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麋鹿是中国国家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曾一度在中国消失长达百年时间,1985年,麋鹿从欧洲重回故土,繁育在北京南海子。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南原阳4处麋鹿繁育基地,麋鹿总数量增至约3000头。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亚纲真兽亚纲(Euther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
亚科鹿亚科
属麋鹿属
种麋鹿
中文学名麋鹿
中文别名四不象
英文名Pere David’deer
分布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
历史记载麋鹿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周朝,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汉朝末年,因栖息地的丧失与捕猎的增加,本来就很稀少脆弱的麋鹿近乎绝种。
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在自然界已经灭绝。
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到北京南郊考察,在当时的皇家狩猎场发现了麋鹿,引起他的强烈好奇。于是,大卫花费20两银子,买通了守卫皇家猎苑的官员,拿到两套麋鹿的头骨、角的标本。经过巴黎自然博物馆馆长爱德华的鉴定,确定这不但是一个新的物种,而且是一个单独的属。为表彰大卫的发现,麋鹿的外文名字,就叫大卫神父鹿。
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运往为欧洲各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贝福特花重金把转运至欧洲各地的所有麋鹿,全都买下,集中养在他的庄园中繁育。至二战时,贝福特怕麋鹿再次毁于战乱,就把麋鹿送到了很多地方,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
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首批22只麋鹿被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
1986年,英国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养。1987年又提供18只。
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大丰迁来64只。
2002年12月,有30头麋鹿从北京调运入住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
2009年1月8日,一队科学考察团于洞庭湖发现27头糜鹿,是全球首次发现有野生麋鹿的足迹。
目前(截止到2012年3月),中国国内已有北京、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南原阳4处麋鹿繁育基地,麋鹿总数量增至约3000头,占全世界麋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分布区域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日本也有,东海、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发现麋鹿的化石。
习性特征麋鹿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为麋鹿“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称为“四不像”。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射尿,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岁。[1]
生殖繁育麋鹿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射尿,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
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岁。
保护级别麋鹿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规定的极危物种,但是随着近年来其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退出了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红皮书”。
生存威胁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自然因素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自身因素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
人为因素人类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而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
保护为保护麋鹿——这一在中国曾消失百年的物种,中国建立了四个麋鹿繁育基地,分别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和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苑至廊坊公路东侧鹿圈乡三海子,距北京城区14公里。占地60公顷,是中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从1985年建成的南海子麋鹿苑在短短的8年时间,将苑内的麋鹿从20头繁育为200余头,成为仅次于乌邦寺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而麋鹿苑逐步成为一个中国鹿科动物的研究地和博物馆。[2]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17万亩的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林茂草丰,人迹罕至,是麋鹿野生放养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生境加上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护,其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2006年6月16日,江苏大丰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截至2006年6月12日,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繁殖期内的麋鹿产下幼仔188头,从而使该保护区种群数量达1007头,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突破千头大关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石首糜鹿自然保护区于1991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是为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麋鹿苑引进麋鹿64头,由于区内发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达119种,且生物产量高,因此在仅3~4年的时间内,麋鹿种群发展到134头,且麋鹿的野性恢复良好,实现了自然放养的目标。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对麋鹿回归自然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世界大型动物回归自然以及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原阳县麋鹿散养场是按照国家麋鹿散养计划而于2002年建设的一个项目,占地面积1.5万亩,最初的种鹿共有30头,是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调运而来的,目的在于人工养育后放归大自然。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8:5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麋鹿(一种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麋鹿(一种动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