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更新时间:2025-01-11 07:18:48 阅读: 评论:0

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蟾蜍 (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次浏览 | 2022.08.06 09:05:16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蟾蜍,俗称癞蛤蟆,指两栖纲、蟾蜍科的动物。蟾蜍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蟾蜍会通过吸气,让身体膨胀起来,并用四条腿把身体撑起来,来威慑攻击者。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着,椭圆形。

中文名

蟾蜍

拉丁学名

toad

别名

癞蛤蟆,蛤蟆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 Amphibia

亚纲

滑体亚纲

无尾目 Anura

亚目

前凹形亚目

蟾蜍科 Bufonidae

蟾蜍属

蟾蜍

分布区域

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中文学名

蟾蜍

二名法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名称

别名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物种简介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背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功效主治

能治外阴溃烂、恶疽疮,疯狗咬伤。能合玉石。又治温病发斑危急,去掉蟾蜍的肠生捣食一两只,没有不愈的,还可杀疳虫,治鼠瘘和小儿劳瘦疳疾,面黄,破腹内结块。

主治祛邪气,破结石瘀血,痈肿阴疮。

肝治毒蛇咬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忍。将肝捣烂后敷患处,立出。

胆治小儿失音不语,取胆汁滴在舌头上,即愈。

中医附方蟾蜍

治蝮蛇咬伤:取活蛤蟆一只,将其捣烂后敷患处,可拔蛇毒。

治狂犬咬伤:吃蛤蟆肉,或者将它烤熟食用。

治小儿疳积腹大,体黄消瘦,头生疮结成麦穗状:将立秋后的大蛤蟆,去掉头、足、肠,用清油涂后,放在阴阳瓦内烤熟食用,连吃五六只,疳积自下,一月之后恢复健康妙不可言。

治小儿泄痢:将蛤蟆裹好煅烧,同黄连各二钱半,青黛一钱,研末,加麝香少许,和匀敷用。

生活习性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品种花背

中文名:花背蟾蜍

拉丁名:Bufo raddei

命名人:Strauch

形态描述: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着,椭圆形。

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

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雄性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态资料: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黄昏时出外寻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地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黑眶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爱的癞蛤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带黑眶眼镜,所以称之为黑眶蟾蜍。[1]它很时髦,脚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体肥胖,大小约6~7公分。体色变异颇大,有黄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皮肤粗糙,除头顶外全身布满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质刺。鼓膜大而显着,在眼后有一对特别大的突起腺体,这是耳后线,也就是它们有名的毒腺。

它们广泛分布于平地及低海拔地区,是最乐于和人类相处的两栖类,常出现在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长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内,听到它们一长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一口气可以连续鸣叫一分钟以上;尤其当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时候,叫声会变得更加急促。但是当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错的时候,叫声则变成短促而尖锐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对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只黑眶蟾蜍。由于每晚出现的雌蟾数目不多,雄性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也会出现五六只雄蟾同时抱一只雌蟾的现象。雌蟾每次产卵数千颗,成双地排列于长形胶质卵串中,一长串可长达8公尺以上。蝌蚪亦有毒,身体菱形棕黑色,尾鳍色浅散有细纹。

红眼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2010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学家困惑不已。[2]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颜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目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寻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红眼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

在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发现有红眼蟾蜍。

中国树蟾蟾蜍

小型细长,吻端平直向下,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圆而清晰。从吻端经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条深棕色眼罩。颞褶斜直明显。背部草绿色,皮肤光滑。体侧:白色略带黄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绿色,指端具吸盘及横沟,指间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后肢背面绿色,股部内侧黄色有一些小黑点,趾端也有吸盘,趾间有半蹼。内跖突卵圆形,无外跖突。

生境分布

环境特点

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区别蟾蜍与青蛙的区别图

蟾蜍实际上是蛙类的一种,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两栖纲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中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

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中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

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养殖技术繁殖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复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养殖要点蟾蜍

蟾蜍俗称癫蛤蟆,是一种极有药用价值的经济动物。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叫“蟾酥”,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它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药市上蟾蜍价格曾达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环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来越少,蟾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内外厂家对蟾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人工繁养蟾蜍、采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径。

现将人工饲养蟾蜍的方法介绍如下。

(1)养殖场的建立

蟾蜍为水陆两栖动物,因此养殖场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沟且有杂草、水源的地方,养殖场四周设围墙,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进人。

(2)种蟾及卵块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体大、健壮、无病、无伤的蟾赊做种蟾蜍,每平方米放养种蟾赊1-2对。雌雄比例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块,把卵块放于水温为10—30℃的池水中,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鲜。

(3)蟾蜍的饲养管理

刚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内靠卵膜内残留营养的物质生活,3天后开始摄食,人工饲养可投放米糠、麦鼓、厨房下脚料、蚯蚓、蝇蛆等,每天投饵1—2次,水温保持在16—28℃,水质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为宜。

养殖技术

⒈建蟾蜍养殖场:场周围设围栏1米高。内设养殖池、产卵孵化池。面积大小以规模而定。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饲养黄粉虫、蝇蛆、蚯蚓或安灯诱虫增加饵料

⒉人工繁殖蟾蜍:捕养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种。成蟾在10℃产卵,每次产卵约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温18~24℃经3~4天孵出蝌蚪,加强饲养。

⒊蟾蜍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减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

⒋蟾蜍饲料配制:刚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黄、水蚤等新鲜适口饵料,日喂2次。幼蟾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饵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饼、糠麸、面粉、鱼粉、槐叶粉配合饲

⒌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环境管理

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m2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药用价值药用

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

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蟾酥有利有弊,毒性很强,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提炼加工!

蟾蜍解剖图入药加工

1、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4~8月捕捉,捕后洗净,刮浆。刮浆时,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再用铜镊子夹其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一、二次即可将白浆汁夹出,用40目筛过筛,除去杂质,将筛滤过的浆摊在玻璃板上,厚度以3~4毫米为宜,或将筛滤过的浆汁晒至七成干后,再揉细腻做成薄饼,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烘干。温度在40~60℃为宜。

因各地加工方法不同,药材形状亦异。一般分片蟾酥、团蟾酥两种。

片赡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3毫米,上面粗糙,下面平坦。黄褐色或淡棕色,质脆易折断。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团蟾酥一般多为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约7~8厘米,厚约1厘米。呈棕紫色或紫黑色,表面平坦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胶质样而光亮。

2、干蟾的生药性状,体形较中华大蟾蜍为小,腹部无黑斑。

3、蟾蜍胆为蟾蜍的胆囊,春至秋捕蟾蜍,剖腹取胆囊,鲜用。

应用

1、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用量0.01~0.03克,外用适量。

2、干蟾有解毒散肿之功。主治痈肿疮毒、小儿疳积等。也有用于治疗胃癌的。用量0.12~0.18克。

3、蟾蜍胆有镇咳、祛痰、平喘、消炎之功。用治气管炎。用量1~3只。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蟾蜍的头、舌、肝、胆均可入药;同时蟾蜍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还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佳肴。

价值不凡蟾蜍

蟾是幸福的象征。不论是神话中的蟾,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为人类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癞蛤蟆、大疥毒。这种动物是被人们所看不起,不少人认为蟾蜍是低能儿。它容颜丑陋,不时地在田埂道边钻来爬去。尽管人们不理解它,但它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它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癞蛤蟆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它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蛞蝓、蚂蚁、蝗虫和蟋蟀等。癞蛤蟆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面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它便潜入烂泥内,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癞蛤蟆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癞蛤蟆在入药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筹。中国第一部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就记有癫蛤蟆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

中国生产的蟾酥在国际市场上声望极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换得外汇500万美元。在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癞蛤蟆,最大个体长约25厘米,为蟾中之王。它常活动在成片的甘蔗田里,捕食各种害虫。固此,世界上许多产糖地区都把它请去与甘蔗的敌害作战,并取得了良好成绩。蟾王的足迹遍及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热带地区。每年为人类保护着相当十亿美元的财富。一只雌蟾王每年产卵38000枚左右,是两栖动物中产卵最多的一种。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却很小,仅1厘米长。蟾王不仅能巧妙地捕食各种害虫,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它满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凡吃它的动物,一口咬上,马上产生火辣辣的的伤感觉,不得不将它吐出来。

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唤作蟾宫。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月亮上是否有蟾,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能登月,这个谜自然被揭开了。

病害防治蟾蜍

1.切断传播途径,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蛙类的饲养管理,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原则。

2.定期对栖息环境消毒,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饲料。

3.在引进种蛙前,要调查种源场是否有病情,绝不在有疫情时引种蛙。在蛙的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对其使用的器具、放养的环境及要放养的蛙体均要进行消毒。

4.对进入场内的物资、4i辆、用具等,要严格消毒,以免带进病原引发疾病

5.保证提供营养全面、充足的饲料,不饲喂霉败变质饲料,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水温、水质等条件,提高蛙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6.发生疫情时,要迅速更换池水,对栖息环境封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扩大蔓延。在治疗上,要收集各方面有价值的材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医用功效蟾蜍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载:

蟾蜍,味腥、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等功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癌症独特秘方》中载:蟾皮性味腥、凉、微毒,功能解毒、利水、消胀、主治各种肿癌。1999年经上海交大量子医学检测,特别对癌症、肝硬化、疼痛诸症的治疗有效含量成分超8千量价上(凡有8千量价以上有免疫功能成分)。华夏出版社《中华医药全典》中载:蟾衣毒较轻,主要用于疮疡肿毒及小儿疳积,现代常用治肿瘤。远方出版社《中草药大全》中介绍,蟾衣可治癌、白血病、淋巴瘤等。

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壮阳、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服法请遵医嘱。

蟾衣是蟾酥浆液的表皮包衣,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现代研究认为:蟾衣主主含蟾蜍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蜍毒素,具有强心、升压、抗炎作用,蟾毒配质还有较强的麻醉作用。科研人员发现蟾衣还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神奇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肝炎、带状疱疹、肝腹水、肾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

据医圣张仲景称:“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衣,但始终拾不到蟾衣。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采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

各地先后开展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只要饲养者掌握了蟾蜍的蜕衣规律,利用特殊的蜕衣工具,可顺利地获得一张纯天然蟾衣。为此,人工大规模采集天然蟾衣资源再也不是神话。

蟾衣是中药宝库中一味新兴药物。通过对蟾衣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深加工,可研制出一批新型成药及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方言意思

蛤蟆在山东省菏泽市美丽富饶的县城郓城县,还有一个其他的意思。在郓城,“蛤蟆”是一道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早点。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蛤蟆,而是一种外观上类似蛤蟆的油炸食品,它的口感非常醇香,色泽金黄。常常和油条与糖糕同时销售,外观上是一个伸着四条腿的面制品,但内部是一个鸡蛋,属炸制食品,类似于方便面。

中药解释出处

⒈陶弘景:此(蟾蜍)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

⒉《本草拾逝》: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能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本经》虾蟆一名蟾蜍,误矣。

【拼音名】chán chú

【英文名】Dried Toad

【别名】蟾诸、去甫;蟾、癞虾蟆、石蚌、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来源】

蟾蜍

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原形态

⒈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

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⒉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

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化学成份

花背蟾蜍(Bufo vaddei strauch)耳后腺分泌物含胆甾醇(cholesterol),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日本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蟾毒精(telocinobufag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

耳腺分泌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

【药理作用】

⒈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

蟾蜍吞蛇

⒉升压作用,该品繁荣昌盛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

⒊局麻作用,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min刺激6次,共30min,统计30min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用为局麻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麻作用大部分比可卡因强。

⒋抗肿瘤作用,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及增高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

炮制

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头爪,切成方块。炙干蟾:将铁砂倒人锅内烧热,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至微焦发泡时取出,筛去铁砂,放冷。民间有以活蟾蜍,用黄泥徐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后,研细人药者。

⒈《蜀本草》:《图经》云,取日干及火干之。一法到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涂酥炙干用之。

⒉《纲目》:今人皆风干,黄泥固济,煅存性用之。

⒊《得配本草》:阴干,酒浸三日,焙干用。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归经】心;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主痢疽;疔疮;发背;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或活蟾蜍捣敷。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注意】《广西药用动物》:表热、虚脱的人忌用。

【附方】①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别研)、乳香(别研)、木香、接(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桃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②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债,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跟将;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赡一个,或二三个,被开连肚乘热台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③治早期瘭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④治疗毒:蟾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八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⑥治气臌:大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人蟆内令满,缝口,用泥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给,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消(大人一升,中人七含,瘦弱人五含)。以水六升,煮取四开,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方》)

⑧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⑨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府保童丸)⑩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混,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蟾蜍干各家论述

⒈《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制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制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疗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⒉《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昧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宰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瘀、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⒊《四民月令》:治恶疮疽。

⒋《别录》:疗阴蚀,疽疬,恶疮,制犬伤疮。

⒌陶弘景:人得温病,斑出困者,生食一两枚。烧灰敷疮。

⒍《药性论》: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

⒎《本草拾遗》:主温病生斑者,取一枚,生捣绞取汁服之,亦烧末服;主狂犬咬发狂欲死,作除食之,额食数顿。

⒏《日华子本草》:破瘀结,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

⒐《本草蒙筌》:治小儿洞泻下痢,炙研水调吞之;疗大人跌扑损伤,活捣泥烂敷上;风淫生癣,烧灰和猪脂敷;煨熟啖,杀腐蚀成癖。

⒑《纲目》:治一切五疳八痢,肿毒,破伤风病,脱肛。

⒒《本草正》:消癖气积聚,破坚,消肿胀。

⒓《本草备要》:发汗退热,除湿杀虫。

⒔《医林篡要》:能散,能行,能渗,而锐于攻毒,主治痈疽疗毒,杀小儿疳积。别其腹合肿毒上,三易则毒可字消。

⒕《本草再新》:治疮疽发背,小儿脾胃不和,肝旺火甚,动风惊厥。

⒖《随恳居饮食谱》:清热杀虫,消痕化毒,平惊散癖,行湿除黄。

⒗《山东中草药手册》:强心利尿,镇痛。治水肿腹水。

临床应用

⒈治疗白喉:每次取活蟾蜍约170g,明矾约33g,同放在石臼内舂烂,用纱布包裹成长方形(5×10cm),置于患者前颈,绷带固定。当时患者即有清凉舒适感,约经4~5小购刀因喉部分泌物减少。重症患者受4~6小时更换1次,轻症6~10小时更换1次,经20小时后即感咽喉部湿润舒适,吞咽便利。一般重症更换5~6次,轻症3~4生次即可见症状减轻或痊愈。治疗13例白喉患者,咽涂片找到白喉杆菌者9例。治后退热时间为18~50小时,局部症状消失时间为14~52小时。所治病例未有气管切开及其他并发症者。

⒉治疗慢性气管炎:方一、取活蟾蜍去头、皮和内脏,焙干研末;另以猪胆汁浓缩液与面粉等量混和,低温炒松研末。按7:3的比例将蟾蜍粉与猪胆面粉混和均匀,装入胶囊。每次5分,每日3次,饭后送服。10天为一疗程,共二个疗程。观察372例,病型以单纯型为主,中医分型以虚寒型占多数。服药后止咳、怯痰、平喘的有效率达80%以上。一般在3天内开始见效。据重点病例观察,治疗前白细胞增高、肺部有干湿性罗音者,治疗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肺部体征明显改善。

方二、用冬眠期蟾蜍1只,白矾3钱,大枣l枚。将白矾、大枣塞入蟾蜍口内,阴干焙黄,研细末,用水泛丸,如绿豆大,以代赭石末为衣,或将药末装入胶囊,每粒(或胶囊)0.5g,成人每日3~6g,1次或分次用温开水运服,连服30天。共治2364例,控制361例(15.3%),显效651例(27.5%),好转908例(38.4%),无效444例(18.8%)。总有效率为81.2%。冬春季服药的疗效较夏季明显,单纯型与喘息型两者无显着差异。

⒊治疗炭疽病:用于蟾蜍1只,加水30ml,煎至200ml,冷却后顿服;或以活蟾蜍1只,去净内脏,捣成糜状,开水冲服;或用蟾蜍1只去内脏洗净,配合白菊花;两,水煎当茶喝,或将蟾蜍、白菊花药渣外敷皮肤炭疽溃疡处。亦可配合金黄散(成药)水调,经常涂抹水肿处。用上述内服外敷法治疗皮肤炭疽26例,肺炭疽3例,肠炭疽1例;其中有全身中毒症状者18例,涂片查炭疽杆菌阳性者14例,均获痊愈。

⒋治疗恶性肿瘤;将活蟾蜍晒干后烤酥研细末,过筛,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面粉与蟾蜍粉之比为1:3。每100丸用雄黄5分为衣。成人每次5~7九,口服3次,饭后开水送下。过量时可有恶心、头晕感。经治22例胃癌、膀腕癌、肝癌患者,病情皆有好转。

⒌治疗腹水:取新鲜活蟾蜍杀死(内脏不去)后置瓦上烘干,研成细末,贮于密闭瓶内备用。成人每日口服1次,每次2g,体弱妇幼酌减。10次一疗程,一般可进行二个疗程,如无效不必续服。治程中如血压逐步下降,亦应考虑停药。治疗期间每日食欲不超过2g。共治血吸虫病腹水6例,其中4例治后腹水减少,大大缩短了脾脏切除手术前的准备时间,手术后均无并发症;另2例治质腹水亦有好转。用药后除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体温、脉搏等未见变化。

本法对血压过低(收缩压在90mm汞柱以下)及肝肾功能过差的患者不宜使用。另有用砂仁7粒塞入蛤蟆(青蛙也可)嘴里(活蛤蟆须将嘴缝上以免砂仁吐出),然后用黄泥将蛤蟆裹好,置火上烤干后去掉黄泥,将蛤蟆研成细粉。每日服l个蛤蟆,分2次用黄酒30ml冲服,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一疗程即可。治疗肾炎腹水10例,9例有显着疗效,其中2例肾功能有所改善。一般用药后第2天尿量即增加,服至7天腹水即基本消失。

⒍治疗麻风:蟾蜍与苍耳草配合服用,据31例观察,似具有一定疗效。

⒎蟾蜍中毒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几经抢救脱险;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美食做法

吃蟾蜍要剥皮,捉它还要小心喷出毒液。若只是吃的问题,只要你能嚼,能咽,能消化的东西都能吃,肉可以吃,但是皮有毒,,但是采取蟾蜍的外衣,传统的方法是将蟾蜍直接剥皮,然后加工成蟾衣。一只蟾蜍只能加工成一张干蟾衣,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且费事费时。采用新技术,使蟾蜍象蛇一样,年年可脱皮,而且每年可脱3-4次,并且丝毫不影响蟾蜍的健康生长。据《本草纲目》等记载,蟾皮是一种能治恶肿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散,抑制癌细胞生长,另外对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疔、疮、乳房瘤、骨结核、骨髓炎、小儿疳积、痨热等数十种疾病都有显着治疗。

历史典故

亦作“蟾蠩”。亦作“蟾诸”。

两栖动物蟾蜍

《淮南子·原道训》:“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

汉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

清赵翼《岭南物产图》诗:“蛤蚧脰能鸣,蟾蜍眉有毒。”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启新﹞为子延师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间人多食蛙者,然必从市中买之。启新以蟾诸类蛙,而堦下颇伙,即命童子取以供师。”

月亮的代称。

《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二:“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明刘基《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釭开尽丹葩,画檐深宿蟾蜍影。”

清金农《东冈卧病》诗:“蟾蜍两岁照秋林,忽忽奚堪百感侵。”

器物

(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

《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

(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缀帘金翡翠,赐砚玉蟾蜍。”

清赵翼《汪水云砚歌》:“想当搦管濡墨时,蟾蜍滴泪和墨砚淋漓。”

五毒之一

清陈维嵩《虞美人·端午闺词》词:“灵符飐上香云腻。绣虎钗头睡,守宫蜥蜴粉蟾蜍,还剩玄绡半捻裹蜘蛛。”

三有动物

蟾蜍属于“三有动物”,受法律保护。“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目前,1700多种“三有动物”进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中,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20属所有种和另外110种。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3:1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24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pdf

标签:蟾蜍   两栖动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