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齿蟾(学名:Oreolalax rhodostigmatus):也叫棒头鱼或透明鱼。稀有两栖动物,后肢较短,具铲形的凸出物,可用于挖掘。夜间活动,白天及长期干旱时躲藏于洞穴中。荐椎横突特别宽而长大,荐椎前几枚躯椎大多细弱并向前倾斜成锐角,荐椎与尾杆骨愈合或仅有单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游离状;舌喉器的环状软骨在背侧不相连。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幼体是透明的蝌蚪,是生长在有流水的溶洞内的水生动物。蝌蚪为左出水孔型。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齿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齿2-8行不等,角质颌强,适于刮取藻类,甚至能咬食小蝌蚪。常生活于山涧溶洞内及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900至1900米。红点齿蟾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亚纲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是两栖纲现存的唯一亚纲
目无尾目(Salientia)
亚目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
科锄足蟾科或称角蟾科。
属齿蟾属(Oreolalax)
种红点齿蟾
中文学名红点齿蟾
分布四川西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的利川
形态特征红点齿蟾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繁殖季节后多脱落。股部多有股腺。瞳孔纵置舌后端有缺刻。上颌有齿。背面皮肤多粗糙。
蝌蚪全长可达120毫米,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不易看清。
生活习性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红点齿蟾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2]夜出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蝌蚪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水藻等为食。经1~2年完成变态。
红点齿蟾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
分布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利川)、四川(南川、兴文)、贵州(毕节、遵义等)、湖南(桑植)。
趣闻探险队员发现巨型蝌蚪2015年3月14日,遵义洞穴探险金牛队队员,在遵义城郊一处海拔约780米的洞内溪流中,发现一只体长14厘米的巨型蝌蚪。经从事洞穴生物研究多年的贵州省洞穴协会秘书长钱治查证,这只巨型蝌蚪是红点齿蟾的幼体。红点齿蟾幼体蝌蚪个头较大,但长达14厘米的幼体实属罕见。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6:1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3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点齿蟾(锄足蟾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点齿蟾(锄足蟾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