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广义指以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因处广东省管辖故不具闽民系认同感)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亦是传统三大商帮中惟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商帮,被誉为:华商第一族,因“开放、拓展”的精神闻名。
书名闽商
聚集地福建省
国籍中国
称号华商第一族
隶属中国十大商帮之一
精神开放、拓展
精神“闽商”为福建商人的简称,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1]在福建,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会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发展早在明清时代的闽南,社会思潮已萌发重商意识。即使在士大夫阶层,传统儒家文化的“鄙视商贾”也并不居于支配地位,社会思潮表现出对商工的宽容。李贽在《又与焦弱侯》的信中说,“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种,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李光缙在《景壁集》中,甚至主张儒者为贾,“士君子不居朝廷,必游市肆,此非羞贫贱而厌仁义,良亦欲有所行其志焉”。
闽南社会价值观,明显表现出与内地的差异。明代万历时在福建为官的江南人王世懋对比了福建内地与沿海的这种差异,他在《闽部疏》中写道:“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为举子业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故文则扬葩而吐藻,几三吴:武则轻生而健斗,雄于东南夷,无事不令人畏也”。道光年间成书的《晋江县志》。将商贾与农工并列,而非置于四民之末,“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商贾之名,虽亚乎士,而与农工,均在四民之列”。
至少在宋元时期,闽南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明清时期,闽南人移民海外络绎于途。据福建省统计,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万人,相当于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计,则其海外移民相当于本地人口的80%。
闽南海外移民为求生存和发展,需有主动适应异地环境的心态和能力,培养兼容和开放的精神。明代后期以来的海外移民活动更为闽南文化注入异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来,闽南大规模向东南亚地区移民。这些移民绝大多数居住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直接参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有的人还进入当地主流社会。闽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移民众多,其数量超过本地居民,且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西方文化较早经过闽南海外商民进入闽南地区。
外来词汇对闽南的影响力就如现今粤港词汇对全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场意识对闽南地区的渗透。西方的格言“生意场上无父子”,在侨乡广为流传,这是对儒家传统学说典型的否定。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如股份公司)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流行于闽南。闽南第一批现代企业及最早的市政建设,都出自于华侨之手。
闽南的乡土文化习俗,有着浓郁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动,更贯穿了“经济关系高于一切关系(包括亲属关系)”的西方市场经济原则。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是闽南人务实精神与蔑视正统的体现。
历史历史上很早就有闽商的提法,它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齐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庄国土说,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福建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至少在宋元时期,福州莆田闽东南等沿海一带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如今,在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达1000多万,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誉为海外三大商帮之一。
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8:2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4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闽商(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和海外闽民系的商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闽商(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和海外闽民系的商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