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形类出现于奥陶纪,并延续到现代。介形虫是生活在水里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个头大得像一粒米,小的肉眼看不见。通常只有0.5-1毫米的大小,找到油是必要的。因为介形类在陆地或海洋沉积物中看起来不同。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介形类,石油地质学家可以确定几千米深钻孔中地层的年龄。通过对大量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掌握该油田含油层的分布规律。
中文名介形虫
拉丁学名ostracoda
别名musl shrimp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
纲介形虫纲
分布区域自早奥陶世出现,一直到现代还相当繁盛。
简介介形虫介形虫一种广泛分布的介形虫纲甲壳动物。有两瓣贝壳状软体动物的。躯干非常短,外观无节,不像大多数甲壳类动物,几乎整个身体都包含在壳内。现存物种的数量估计在10000至15000之间,包括海洋、淡水和陆地物种。目前已知已灭绝的介形类和活介形类有6.5万种,早奥陶世至近代已发现许多化石。由于其数量多、地理分布广,在地层中留下了丰富的化石,可作为地层的指示化石。一些属通常用于指示地下石油的勘探,类似于海洋地层中有孔虫的情况。成年介形类长约0.3至5毫米,太平洋最大的介形类长23毫米,长约1英寸。在海洋中,大多数物种生活在海底附近。它存在于湖泊、沼泽、池塘、河流的陆地上,甚至土壤间隙水中(如水)。有些人吃微生物和有机碎屑;有些吃小型无脊椎动物;一些寄生虫,大多数人喜欢浅水,但也有一些是从2000米(约6600英尺)深处采集的。
特征介形虫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介形虫纲,个体微小(多0.4-2毫米)。被包在两瓣壳内。壳形多样。躯体两侧对称,不分节,被包在两个壳瓣之间。壳面光滑或具各种瘤、槽、刺、脊以及其它纹饰,但不具生长线(这是与软体动物外壳的区别)。 器官发育较完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具附肢, 末端具尾叉。两壳瓣可不相等,有的种具雌雄双形现象。生活领域广泛,能适应淡水、海水等多种生活环境。自早奥陶世出现,一直到现代还相当繁盛。
现代介形虫软体介形虫介壳外观介形虫两侧对称,不分裂,包在两个瓣壳中。身体虽小,但结构复杂,各器官发育良好。身体分为头胸和腹部,关节不明显。头部很大,大约是身体的一半大,胸部末端有一对尾叉。大多数介形虫没有眼睛。有些物种年轻时有眼睛,但成年后就消失了。介形类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有感觉毛,这些毛通过壳壁的毛细血管作为感觉器官伸出壳外。消化系统由头部腹侧的口、食道、胃和肠以及身体后部的肛门组成。没有鳃,薄薄的体壁自然会扩散呼吸。缺乏血管和心脏,除了肉眼可见的和浮游的形式。肌肉系统是复杂的。
介形虫头部和胸部有7对分节的附属物。除第一触角外,所有触角都是分叉的,包括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外侧外肢和内侧内肢。附属物具刚毛,末端有爪。头有四对附属物,第一触角在前面。它是一种长且逐渐变细的单足附体,用于爬行、游泳和进食。第二根触角用于爬行、游泳和攀爬。靠近嘴的双峰颌的基部是坚硬而有力的牙齿,帮助咀嚼食物。嘴后的双峰下颌骨可以搅动水体,提供过滤水流,加强动物身体周围的水循环,有利于呼吸。胸部有三对附属物,均为双足起源,但外肢退化,主要用于爬行、挖掘、进食和交配。
个体发育及繁殖介形虫是雌雄异体的,有的种没有雄性,有的种有两性生殖,也有双性生殖和单性生殖都可以进行。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博士王贺和研究员王博等,与德国和英国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报道了产于白垩纪缅甸琥珀中保存有软躯体的介形虫化石。团队研究发现其中一类化石介形虫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雄性通过钩状抱握器抓住雌性并将半阴茎伸入雌性个体内,交配中,雄性通过曾克氏器(精子泵)将巨型精子送入雌性体内。曾克氏器因其具有发达的肌肉和螺纹状的刺,极易从现生个体中发现。巨型精子将储存在雌性储精囊内,随后精子开始具有活性完成受精过程。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和位于身体后部的输卵管组成,在特定的季节繁殖。[1]蛋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抗寒性,能适应低温干旱环境。它们可以远距离传播,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化幼虫。当卵孵化时,其生长是不连续的,幼虫称为一龄。当身体生长过大时,坚硬的双壳脱落,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形成新的外壳并硬化。从第一阶段到成年,它通常经历8次这样的过程和8次蜕皮,每次蜕皮一次。个体变大,器官和附属物不断增加和完善,最终达到成年。在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贝壳的形状、贝壳的装饰和各种结构特征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壳的成分与构造介形虫介形虫壳的主要成分是钙和几丁质。碳酸钙是主要成分,占95%以上。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贝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大。可分为外墙和内墙。壳可分为四层: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和表皮细胞。上表皮太薄而不能石化;外层皮肤是钙质的。通常作为化石保存;内表皮也是钙质的;表皮由节肢动物的表皮细胞组成。内壳层由甲壳素组成,甲壳素很薄,只有边缘部分钙化成较厚的钙化,起到增强壳层自由边缘闭合的作用。一些淡水介形类和大多数浮游脂足类的几丁质在幼年阶段钙化较弱,不能作为化石保存。
分布最早的已知代表类是高肌介类动物,它们出现于早寒武世,分布于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奥陶纪是古足介目全盛时期。三叠纪的速度足命令开始占主导地位。三叠纪时速足介目开始占统治地位。侏罗纪时,浪花介超科、金星介超科、小浪花介科等大量繁盛。同时,达尔文介超科、土菱介超科等仍继续发展。从白垩纪开始,介形类动物群又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更新世至现代介形类数量众多。 生物地层学意义:中、新生代海陆地层中的介形类可划分为许多组合,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考古发现介形虫2014年5月14日,外媒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得最完好的精子,该精子藏身于距今约1700万年的化石里。据悉,这一精子是在一只已经石化了的雌性远古物种介形虫的性器官内发现的,科学家称这只介形虫在死前刚刚交配过。相对于这种动物的体型而言,该精子显得非常大。精子藏身的化石由三名研究人员于数年前发掘。其中一名研究员阿彻教授(Michael Archer)表示,99.9%微生物的精子与体积相比都非常小,而且这只介形虫的软组织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令我们感到异常惊讶。“当捡起这些坚硬的、干燥的石头时,我们通常会用锤子敲它。我们完全没有想过在这些石头里会发现曾存在于软组织内的精子。”阿彻教授说。[2]
关于简介介形虫是一种小型甲壳纲动物,隶属节肢动物纲,甲壳纲,介形虫纲。它们的整个身体都包裹在一对贝壳里。壳长一般在0.3-5毫米之间,主要成分通常为方解石和几丁质。身体由头、胸、腹组成,但体表不可见节段。它们通常有8对附属物,除第一触角外,其余都是分叉的。活着的介形虫广泛分布在各种水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介形虫化石属于4.85亿年前的奥陶纪。
注:1) Ostracod来源于拉丁语Ostracoda。介形虫产于除法国以外的欧洲和澳大利亚。介形虫产于法国和北美。拉丁介形类,首字母大写,是介形类的分类学术语。
2)过去,人们以甲壳类为甲壳类,以介形虫为亚纲。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3)介形虫的附属物有第一触角、第二触角、上颌骨、下颌骨、第一胸肢、第二胸肢、第三胸肢和尾肢。由于体表不可见,所以所谓的第一胸肢属于胸部还是头部仍有争议。
4)介形虫的第一触角是单肢的,其他触角是双肢的,尽管有些双肢特征有时退化到不可见。这与其他甲壳类动物是一致的。分岔附肢的基本结构包括原足类、外足类和内足类。此外,在原肢上还存在着一些结构,如底肢和表肢。
5)尾肢曾被称为叉趾,并被认为起源于身体的尾节。但现在人们认为它源自于附着在腹部的一对振动片。它也是大多数介形虫唯一的腹部附属物。在枝角科的一些雄性中,尾肢前有一个对称如毛刷摩根的附属物。
6)上述八对附属物不包括阴茎及其他由附属物演化而来的结构。
7)目前已知最早的介形类为古足介类,出现于奥陶系及早奥陶系。出现于寒武纪的高肌介类(Bradoriida)不被视作介形虫。
生态介形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池塘、沼泽、溪流、地下间隙水和其他水域,少数种类为陆栖或半陆栖。它们大多是底栖生物,匍匐在沉积物表面,钻入沉积物浅层,或攀附在水生植物上。许多种类的第一和第二触须上都有长长的游动毛,可以游泳,但它们的活动范围仍然局限于水底,很少活动到水的上层和中层。因此,用浮游生物网捕获介形类是很困难的。除短背型外;贝壳的腹部是扁平的,可以倒挂在水面上。它们是杂食性动物,以各种有机碎片为食。但也许不同的物种有或多或少的食物偏好。有些种类可以寄生在两栖动物和鱼类身上;有报告说人的肛门里有寄生虫。对水温、水的化学组成(离子组成、氧含量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属、种的适应范围也不同。
相关图片介形虫介形虫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2:2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5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介形虫(介形虫纲甲壳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介形虫(介形虫纲甲壳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