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游神(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

更新时间:2025-02-23 19:38:17 阅读: 评论:0

长乐游神(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

长乐游神 (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 次浏览 | 2022.09.22 12:54:5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长乐游神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

长乐游神,是长乐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由村民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太子”身上的衣着却不比“将军”和“世子”的华丽,笑容可爱,布衣有数叶围裙,还有刚圈,手上还拿个红缨枪。农历正月的初四之后,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名称

长乐游神

外文名称

Changle swim god

农历日期

正月二十六

起源时间

上古时代

起源事件

有日游神

地区

长乐市

宗教

道教

长乐游神

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竹制的“扎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

旧时,潭头游神、迎神活动的规格和盛况,可列长乐之首。潭头枕山靠海,历史悠久,古风淳朴。由于地理的因素,旧时潭头人多以务农捕鱼为生,靠天吃饭。每遇天时不济,求助官府无门,唯有祈求神明的保佑,虽明知求神与事无补,不过也能得到心灵上的些许安慰,因此潭头的神庙特多,几乎村村都有几座庙宇,或大或小,虽然规模不一,不过香火却都很旺盛,就像潭头的榕树一样活力无穷。时光的流转,历史的演变,游神渐渐的成为了潭头一种特别的民俗,虽经千年洗礼,却历久不衰,而今更是远近闻名。

文化联系

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学革命为起点,逐渐延伸到文学艺术的所有相关方面的。尤其是在“五四”前后,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学的艺术化表现形式,诗歌、戏剧、小说,无不经受了一场革命式的审视和洗礼。[1]

其中,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自由体诗歌取代旧体格律诗,以现代西洋式的话剧取代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各种主张都鲜明地登载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杂志上,并且引发了激烈的论争。

中国网络文学发端于民间,成长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浪潮中,有其独特的文化视野和宽广的人文情怀。在精神资源上,网络文学深耕于民族文化土壤,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故事原型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代圣贤、文化典籍和重要历史事件在网络作家笔下“复活”,成为与现代生活有着某种关联的文学形象和场景。在表现方式上,网络文学以时代精神为依托,手法灵活多变,想象力丰沛茂盛,因而成为数字时代阅读市场的领跑者。[2]

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不仅以他们身体力行的白话小说占据了主流文学界,更重要的是,白话文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正式纳入了国民教育系统。反观与文学的艺术形式有关的诗歌、戏剧,却没有产生这样压倒性的革新效果,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不仅没有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它的理论讨伐受到冲击,反而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30年里,迎来了京剧发展史上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这是文化学者一直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9:4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8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乐游神(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乐游神(人民举行的民俗活动).pdf

标签:长乐   民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