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拼音:zh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金文,《说文解字》认为乐曲完了叫一章,也有人认为“章”是“彰”的初文,本义指花纹、文采。由花纹引申为刻有印文的印鉴,又引申为标志。花纹鲜明突出,引申为明显,再又使显著引申为表扬。以上二义后写作“彰”。章又是乐曲的一个章节,引申指诗文的段落。法规是文字写成的分章节的条文,所以“章”又引申为条规、法规。乐章是有规律的,所以“章”引申为条理、秩序。
中文名章
拼音zhāng
繁体章
部首音、立
五笔UJJ
仓颉YTAJ
郑码SUKE
笔顺41431251112
字级一级(2389)
平水韵下平七阳
注音字母ㄓㄤ
总笔画数9 2、5 6
统一码7AE0
GBK编码D5C2
造字法会意字
结构合体字,上下或上中下结构
字源演变“章”的构形不甚明了。甲骨文中暂未发现“章”字,商代金文作图1;周代金文作图2。这是第一类,早期形体的竖画很正规。从周代开始,金文又将竖画写成曲形作图3。战国文字下加一横画,造成了结构性的讹变。《说文解字》小篆曲画还原为直画,中间竖画断裂。隶书作图8-10,断裂的竖画又连起来了。
就金文字形来看,上部的构件明显是“辛”字。林义光认为“辛”本义指刑刀,表示罪,中间的圆形代表约束,这就是说:“章”字的本义当为“法”。也有人认为金文“辛”指刑刀,中间的圆形代表刑刀刻画的记号,会意为“彰著”的意思。金文的“章”好似“彰”的本字。小篆作图,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据《说文》,章由音由十会意。“音”,指“音乐”、“乐曲”;“十”不是指数目,是“竟”的意思,即终结、结束。许慎对“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详细释义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zhāng | 名词 | 文采;花纹。 | pattern | 《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周礼·考工记·画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 | |
佩戴在身上的标记物。 | badge; medal | 《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 刘向《说苑·指武》:“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 | 徽章;勋章;肩章 | ||
指旌旗。 | flag | 《国语·晋语一》:“变非声章,弗能移也。” | |||
诗歌或乐曲的段落;也泛指诗文。 | article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 刘知几《史通·叙事》:“句积而章立,章积而篇成。” | 章节;篇章;乐章;文章 | ||
指事物发展的阶段。 | 《国语·周语中》:“夫王公诸侯之有饫也,将以讲事成章。”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
章程;规则或条例。 | regulation | 《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 规章;党章;宪章 | ||
条款;条目。 | clau |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侯方域《司成公家传》:“寻有言忠贤二十四罪章者。” | 约法三章 | ||
条理。 | method | 杂乱无章;顺理成章 | |||
显赫的功勋。 |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凡功之显著者谓之章。” | ||||
戳记。 | al | 《汉书·朱买臣传》:“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 曹操《选举令》:“魏诸官印,各以官为名,印如汉法,断二千石者章。” | 盖章; 印章;图章;公章 | ||
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 | report | 《后汉书·寒朗传》:“帝问曰:‘谁与共为章?’” 韩愈《元和圣德诗》:“四方节度,整兵顿马,上章请讨,俟命起坐。” | 奏章;表章 | ||
古历法名词。十九年为一章,一章有七个闰月。 | 《周髀算经》卷下之三:“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 《后汉书·律历志下》:“月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 | ||||
大木材。 | 《史记·货殖列传》:“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 | ||||
殷代章甫冠的省称。 | 赵至《与嵇茂齐书》:“表龙章于裸壤,奏《韶》舞于聋俗,固难以取贵矣。” | ||||
章服的省称。一种有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礼服或官服。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其镌月廪,仍褫身章。” 《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又要诸位宽章,诸位只好遵命。” | ||||
章草的省称。流行于东汉的一种字体。 | 孙过庭《书谱》:“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 姜夔《续书谱·行书》:“草出于章,行出于真。” | ||||
通“獐”。一种似鹿而小的哺乳动物。 | 《周礼·考工记·画缋》:“山以章,水以龙。” | ||||
通“樟”。一种常绿乔木。 | |||||
(Zhāng)姓氏用字。 | |||||
动词 | 显示;表明。 | 《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汉书·武五子传赞》:“故车千秋指明蛊情,章太子之冤。” | |||
表彰;显扬。 | commend | 《商君书·说民》:“章善则过匿。” 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 | |||
辨别;区分。 | distinguish |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孔子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 | |||
上奏章告发。 | inform | 蔡邕《太尉乔公碑》:“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 | |||
量词 | 用于分章节的诗文。 | chapter | 《左传·文公十三年》:“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韩愈《上贾滑州书》:“窃整顿旧所著文一十五章以为贽。” | ||
用于大树。 | 《新唐书·隐逸传·秦系》:“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 宋濂《双桂轩记》:“有桂一章,双干直上,始合于一,又复歧而旁达。” | ||||
形容词 | 盛。 | 《易·姤卦》:“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 | |||
明显;显著。 | remarkable | 《国语·周语下》:“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 | |||
zhàng | 动词 | 通“障”。阻隔。 | 《管子·乘马数》:“章四时守诸开阖。” | ||
名词 | 通“障”。用来阻隔、遮蔽的东西。 | 《礼记·杂记上》:“疏布輤,四面有章,置于四隅。” | [1][2][3] |
【卷三】【音部】诸良切(zhāng)
乐竟①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注释】①竟:终结;完。
说文解字注乐竟为一章。
段注:歌所止曰章。
从音十。
段注:会意,诸良切,十部。
十,数之终也。
段注:说从十之意。
广韵诸良切,平阳章‖章声阳部(zhāng)
章,篇章。又章甫,殷冠名。《礼记》曰:“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又明也,采也,程也。又姓,秦将有章邯。诸良切。十五。
康熙字典【午集下】【立部】章·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6
《广韵》《集韵》《韵会》诸良切。《正韵》止良切,音彰。《说文》: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又采也。《书·臯陶谟》:五服五章哉。《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又明也。《易·垢卦》:品物咸章。《书·洪范》:俊民用章。
又文章也。《诗·小雅》:维其有章矣。笺:礼文也。
又篇章。《诗》疏:诗有章句,总义包体,所以明情也。
又成事成文曰章。《孟子》:不成章不达。《周语》:将以讲事成章。
又《周语》: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注:表也,表明天子与诸侯异物也。
又条也,程也。《史记·高祖纪》:约法三章。《太史公自序》:张苍为章程。注:章。历数之章术也。
又大林木曰章。《史记·货殖传》:千章金材。
又《尔雅·释山》疏:山形上平者名章。
又地名。《山海经》:鲜山又东曰章山。
又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史记·楚世家》:吴大败楚于豫章。《前汉·地理志》:勃海郡属县章武,章乡,会稽郡属县句章,西河郡千章县,广平国斥章,东平国章县。《后汉·光武纪》:建武六年,改春陵乡为章陵县。
又官名。《周礼·春官》:保章氏。《前汉·王子侯表》:千章侯。《百官志》:东阁主章令丞。师古注:主章,掌大材也。《前汉·宣帝纪》:元康元年置建章衞尉。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
又乐名。《礼·记注》:大章,尧乐名。
又印章。《汉官仪》: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银印龟钮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
又章奏。《独断》:凡群臣书通于天子者四,曰章,曰奏,曰表,曰驳议。
又《左传·僖五年》:日南至。疏:步历之始,以朔旦冬至为首,历之上元,其年是十一月朔旦冬,至十九年闰月尽,复得十一月。朔旦冬至,故以十九年为一章,积章成部,积部成纪。治历者以此章部为法,以知气朔。
又章甫,殷冠名。《礼·郊特牲》:章甫,殷道也。
又总章,舜明堂名。
又建章,汉宫名。在长安。城西周回二十馀里。
又姓,秦将章邯。
又谥法。逸《书》:温克令仪曰章。
又国名。《左传》注: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
又俗或谓舅曰章。
又《六书音义》:周章,怔营貌。
又惧貌。亦作慞。
又《字汇补》:与樟同。司马相如《子虚赋》:楩楠豫章。
又与獐同。《周礼·冬官考工记》:山以章。注:读为獐。《韵会小补》:又叶之风切,音中。《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又之亮切。同障。《礼·杂记》:四面有章。
考证:“司马相如《上林赋》:‘楩楠豫章。’”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
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提示“立”宽、扁,“早”窄、长。“立”,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第五笔横长平。“早”,“日”上宽下窄,在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内横在横中线;“十”的竖笔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音韵汇集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ȶ | i̯aŋ | |
王力系统 | 阳 | ȶ | ǐaŋ | |
董同龢系统 | 阳 | ȶ | jaŋ | |
周法高系统 | 阳 | t | jaŋ | |
李方桂系统 | 阳 | t | jang | |
西汉 | 阳 | |||
东汉 | 阳 | |||
魏 | 阳 | jang | ||
晋 | 阳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jɑ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阳唐 | jɑ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jɑ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ɕ | i̯a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tɕ | ǐa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ɕ | jɑ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ɕ | iɑ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ś | jang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ɕ | ǐɑŋ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章 | 章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诸良切 | tɕjɑŋ | |
集韵 | 章 | 宕 | 平声 | 下平十阳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诸良切 | tɕiɑŋ | ||
障 | 宕 | 去声 | 四十一漾 | 章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之亮切 | tɕiɑŋ | |||
韵略 | 平声 | 阳 | 止良切 | |||||||||
增韵 | 平声 | 阳 | 止良切 | |||||||||
中原音韵 | 章 | 阴平 | 江阳 | 照 | 开口呼 | 全清 | tʂia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江阳 | 知伤切 | |||||||||
洪武正韵 | 章 | 平声 | 十七阳 | 照 | 陟 | 全清 | 止良切 | tʃiaŋ | ||||
分韵撮要 | 张 | 阴平 | 第九张掌帐着 | 照 |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发音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ʂaŋ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ʂaŋ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ʂaŋ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saŋ | 55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saŋ | 44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ʂɑ̃ | 212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saŋ | 21 | 阴平 | |
晋语 | 太原 | tsɒ̃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tsaŋ | 44 | 阴平 | 文读 |
吴语 | 苏州 | tsɒŋ | 44 | 阴平 | 白读 |
吴语 | 温州 | tɕi | 44 | 阴平 | |
湘语 | 长沙 | tsan | 33 | 阴平 | |
湘语 | 双峰 | tɒŋ | 55 | 阴平 | |
赣语 | 南昌 | tsɔŋ | 44 | 阴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tsɔŋ | 44 | 阴平 | |
粤语 | 广州 | tʃœŋ | 53/55 | 阴平 | |
粤语 | 阳江 | tʃiɛŋ | 33 | 阴平 |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siɔŋ | 55 | 阴平 | 文读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tsĩũ | 55 | 阴平 | 白读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tsiaŋ | 33 | 阴平 | 文读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tsĩẽ | 33 | 阴平 | 白读 |
闽语(闽东语) | 福州 | tsuɔŋ | 44 | 阴平 |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tsiɔŋ | 54 | 平声 |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9:32: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章(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章(汉语汉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