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拼音:shǔ)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散开了穗的成熟的黍的形象。该字形有的加“水”,大概是表示需要用水灌溉。黍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
中文名黍
拼音shǔ
部首黍
五笔TWIU
仓颉MFOK
郑码HDOE
笔顺312343424134
字级二级(5202)
平水韵上声六语
注音ㄕㄨˇ
笔画12+0
四角2090₉
统一码9ECD
结构独体字或合体字,上下结构
造字法象形字或会意字
字源演变象形字。“黍”的甲骨文(图1)就是黍这种植物的象形:下部表示植株的根部,中间表示枝干,上面的分叉表示植株的叶,字形还突出了黍散穗的特征。还有一些甲骨文在旁边加上“水”旁,作图2之形。加“水”可能与这种作物需要用水灌溉,也有可能是“黍”的另一个品种,也就是一种带黏性的黍;还有人认为它表示可以酿酒的“黍”。金文(图3)的“黍”左边从水,右边以“禾”表示植物,而省去了黍的具体的象形。
战国文字或作图5,像“禾”下水点之形。而汉代文字又或讹“水”为“米”字。小篆(图6)基于金文,写作上下结构,其上为禾字部件,其下为水字部件。隶书(图7-9)和楷书也相同。《说文》分析“黍”为“从禾,雨省声”,字形分析上有问题。至于说“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则是声训了。“暑”是书纽、鱼部字,与“黍”音同,故《说文》解说如此。黍是一种旱地作物,叶细长而尖。所结子实有黏和不黏两种,统称为黍,要区别开来讲,黏者叫黍,不黏者叫糜(méi)。黍更适合酿酒,糜更适合做饭。
现代释义详细解释基本词义
黍shǔ
〈名〉
(1)(形声。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
(2)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broomcorn millet]。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按,今北方谓之黄米。
天子乃以雏尝黍。——《礼记·月令》。注:“黍火谷。”
黍白芗合。——《礼记·曲礼》
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3)又如:黍离(喻覆没;衰败。西周亡后,周大夫过故宗庙官室,只见满目黍离,十分荒凉);黍酒(用黍酿制的酒);黍醅(同黍酒);黍月霍(一种杂有黍米的肉羹);黍谷生春(比喻厄运有了好的转机)
(4)糜稷一类草本植物[panic grass]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宋·王安石《后元丰行》[2]
(5)古时建立度量衡的依据[ba]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6)黄米做的饭[millet]
其镶伊黍。——《诗·周颂·良耜》
(7)又如:杀鸡为黍
常用词组黍子
古籍释义说文解字【卷七】【黍部】舒吕切(shǔ)
禾属①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孰)②,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凡黍之属皆从黍。
〖注释〗①禾属: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引米育仁说:“禾者,黍稻之大名。析言则禾属之不黏者谓之稻,禾属之黏者之黍。”②穜: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当作孰。”“大暑乃六月中气,即晚孰者已登场矣。”按:黍、暑上古声韵同。
说文解字注许云雨省声,则篆体当如是。引孔子曰者,其别说也。禾属而黏者也。
禾属而黏者也。
《九谷考》曰:以禾况黍。谓黍为禾属而黏者,非谓禾为黍属而不黏者也。禾属而黏者黍,禾属而不黏者𪎭。对文异,散文则通偁黍。谓之禾属,要之皆非禾也。今山西人无论黏与不黏统呼之曰𪎭黍,太原以东则呼黏者为黍子,不黏者为𪎭子。黍宜为酒,为羞籩之饵餈,为酏粥;𪎭宜为饭,禾黍稻稷各有黏不黏二种。按黍为禾属者,其米之大小相等也。其𥝩异,禾穗下垂如椎而粒聚,黍𥝩略如稻而舒散。
㠯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大衍字也。《九谷考》曰:伏生《尚书大传》《淮南》、刘向《说苑》皆云:大火中种黍菽。而吕氏春秋则云:日至树麻与菽,麻正𪎭之误。又《夏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糜。糜字因下文误衍。诸书皆言种黍以夏至,《说文》独言以大暑,盖言种暑之极时,其正时实夏至也。玉裁谓:种植有定时,古今所同,非可叚借。许书经转写妄增一字耳。以暑种故谓之黍,犹二月生,八月孰得中和,故谓之禾,皆以叠韵训释。
从禾,雨省声。
舒吕切,五部。
孔子曰:黍可为酒。
如稬与秫皆宜酒。
故从禾入水也。
依《广韵补》故从二字。此说字形之异说也。凡云孔子曰者,通人所传。以禾入水不见其必为酒,故先雨省声之说,而禾入水会意之说次之。今之隶书则从禾入水,不从雨省。
康熙字典【亥集下】【黍部】黍·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舒吕切。《韵会》《正韵》赏吕切,音暑。《说文》: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字汇》:粟属。苗似芦,高丈馀,穗黑色,实圆重,土宜高燥。《诗缉》:黍有二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黍,如稻之有秔糯也。《尔雅翼》:黍,大体似稷,故古人并言黍稷,今人谓黍为黍穄。《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黍曰芗合。
又角黍。《续齐谐记》:角黍,菰叶裹黏米为之,楚俗投汨罗水祠屈原。
又地名。《左传·哀七年》:宋人筑五邑,一曰黍丘。注:梁国下邑县西南有黍丘亭。又《史记·秦本纪》:秦取韩负黍。
又弓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
又黄鸟,一名搏黍。
又虫名。《尔雅·释虫》:委黍。注:妇别名。
又蓬名。《尔雅·释草》:荐黍蓬。
《六书·精薀》:黍下从氽,象细粒散垂之形。
考证:“《左传·哀八年》:‘晋人筑五邑。’”谨照原文八年改七年。晋人改宋人。[1]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2:3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2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黍(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黍(汉语汉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