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上海市美术高等学校(本科)。作为当时上海地区唯一的美术类高等院校,学院历经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美术创作、设计和研究人才,涌现了一些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对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有美术设计、中国画、油画、雕塑、美术史论、建筑六大系,招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及本科生,并分别招收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
中文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创办时间学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类别艺术类高等院校
邮编200444
所属地区上海宝山区
地理位置校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交通:公交767、185、727、110、58、轨道交通M7
简介1960年创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3年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美术学府,2000年迁入上海大学新校区内独立的美院大楼,设有美术设计、中国画、油画、雕塑、美术史论、建筑六大系。招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及本科生。并分别招收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留学生,正副教授45人现有各类学生1800余人上海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美术创作的中心。
上海,21世纪国际化现代都市,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强调要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和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为目标的上海美术学院,以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高峰高原核心支撑学科,明确以强化城市艺术资源、海派艺术创新和国际公共艺术为建设方向,辐射多个学科群。[1]
雄心开伟业,妙墨系春秋,198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上海最早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学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揭牌创立了。从此乐教梓楠同受范,喜看桃李广成材。二十年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大都市的商业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为基础,为建立有高艺术品位文化氛围的一流都市培养了一大批美术创作、设计、研究人才。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发扬“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构建以“纯艺术”为基础,“应用艺术”、“建筑艺术”为主干,“公共艺术”建设为重点的学科体系,坚持海派美术教育思想,坚持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积极创设大美术教学概念,加强教学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面向多元、启发个性,服务社会,参与实践,为努力实现“继承和发扬‘上海美专’精神,造就海派艺术领域的一代大师”而拼搏奋斗!
学科、专业学院在科学与艺术碰撞、经济与文化整合、学科与专业重组的关系中,积极谋求建立大美术学科概念。依托上大文、管、商、理、工、法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构建以“纯艺术”为基础,“应用艺术”、“建筑艺术”为主干,“公共艺术”建设为重点,形成艺术人才需要的学科体系。倡导高质量、多元化教学、科研平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互应;基础教学与科研、创作相连贯;教学模式与未来发展相参照,以国家“211”工程及重点学科《公共艺术》的建设为契机,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特征。使学院在教学、创作,设计、科研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争占学术高点。积极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以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
学院重点学科——《公共艺术》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3年沪教科委(03)29号文正式批准建设。公共艺术:指面向社会,以大众为对象,以大众需要为目的,通过策划、操作实现艺术为社会服务,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准的创造活动。该学科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两个硕士点。一个研究基地:公共艺术实验中心。本学科包含三个研究方向:公共雕塑、公共建筑、公共设计。鉴于公共艺术的综合性,这三个研究方向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种交融和渗透的关系,具体内容涉及公共艺术文化环境研究,公共艺术造型学研究,公共艺术工程管理学研究,以及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创意研究。
培养对象为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研修班学员。学科建设目标:紧密依托上海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设计、建筑系等以及其他原有科研机构、师资队伍和咨询组织的雄厚基础上,建立公共艺术学科及相应研究中心;为公共艺术提供理论依据,构筑学科科学合理的结构框架,完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为国家和上海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和实施提供论证、咨询服务;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力争在五年内达到国内一流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争取在2004年达到增设公共艺术硕士点,2005年达到美术学博士点的基本条件。
学院现有绘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建筑学等5个本科专业。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美术设计系、史论系、建筑系等6个教学系,“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的陶瓷、玻璃、版画、多媒体、材料实验等工作室,承担美院本科教学。2000年以来逐步推行的以教学为要务的“工作室制”作为专业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
其中美术设计系由工艺系改制更名而来,建系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分别在上海市企事业设计部门和国际一流的设计机构任职,为上海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参与设计和主持策划过上海许多重大设计工程,设计作品曾参加各类国际国内著名艺术设计展览和竞赛并获奖。
中国画系由原上海美专国画教师系及上海美术界知名人士组建。以海派文化为背景的上海中国画坛,既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又少门户之见,更多自由的艺术精神,表现现代都市人视域中的大千世界和心态、心境,着眼精微,手法婉约,水墨洇润是其共同特点。近年来中国画系的在校生、毕业生积极投入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室内重大展览入选并获奖。已经成为上海一支引人瞩目的中国画生力军。
油画系具备高水平教学和创作的师资能力。油画系的教学,历来讲求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因地处上海,得风气之先,对油画画种的文化底蕴体味深切,有欧洲油画传统。却并不“追随”程式,而是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感受揭示生命意义细致入微的共性。油画系培养具备相当专业水准进行创作和研究,并能从事国际艺术市场管理,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高级人才。
版画专业方向的建立,适应上海公共艺术发展需要,改写了上海美术教育版画专业方向空白的历史,是上海最早也是唯一的版画教学单位,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个新兴的重点学科。经过近三年的建设,现已拥有凹、凸、平、孔四大版种的实践操作设施与器材,下设石版工作室和其它版种工作室(木版、铜板、丝网版)。应上海的社会与市场需求,借地理人文优势、先进科技力量提供艺术表现及表现方式探索的便利,正进一步加强版画艺术表现力,扩大服务社会的领域。
美术史论系在新世纪之初刚刚组建。遵循“实践美术史学”的治学方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当前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多元化的格局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理论体系,力求为推动中国美术史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美术史论系的建立,适应了美术学院的发展和艺术理论深入研究的需要。培养从事中外美术历史及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专业评论、策划、艺术市场管理及文博、文案、编辑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雕塑系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雕塑艺术教学及创作设计群体,设计作品遍及上海重要公共场所及全国各地,现已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雕塑教育、创作、设计基地之一。雕塑系的教学,注重和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成功完成了许多大型社会性艺术创作项目。上海青少年教育基地人口知识大道群雕的大部分创作,上海市重点工程上大新校区450米装饰浮雕工程,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环境景观雕塑,上海外滩浮雕工程,鲁迅纪念馆新馆场景制作等十多个项目的完成,都是特色教学的成果。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实现了教学、创作、科研的创新突破。
建筑系成立于2000年8月,由创办于1987年的建筑学专业并入美院组建而成,率先在国内完成建筑学专业进入艺术院校的调整。近年来,建筑系教师在参与上海市城市建设项目、建筑专业学术研究上有重要成果。承担国家、上海市和学校的各项研究项目近10项,主持参与工程设计项目20多项。建筑系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等人文学科优势为背景,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以特色为目标,培养适应上海城市建设社会发展需要,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人,讲师39人,助教10人,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内和本学科中的学术领物或知名学者,其中有:邱瑞敏、汪大伟、张培础、杨剑平、王劼音、凌启宁、金纪发、章德明、姜建忠、潘耀昌、徐建融、陈平、王孟奇、戴明德、郭力、黄阿忠、武云霞等,为美院跻身一流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已占教师总数的58.9%。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8%,同时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设计家兼职任教。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大力倡导有计划地培养和从海内外引进高级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学科带头人,构筑艺术教育人才高地。通过各种渠道大胆从海内外引进一大批高级艺术教育专门人才,充实填缺学科盲点。同时,也用各种方式送出国门培养了一批教师,大大提高了学院整体的教育实力。
人才培养学院目前已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和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附中预备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院现拥有学生2248人,其中本科生1176人,硕士研究生107人、留学生5人、成人教育560人、中专部400人。
学院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执行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政策;掌握并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既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又善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善于与实践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生存竞争能力,道德品行高尚、体格健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艺双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和美术设计的一流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素质反映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在上海同类艺术院校高校居于前列。这表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合理,符合学院定位目标要求。
近八年中,学院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739人,硕士研究生41人,还输送了一大批高职、成人高校毕业生。
科研开发学院大力开展创作、科研活动。依托上大文、管、商、理、工、法等各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学院在教学、创作、设计、科研、对外学术文流方面保持在上海的领先优势,角逐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并立足上海,依托上海,服务上海,配合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参与城市重大工程项目的主创设计,如: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文明馆、上海城市标志性城雕、东方绿舟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知识大道历史名人雕塑群、人民大会堂国宴厅和上海厅装饰设计、上海南京路下沉式广场、上海城市规划馆、制定《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范指导手册》、《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信息化管理研究手册》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项目、工程。
国际合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高等美术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2008年已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艺术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关系,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发展。学院自筹资金,组织教师出国访问、考察,1997年至1999年组织了17批共50多人次。1997年起,学院每年接待国内外学者来访、讲学、办画展均在20次以上,来访人次均在百人以上。组织各种交流画展、讲座百次以上。
2008年,学校在法国巴黎购置了艺术工作室,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影响。学院还招收了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法国、印度等国的留学生和各画种的长、短期进修生。为学院海派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办学条件上大美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坐落于上海大学新校区内,独立的教学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15700平方米,各类用房140间,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约为3000余万元,有的各类工作室和工场除承担自己的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任务外,还面对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院还设有展示厅、精品典藏室、民间博览室、“蔡冠生”国际远程教学中心、资料室。它们为学院的教学交流展示、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设施和周全的软件服务,促进了学院的教学,保证和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地位与知名度。
学院建立的国家级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通过多层次、模块化、菜单式、开放型的服务,肩负着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强化的使命;学院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建立了巴黎工作室;在上海M50创意产业园设立了99创意中心。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2:0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5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类高等院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类高等院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