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门镇(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

更新时间:2024-11-20 22:30:34 阅读: 评论:0

泗门镇(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

泗门镇 (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 次浏览 | 2023.01.25 14:41:4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泗门镇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

泗门镇位于余姚市境西北,距市区23公里。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境域面积66、3平方公里,东与小曹娥镇、朗霞街道相邻,南与马渚镇相接,西毗临山镇,北濒杭州湾,与海盐县隔水相望。

中文全称

泗门镇

所在地

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

总面积

66.3平方公里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574

邮政区码

315400

人口

62682(2003年)

著名景点

皇封桥古村落

行政区划

辖东蒲、镇南、上新屋、海南、镇北、泗北、陶家路、万圣、相公潭、谢家路、夹塘、小路下、湖北、楝树下、大庙周、水阁周等16个行政村和东大街、西大街、汝湖、后塘河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户数21505户,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汉族。少数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壮、布依等12个少数民族,大多是婚嫁来泗的。

城镇综述泗门镇

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产值168、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农业总产值5、3亿元,第三产业总值12、8亿元,财政收入4、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372元。在省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省百强乡镇名单中,列省百强乡镇第十位、宁波第一位。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国家级荣誉十多项。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滩涂——海洋台阶式格局,大部分为平原,系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为山湖海积平原,成陆于公元10世纪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积物和湖积物交互沉积而成,组成物质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夹有泥炭。大古塘以北为滨海海积平原,系公元11世纪以来,杭州湾携沙淤涨而成,组成物质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势略高于大古塘南部平原。平原上江河纵横,有市级河道陶家路江,全长10、5千米,镇级河道28条,总长82、55千米,村级河道28条,总长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万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历史沿革泗门镇

秦以前,全境为浅海。汉晋时,大湖门山北麓逐渐淤涨成陆。至今,海岸线离大湖门山已有10公里,且海涂每年还在淤涨,由南而北,历代修筑的海塘有10余条。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属余姚县东山乡、开原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首置四门乡。民国十九年(1930),置泗门镇,属余姚县第四区(临山区)。1950年2月,设泗门区,下辖泗门、泗北、明风、东蒲、天华、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镇海、万圣、夹塘等12个乡镇。[1]1954年10月,泗门区大部划归慈溪县。1958年10月,泗门区改称卫星人民公社,区下辖各乡镇改称管理区,泗门镇改称卫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公社。1966年,泗门镇公社复名为泗门镇。20世纪70年代初,泗门、周巷两区合并,称“周泗地区”,旋即撤消,泗门镇仍属泗门区。1979年9月,泗门区划归余姚县。1989年5月,塘后乡并入泗门镇。1992年4月撤区并乡,万圣、夹塘、湖北、东蒲四个乡并入泗门镇。

产业特色泗门镇

农业以棉花、榨菜、水稻为主。宋时,境内就开始种植棉花,所产姚棉、土布畅销省内外。1956年,棉花种植面积达854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2%,最高年份平均亩产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种植基地。榨菜种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里与棉花套作,现已成为“浙式”榨菜的主产区。水稻主产于大古塘以南,2005年,种植面积27000亩。20世纪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发展蔬菜生产,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长豇豆、丝瓜络等上规模蔬菜基地9个。鸿基、卡依之等大型菜业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总面积1、2万亩,年收购量2、4万吨。[2]

境内手工业起源于宋代,至清末,有颇具规模的手工业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百余人,“同顺贡方”、“阿记细竹”等享誉四乡。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门类的手工行业。1956年,按行业归类建成竹业、木业等7个手工业社。现代工业始于清光绪年间,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轧棉机,继而采用柴油机动力,生产能力提高了十余倍。1961年起,开始兴办为农业服务的社队企业。到2005年,全镇共有注册企业近2000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3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18大产业门类,职工3万余人,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26、7亿元。

泗门镇位于杭州湾南岸,是国内最主要的榨菜产地之一。目前全镇榨菜种植面积已超过5万亩(包括海涂面积),占全镇耕地总量的80%,全镇有4万多农民从事榨菜种植,3000名职工从事榨菜加工生产,全镇每年的榨菜产值达到2亿元,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中有1000元来自榨菜生产,榨菜已成产该镇农业生产中的“拳头产品”。

泗门镇发展榨菜生产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在经历了试种、推广、提高三个阶段,榨菜生产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向“绿色、无公害”生产大步迈进。泗门镇具有榨菜种植的有利条件:滨海地区的土质偏碱疏松,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榨菜的生长发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泗门一带开始试种榨菜,在小范围内取得了成功,由于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泗门作为重要产棉区的角色无法改变,榨菜生产只能成为当地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中,当地农民对榨菜种植已是“烂熟于心”,形成了播种移栽、防病除虫、除草施肥、培育管理等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榨菜种植的大面积扩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也为泗门榨菜生产的遍地开花添加了足够的营养。承包地里,房前屋后、河塘两岸,只要是可以利用的土地,当地农民都种上了榨菜这棵“摇钱树”。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泗门镇的榨菜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万亩以上,总产量维持在1亿公斤以上,每亩种植榨菜的产值保持在2000~4000元。

泗门镇

与一般的农产品不同,榨菜只有在经过脱水、盐腌、压榨等加工以后才能进入市场。榨菜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也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改善的,经历了从粗放型到精致生产的过程。1984年该镇“老好吃”菜厂率先推出了小包装生产,使榨菜的口味发生了变化,市场对榨菜的需求大幅增长。有这样一则佳话:有一段时间,中国女足的姑娘们在出国比赛前指定要把泗门“老好吃”的榨菜作为她们必备的一种“军粮”。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镇精致榨菜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全镇已有33家加工企业拥有155台真空包装机,58台切丝机,生产用房2万余平方米,有27个商标生产小包装。产品也从原来单一的菜丝,发展到菜丁、菜片等多品种,从高咸度发展到低咸度,提高了榨菜的品位。1999年,该镇“铜钱桥”、“富贵菜”两个品牌被评为当年度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榨菜生产过程中“盐腌”是一道关键工艺。在初级阶段,盐腌工艺基本是分散挨家挨户进行的,所产生的污水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榨菜生产的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在环境方面的损失。而当“水污染”这一名词开始跃入人们的眼帘时,当地农民才真切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息息相关:如果土地都种不好榨菜了,哪里还谈得上经济效益?向绿色无公害转变是必由之路。

在这场大变革中,农业龙头企业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铜钱桥”牌榨菜系列产品,现有厂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职工580人。该厂近年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配置了污水集中处理设备,为解决周边农户的榨菜污水问题发挥了作用。目前该厂的榨菜收购面积已超过三万亩,“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环境保护上起到了表率作用,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全镇已有宁波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余姚市级龙头企业13家,在榨菜加工的上规模、上档次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榨菜等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最近“铜钱桥”牌榨菜系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产品”。最近,投资800万元的污水处理中心又在该镇开始动工兴建,这将为当地榨菜生产的无污染带来更大的帮助。泗门“榨菜之乡”的绿色无公害生产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村镇建设泗门镇

宋时,境内居民以自产物品互易,形成汝仇、四门两个市集。明正德年间,四门市迁至今义嘉桥附近。清康熙年间,增皇封桥市。雍正年间,浙江海关在倪家路设浙海常关分卡,形成倪家路市。至解放前夕,镇上有大小商铺近200家,成为三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2005年,境内有综合性市场8个,专业市场5个,总面积44000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有占地80亩以上的住宅小区3个。全镇绿化面积9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6%,建有汝湖公园等休闲公园7个,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省生态示范镇

水陆交通便捷。古时有“官道”连接县城,位于倪家路村后的古泗门港还是浙东地区经杭州湾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现329国道)建成,是为境内第一条公路。近三年里,先后投入4亿多元建设和改造了多条镇、村道路,等级公路里程达65公里,初步形成“六横五纵”的十分钟交通圈。

社会事业

明代中期,镇上有东山、丛桂两大书院,培养了内阁大学士吕本等一大批名人学士。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三乡诚意学堂(现泗门镇校),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现代著名农业科学家沈宗瀚的母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镇上又创办了汝湖农校,是浙江省最早的二所职业技术学校之一。民国八年,境内有国民学校13所,其中行素、希范两所学校分别获得北洋政府一等金质嘉羊奖和三等金质嘉羊奖。到2005年,镇上有职高一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7所。建有文化娱乐中心、文化站、广电站。由创办于1946年的姚北同春医院发展而来的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余姚农村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2005年,全镇有10631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560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16周岁以上被征地人员参保率达95%,已有3941名被征地人员享受每月200元至300元的养老保障待遇。

名优特产泗门镇

有近4万亩的榨菜种植面积,年总产量接近16万吨。有大型榨菜加工企业18家,“铜钱桥”、“富贵”等榨菜远销欧美。海水渔业资源丰富,全镇有近海捕捞渔船80艘,200多人常年从事捕捞工作,鲻鱼、梅鱼、青蟹等特色海鲜畅销外埠。

榨菜:20世纪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全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

竹编:余姚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近来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突破加工农具、日用竹器等传统品种,产品由内销转向外销,竹编事业虽稍有气色,仍不甚理想。

葡萄:1979年临山、泗门集中引种金皇后、红香蕉等品种。亩产7500市斤。1987年种植3170亩,产量225吨。品种有金皇后、巨峰、红富士、国宝、龙宅、高墨、伊定豆锦、黑奥林等。

发展特色

4260亩第一期工业功能区已经形成,4000亩第二期工业功能区进展顺利。共引进企业200余家,累计完成技改财务数1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0490万美元,引进内资5、5亿元,完成税收6亿元。初步形成电源线、家用电器、汽车用品、自行车等优势特色产业门类。高新技术产业初现成效,惠康、云环、海通等拥有核心技术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薪技术产业产值达12亿元。

取得荣誉泗门镇

泗门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优秀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绿化乡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百佳乡镇示范工会、省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宁波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试点镇等荣誉称号等荣誉称号。泗门镇地势平坦,泗门镇的地质特征主要是海相沉积第四纪土。镇内河道纵横,有临周江、临泗江、大沽塘江、陶家路江、谢家路江和北排江等。泗门是江南古镇,素有“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誉,人杰地灵,有深厚的人文优势。尤其在明代,谢氏一门,官宦相承,由是在泗门甲第连云,造成“夹河一里许,雕瓮碧瓦,翠耸鳞比”之景观。

文物古迹

泗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状元谢迁的故乡,境内拥有目前余姚市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状元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谢氏宗祠、成之庄等市级文保点4处,大学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迹7处,皇封桥古村落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泗门镇境内拥有目前余姚市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状元楼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谢氏宗祠、成之庄等市级文保点4处,大学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迹7处,皇封桥古村落被市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封桥古村落:皇封桥村位于泗门镇东部,是一个以桥命名的村庄。村内小桥、流水、人家,四时鸟语花香,一派江南水乡风光。该村河多桥高亦多,有太平桥、万顺桥、许家桥、吴家桥、杨巷桥、落马桥、乐城桥,燕翼桥、申明桥、皇封桥等古桥梁十余座。皇封桥是东西要道主桥,桥长7米、宽2.5米三板两栏子的三洞引桥,东西方各垒石阶五级,朝南栏板上刻有篆书“皇封桥”,字迹柔里见刚,书风古中出新,相传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此桥是目前姚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石桥。在皇封桥周围尚有颇具规模的“杨晋泰”、“祥丰里”、“咸丰染店”、“同泰钱号”、“马鞍埠头”、“烧香埠头”等明清建筑。

状元楼:状元楼位于泗门镇万安桥西、市弄口北,是一幢三间两弄砖木结构的明代建筑,中间有一穿堂间,所有木柱的石磉礅已沉入地面,木柱、横梁、楼板等木结构亦呈深黑色,但楼檐四只转角依然往上翘着,当地老年人称为“五岳朝天”。该楼初建后曾为谢迁幼年时的读书房舍。据《归田稿》记载,房屋刚落成,正要搬迁,谢迁的母亲邹氏做产了。谢迁的爷爷看见儿媳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脸上长着七颗痣,异常高兴,他根据《诗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诗句,给孙子起名谢迁,字于乔,号木斋,这孩子即是后来的谢阁老。谢迁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文章出众,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举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连中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状元)。中状元后逐将原先读书的房舍作了扩建和修葺,改名称为“状元楼”。楼前中央高悬“状元楼”三个大字匾额,字迹清爽,苍劲挺拔,刚强有力。该楼于1997年3月列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先居住两户人家,东侧是谢阁老的第十五代子孙,西侧是谢阁老的第十四代孙。状元楼西侧有一长18米、宽6.5米、深两米、四周驳以石坎的水池,相传是谢阁老少年读书时的洗砚池。池水曾多次防治了附近的火灾,号称清平池。

历史名人泗门镇

泗门宋时置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成化年间位显望重的阁老谢迁,浙东著名抗倭英雄谢志望,金融专家、解放后曾任外交部驻英国商务参赞谢天寿,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南京政府妇女界领袖之一的吕晓道等英才,都诞生在这块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现代三位教育家之一的杨贤江先生也曾在泗门求学、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诚意”之言。

谢迁(1449—1531),明浙江余姚泗门人,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一年(1475),会试第一,授修撰,累迁左遮子。孝宗即位,进光詹事兼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晋詹事兼侍读学士入内阁。十一年,晋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秉节直亮,处事明敏。武宗即位,请诛刘瑾不听,引疾告归。后刘瑾矫旨夺其诰命。瑾诛,复职,致仕。有《归田稿》。

谢志望,字见甫,号道渊,余姚泗门人。监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四,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闰十一月初一。是明代内阁大学士谢迁的长玄孙,浙东地区著名的抗倭英雄。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新一轮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争创全国先进党组织,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作为全国、省经济强镇的地位,力争成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面建设余姚副中心城市。到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4万元,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7%。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9:5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泗门镇(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泗门镇(杭州湾宁绍平原北部城镇).pdf

标签:杭州   平原   城镇   泗门镇   湾宁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