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5-02-24 22:11:02 阅读: 评论:0

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

虎斑颈槽蛇 (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 次浏览 | 2022.09.05 08:57:55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为野鸡脖子等。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

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毒蛇(过敏体质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归为毒蛇)但性格温顺。比较适合做初级宠物毒蛇饲养。

拉丁学名

Rhabdophis tigrin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有鳞目

游蛇科

颈槽蛇属

虎斑颈槽蛇

分布区域

日本,朝鲜,俄罗斯,中国大陆,台湾岛

中文学名

虎斑颈槽蛇

中文别名

虎斑游蛇

分布

日本,朝鲜,俄罗斯

简介形态特征虎斑颈槽蛇

头背绿色,上唇鳞后绿黑色,下唇鳞黄白色,眼下第4、5枚上唇鳞间有一条黑纹,眼后亦有一条黑纹斜达口角,体背面主要为翠绿或草绿色,前段两侧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颈部正中有一较明显的颈沟,枕部两侧有较大八字形黑班,间以红色;体后段桔红斑不显,只有黑斑;腹面黄绿色,腹鳞游离,绿色较浅。形态特征:上唇鳞7,2-2-3式,少数为8,2(3)-3(2)-3式;颊鳞1;眼前鳞2,眼后鳞3(4);颞鳞1+2,少数2+2或1+1;背鳞全部起棱或仅最外行平滑,19-19-17(15)行;腹鳞146~172;尾下鳞49~75对;肛鳞两分。雌体泄殖孔背面鳞片起棱特别显著,蛇体全长765+180mm。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全长800毫米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沿顶鳞后脊两侧有12对颈腺。

地理分布

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是中国数量较多、分布最广的蛇类之一,除新疆、青海、台湾、广东、海南外,全国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虎斑颈槽蛇

生活于山区、丘陵及平原,常出没于玉米地、路边、菜园地、水沟边及近水、潮湿多草处,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白天出来活动,行动极快,受惊发怒时,能昂首举颈,或作“乙”状弯曲,膨扁颈部;主要吃蛙、蝌蚪、蟾蜍,有时也捕食鼠类,偶而也吃鱼、鸟、昆虫等;6~8月产卵,一次产10枚左右,多者达30余枚,卵径为21~36×11~15mm,孵化期40~50天。

过去认为该蛇为无毒蛇,自从日本发现该蛇咬伤引起脑出血的病例后引起重视,在日本已生产出抗虎斑颈槽蛇毒血清。

药用价值及现状药用价值

中医入药,具有解毒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骨结核、骨质增生和风湿等症。据有关报道,该蛇对治疗胃癌、食道癌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现状

近年由于北方大面积干旱和人工拦水蓄水,水源污染严重,河床铺设水泥板材改造,平原地区填埋河湖造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数量大为减少。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3:4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2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虎斑颈槽蛇(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