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雄鸟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雌鸟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像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上午和下午活动较频繁。性机警而胆怯。主要以昆虫、蠕虫以及植物茎、叶、果实、种子为食。主要在地上取食,多用嘴啄食,偶尔也用脚刨找。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由于羽色绚烂,形态特殊,可人工饲养合理开发利用。
中文名灰孔雀雉
拉丁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雉科
属灰孔雀雉属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体形显然较雉鸡为小,也比金鸡小些。雄鸟全身几为乌褐色,密布以近白色细点和横斑;背、两翅及尾等均具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雌鸟较小,羽色较暗钝,尾较短,眼状斑不很显耀。
雄性成鸟:上体全部大都乌褐色;头上具蓬乱而延长的发状冠羽,杂以近白色细点;后颈披有翎领,呈乌褐色,并具棕白色横斑;背羽也乌褐,而具近白色较大的点斑;背以下则兼具近白色点斑和横斑;两翅的表面与背同色,而且与背一样都具有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每个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初级飞羽纯乌褐色,仅外翈稍有淡褐色细点;尾羽与背同色,但白点较大些,并在离尾端约20—30毫米处有成对的眼状斑,这些斑较背上的较大约1—2倍,且较为绿色。颏和喉自;胸和两胁和后颈略同;下体余部与背相似;眼状斑在尾羽腹面呈近黑色的椭圆斑。
虹膜珠灰;脸上裸出部为近黄的肉色;上嘴黑,下嘴尖端亦黑,余部角色;脚和趾黑褐;跗蹠具二个短距。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纯;眼状斑较少辉亮,各斑外围的黑圈和白圈均代替以折断的斑;较短尾羽的眼状斑均消失不见;喉部的白色比较扩大;头上的羽冠稍较发达。
虹膜褐,灰褐或灰色;脸上裸出部纯为肉色;脚和趾较淡。
生物学生态 栖于1,500米的山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若受惊掂,即行遁去。很少高飞到树端,而钻入稠密的枝桠间。夜间栖息在树枝上。食物几乎都是昆虫和蠕虫。[1]
孔雀雉比较稀有,是有名观赏鸟之一。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0:0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灰孔雀雉(雉科灰孔雀雉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灰孔雀雉(雉科灰孔雀雉属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