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Accountability)指对信息或其来源可信度的主观及客观组成。传统意义上,公信力有两个基本要素:可信度和专业度,两者都由主观和客观组成。可信度更多地建立在主观因素基础上,但也包括客观衡量标准,如公认的可靠信息。专业度同样可被主观感知,同时也包括相关信息的客观的特征,如凭证、证书和信息质量等。公信力的次要要素包括信息来源的活力和吸引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中文名公信力
外文名Accountability
范畴政治伦理范畴
研究对象政府、传媒、司法、民间组织
核心信任
基本信息公信力指对信息或其来源可信度的主观及客观组成。
公益组织范畴公信力对公益组织而言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公益组织的公共募款能力,因此对基金会尤其是公募基金会更为重要。一个基金会的公信力来自于机构运作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认可和信任程度,良好的公信力来自遵守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两个方面。
2010年公益行业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公信力危机成为基金会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这个问题在之后几年导致一些基金会获得的社会捐赠大批减少。在2013年4月份的雅安地震中,公信力危机的影响也进一步体现出来。2011年底成立的民间公募基金会——深圳市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获得了最多的社会捐赠,而个别在汶川地震中获得很多捐赠的基金会的表现则逊色很多。
基金会要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必须加强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工作,同时提高日常工作中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媒体范畴职业操守是记者公信力的基石。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使用时间较短,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的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
①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公信力。笔者比较认同郑保卫、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的定义: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②由此可以看出,"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受众,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受众对媒体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受众是传媒的基本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没有受众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尤其在今天受众选择的时代,媒介的竞争就是争夺受众的战争。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效果的评价主体,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1]
社会影响从公信力的研究对象来看,主要包括政府、传媒、司法、民间组织四大领域。
首先、2003年发生的“非典”促使国内的理论界对政府公信力开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其次、传媒组织对公信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传媒公信力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第三、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即一定社会的司法机构通过其职权活动在整个社会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公共信用。
第四、民间组织公信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
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2:1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2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信力(使公众信任的力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信力(使公众信任的力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