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

更新时间:2025-02-24 03:55:11 阅读: 评论:0

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

黄胸鹀 (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 次浏览 | 2022.04.22 13:30:03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7000只。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中文名

黄胸鹀

拉丁学名

Emberiza aureola

黄胸鹀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3

保护级别

极危(CR)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黄胸鹀属小型鸟类,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

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雌鸟及亚成体顶纹沙色,两侧冠纹略深;眉纹皮黄色较明显;背部颜色和纵文教雄鸟的略浅;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较雄鸟的灰暗,下体黄色较黯淡。

无论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为栗红色;外测两对尾羽外测具楔状斑。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脚是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9克,♀18.5-24克;体长♂134-159毫米,♀130-158毫米;嘴峰♂9-12毫米,♀10-12毫米;翅♂70-79毫米,♀69-79毫米;尾♂53-70毫米,♀50-63毫米;跗蹠♂19-22毫米,♀18-2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鸟类。

国内分布

东北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繁殖鸟),河北,湖北,陕西,江苏,福建,云南南部和西部,广东(旅鸟)及海南(冬候鸟)等地。[1]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0:2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5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pdf

标签:鸟类   黄胸鹀   是雀形目   鹀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