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其制品多为墨盒、笔筒、酒壶、香炉、花瓶等日常用具,造型奇巧、制作精细,堪称艺术精品,具有收藏价值。经过数百年累积的冶金、錾刻、绘画等传统技艺也极具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
中文名乌铜走银
产地云南
代表佳作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风景画
起源时间清雍正年间
代表作乌铜走银的代表佳作是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风景画。此画高1.2米,宽1.5米,在乌黑铮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分别用金、银镶嵌其间,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
作品欣赏乌铜走银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乌铜走银
制作工艺制作乌铜走银(金)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汉族手工技艺之一,这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乌铜走银(金),工艺品一般有小花瓶、笔筒、墨盒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
民间传说乌铜走银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历代为独家经营,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
历史发展工艺初创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炉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愤地将周围放着的银、铝等金属全扔进炉里。气消之后,他发现炉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技艺门派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施甸的杨斌师傅。
官渡乌铜走银官渡乌铜走银是石屏乌铜走银的分支。石屏乌铜走银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汉族手工技艺之一,著名学者袁嘉谷的《异龙湖歌》有“器精称乌铜”的句子,称颂的就是乌铜走银工艺品。由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岳氏兄弟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历代独家经营。民国年间,年均产销量约3000~5000件。
石屏乌铜走银传人岳中明曾在昆明民生街开店经营,后其内弟苏继承掌握了此工艺,195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工艺,送苏继承等人前往北京参观学习两个多月,回昆后在省委招待所设点研制乌铜走银工艺数月。1962年苏继承去世后此工艺失传,迄今仅发现一位掌握此技艺的岳氏传人岳忠祥,但年事已高后也失去传。
“直到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师傅李加汝了”,金永才说道。谈起与李加汝的相识,金永才回忆,1975年他年仅18岁,是一名银匠。他居住的云南省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制作整套的耳环、手镯、头钗等银饰。当时,他和李加汝作为银匠经常参加礼拜天的赶集,不时会聚在一起。加上双方的住处仅相隔半公里,时间一长,他便经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顾李的饮食起居。
1982年,李加汝正式将金永才收为徒弟,但并没有把配方交给他,只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金永才说,一次出院后,师傅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原来,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把配方一烧而净。1996年,李加汝先生与世长辞,“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下来。
晋宁乌铜走银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银匠家中又开始响起了“当当当”的金属敲击的声音。乌铜走银有了第二代传承者。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重操旧业,慢慢开始恢复此工艺的制作和销售,至今已做了几千件作品,流传于晋宁县境内,1998年以后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场上销售。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保山乌铜走银保山乌铜走银现在是又新一代的乌铜走银传承人杨斌为代表,杨斌祖籍保山市施甸县家里祖辈就是制作乌铜走银工艺的,可惜随着时代变迁,家中只传承下了秘方,遗失了制作工艺,因而大学毕业后几次拜师求艺就是为了延续家传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但是在乌铜走银这一行当里流传着“传男不传女,传儿媳不传女婿”的说法,大师们或是不愿收外门弟子,或是早已收足了弟子不想再多收。
几次碰壁后杨斌在鹤庆银器大师段六一门下学习到錾刻工艺,在乌铜走银传承人王光红大师门下学习了拼件焊接,如今加上他祖传的秘方和后期学习的制作技艺,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正按照自己的方式坚定地将保山乌铜走银传承下去。
乌铜走银传习馆2010年8月18日,作为云南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在官渡古镇开馆。金永才从38位报名者中选出4人,通过拜师仪式正式收为徒弟。据说,这些报名者很多都是观看了CCTV《走进科学》栏目对“乌铜走银”的报道后,对这门手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找上门来拜师学艺。金永才说,“挑选徒弟的首要条件是人品要好,心术要正。人品和技术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爱和别人发生口角,做起事情来缺乏耐心,就不适合。”
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过水电技工,有的并无手工艺基础,但无一例外都对“乌铜走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仅用一年时间,他们就学会了錾刻、打磨、走银等基本技艺。在学习期间,他们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费(学艺过程会损耗大量的金属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费用。
不同于以前家庭作坊式的运作,自从担任传习馆馆长之后,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来,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店里,近两年也没有时间再去赶集。每天他只做三四个小时的活儿,“做多了对眼睛不好”,他说。除了工作,他平时还喜欢唱滇剧——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永才说,“过去的手艺人都有这门爱好。唱戏和手艺都是艺术,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会和心情一样,做不好。这时,我要么去茶馆聊天儿,要么去戏院唱戏,等心情好起来,做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人看着顺眼。
展望未来改造技术,扩大生产量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再加上技艺繁琐,成本高,产量小,每个月的成品率始终保持在二到三件。这样的模式远远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
因此,在保持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增加学徒和工人,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重包装和宣传云南始终是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与沿海城市相比,自我宣传和包装的意识不强。好的商品必然要有好的卖相,对于贵重的乌铜走银精品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只有选择好的包装盒,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宣传扉页,说明书、收藏证才能将乌铜走银百年来的高雅、精致古朴、贵气体现无疑。
时至今日,在打造精美的乌铜走银艺术品的同时,如何将其美名远扬,让得到它的客商感到物超所值也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无论如何,乌铜走银将再次走入世人视线,引起世人瞩目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我们也将看到这一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惊世绝技在新的世界和未来中大放异彩。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1:0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1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铜走银(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铜制工艺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铜走银(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铜制工艺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