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平,国际共产主义友人阳早与寒春的长子。经济学家,主要教授计量经济学,他又为历史研究者,主攻中国现代史。被广大师生誉为“最纯粹的人”。美国拉特格斯(Rutgers)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特拉华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西切斯特宾夕法尼亚州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拉菲亚学院(Lafayette College)等大学任教。2007年秋季起前来国际经贸学院任教。
中文名阳和平
国籍美国
毕业院校拉特格斯大学
代表作品《试论无产阶级的大民主》
出生年月1952年
性别男
英文名Dr. Fred Engst
出生地北京
职业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个人简介阳和平(Dr. Fred Engst),国际友人、美籍农业专家阳早(Sid Engst)与寒春(Joan Hinton)的长子,1952年出生在北京(宋庆龄亲自为他取名),长在西安国营草滩农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新中国的历史也有深刻的研究。
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期间他多次应邀到高校做讲座,评点中国经济和新中国历史,讲述他们一家人与红色中国的传奇经历,使众多青年受益良多。
人物生平作为阳早和寒春的长子,阳和平是标准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1952年,已怀孕7月的寒春应宋庆龄邀请,从陕北来到北京,作为美国代表参加亚太和平会议。随后,宋庆龄替她肚子里的孩子起名“和平”。
寒春还叫Joan Hinton时,她是美国一名年轻的核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她在芝加哥的同学。作为“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的助手,Hinton也参与了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美国将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之后,Hinton和其他一些科学家感到“灵魂被出卖”,她不能想象自己醉心研究的科学竟被用来制造杀人工具。
1949年,在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像的窑洞里,早与寒春成婚。墙上挂着红旗,绣着“万里良缘,圣地花烛”八个大字。
记者问阳和平,他的母亲放弃在美国做科学家,来到中国养牛,会不会感觉有些可惜?阳和平露出了略有些狡黠的笑容,“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我了,可惜什么?”
出生40天后,阳和平就和母亲一起回到了陕西西安的草滩农场。直到14岁之前,阳和平童年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寒春说过,在陕北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精神很愉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寒春看来,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压迫。
1966年,寒春夫妇被调到北京。阳和平很快发现母亲已参加了造反派组织,每天开批斗会、写大字报。但单位还要接待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食堂人手不够,于是阳和平就去食堂帮忙揉面做馒头。他觉得这个活“特别有意思”。
做了几个月的馒头之后,阳和平找到了更有趣的事。他跟随表姐卡玛,还有几十个北大、清华的学生,想践行一个宏伟的计划:从北京走到延安,再走到井冈山,然后走回北京。
可实际上,走到山西阳泉以后,阳和平和卡玛就留了下来,在一座煤矿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参加革命”。
1969年,17岁的阳和平被分配到北京市光华木材厂,用热压机做胶合板、塑料贴面板,正式成为一名工人。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宏观发展和劳动力经济学
教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发展经济学,经济计量软件
代表性学术论文:“以自换马克夫式的模型来研究经济周期” (“A SelfSwitching Markov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Business Cycle”)
回忆母亲阳和平和母亲寒春寒春,美国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曾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然而,投放到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炸伤了她的心。于是,追随未婚夫阳早来到中国,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他们在革命时期来到延安,并随革命者转战南北,建国后成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专家。
50多年来,他们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们从艰苦的革命时代,走过“文革”时期,经过大跃进运动,走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中国的奶牛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阳和平说,二十几岁时,母亲寒春从未想过会到中国定居,更没想过会以养牛为终生事业。那时,她对政治不感兴趣,梦想是当核物理学家,参加了美国“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制。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永远地改变了她的人生。从日本带回的实况影像和照片,令她震惊。她感到被欺骗了,没有所谓“最高尚的纯科学研究”,科学技术被什么人来用很重要。
她对“美帝国主义”很失望。于是在1948年来到延安,因她和父亲一样敬佩毛泽东,最终走在一起,否则他们不会在一块儿的。
“很多人老觉得他们来中国作出了牺牲,人们都不理解他们,他们不是做了牺牲,他们到中国来是获得解放了,因为很多人的出发点,是从物质水平来衡量人的幸福。”阳和平说。
阳和平表示,他父母到中国来追求的是没有压迫的、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他们不追求物质条件。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她最看重的是把自己个人爱好和人们的需要融为一体。他们干的是老百姓所需求的东西,他弟弟妹妹都认为他们那一代是最幸福的。
阳和平说,父母在毛泽东时代不需要考虑吃穿,老百姓吃什么就吃什么,老百姓穿什么就穿什么,不为自己的生存奔波,可以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父亲喜欢养牛,就想把牛养好。母亲喜欢设计,就把设计搞好,他们在一起简直是幸福无比。60年来,他们耗费毕生精力主要做了两件事: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
晚年,母亲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知道有资本主义就有帝国主义,有帝国主义就有战争,所以到中国来,也是想希望能够加速美帝国主义的破产,第三世界人们壮大和强大起来就能够抗衡美帝国主义,就是反霸。现在的人不理解那一时代的人,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来的,所以他们对资本主义没有幻想,他们向往共产主义。
阳和平强调,养牛不仅是母亲的事业,也是她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方式。对她而言,共产主义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宗教”或世外桃源,那就是一种朴素的追求,一种坚定的信仰,一个她相信的最理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类社会模式。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2:0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5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阳和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阳和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