐旱闻名,蛛毛蝎科的Galeodesgranti能在49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10%的恶劣环境下生存24小时。不过多数避日蛛为夜行性,它们白天藏身洞穴中以避开地表的高温。避日蛛体表水分散失很少,通常能从猎物的体液中获得充足的水分。捕获的Galeodesarabs有咀嚼金合欢树叶获取水分的行为。
觅食避日蛛为夜行性游猎生物,肉食或杂食。多数种类在地表大范围搜索猎物,一些种类喜食白蚁,一些种类跟踪猎物,短腿的缺爪蛛则在沙下捕食。其感应机制包括触觉和视觉刺激,介传震动和化学感应。食物大部分为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亦猎杀蛇,小型蜥蜴和啮齿动物,也有人观察到食腐的行为。饲喂实验证明一些种类拒食太大,太硬或具有防卫性化学物质的生物,其他种类则并不介意。除了毒日蛛科的Rhagodesnigrocinctus外,其他避日蛛都没有毒腺。进食时,避日蛛巨大螯肢的上齿会前后摩擦绞碎外骨骼并榨取汁液。触肢尖端的吸附器官用以接触,抓住,操纵猎物。Wharton观察到雌性Metasolpugapicta有时会用触肢将食物送到螯肢。漠风蝎科的一些种类(Eremobotesmormonus,E.marathoni,Eremorhaxmagnus)会处理食物,平均5-9%的进食时间被用于移除高几丁质部位(头,触角,翅)。[2]
交配产卵的避日蛛,半透明的腹中能看到尚未产出的卵。避日蛛一年发生一代,雄性会长途跋涉寻找配偶。交配时雄性避日蛛用触肢将雌性固定,雌蛛会进入麻痹状态,蛛毛蝎科和避日蛛科的雄性用螯肢捡起由生殖孔排出的精包并塞进雌性的生殖孔。漠风蝎科的雄性则直接用生殖器将精包递入雌性生殖孔。交配后雌性避日蛛会挖洞并产下50到200枚卵,一些种类会守护虫卵直至孵化。由于守护期间雌性无法觅食,它们会事先在体内储存能量。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环境下曾观察到一种5厘米长的避日蛛吃下超过100只苍蝇。从卵中孵化以后,避日蛛会经历胚后发育、9到10龄稚虫以及成虫等多个阶段。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2:3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58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避日蛛(避日目12科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避日蛛(避日目12科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