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读音为wǔ,在高台基址上,周边连续建屋,以围成一个内向空间的院落,其周长屋,即古文献所谓的“庑”。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后世,宫廷外周更加筑宫墙、宫城,然而庑作为一种设置,一直被保留下来。
中文名庑
拼音wǔ
繁体廡
部首广
五笔YFQV,98OFQV
仓颉IMKU
郑码TGAG
笔顺丶一ノ一一ノフ
名称庑
笔画7
基本释义wǔ
部首:广部
外笔画:4
五笔86:YFQV
五笔98:OFQV
仓颉:IMKU
笔顺编号:4131135
四角号码:002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E91、
基本字义〈名〉1.(形声。从广,无声。从广(yǎn),与房屋有关。本义:堂下周围的廊屋)
2.同本义[roomsaroundtheprincipalroom]
庑,堂下周屋。——《说文》
居庑下,为人赁舂。——《后汉书·梁鸿传》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楚辞》
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1]
3.泛指房屋[hous]
居大庑之下。——《史记》
4.又如:盖庑(盖屋);计殿(有四坡略呈弯曲的屋面的房子)
5.廊[corridor]
庙中空无所有,唯一黑漆棺停庑下。——《夜谭随录》
6.屋檐[eaves]
檐,其名有十四…十一曰庑。——李诫《营造法式》
详细释义在高台基址上,周边连续建屋,以围成一个内向空间的院落,其周长屋,即古文献所谓的“庑”。奴隶制时代的庑,是一种防御性的设置。后世,宫廷外周更加筑宫墙、宫城,然而庑作为一种设置,一直被保留下来。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而略呈弯曲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弯曲度较屋面为大。[2]
①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两~。②大屋:~殿。
庑无边广扩。拼字法。“无”字边扩充个“广”字扣“庑”字。
庑古代堂下周围的廊屋。《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洪兴祖补注:“庑,音武。《说文》曰:堂下周屋也。庑门,谓庑与门也。”
庑①[名]高堂下周围的廊房。厢房。《后汉书·梁鸿传》:“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下,为人赁舂。”②[名]房屋。《史记·李斯列传》:“质大~之下。”③[形]通“芜”。草木茂盛。张衡《东京赋》:“草木蕃~。”
庑《说文》:“庑,堂周屋也。”是在殿堂或厅堂的四面屋檐之下,向外开敞的部分。因殿与堂在组群中是主体建筑,多采取独立自主的布置方式,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寺庙中的大殿,园林中的四面厅,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都有周匝的庑。庑的功用,既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缓冲,作为辅助的交通之用;在空间艺术上,也是一种化实为虚的手段,可化两山墙之闭塞为空灵,使建筑与四周环境空间流通、融合为一体。
庑堂下周边的廊屋。《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门。”(实庭:栽满庭院。建芳馨兮庑门:建造充满香气的廊屋门。)《后汉书·灵帝纪》:“公府驻驾~自坏。”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
英文翻译廡【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文甫切《集韻》罔武切《韻會》罔甫切,無上聲。《說文》堂下周屋。《釋名》大屋曰廡。廡,幠也。幠,覆也。幷冀人謂之庌。《前漢·竇嬰傳》賜金廊廡下。《註》廡,門屋也。
又《集韻》微夫切,音無。蕃廡,草木盛貌。《書·洪範》庶草蕃廡。
又讀上聲。《晉語》詩曰黍不爲黍,不能蕃廡。《註》廡音武。
又與甒通。《儀禮·士冠禮》側尊一甒。《註》古文甒作廡。
说文解字廡【卷九】【广部】
堂下周屋。从广無聲。,籒文从舞。文甫切
说文解字注
(廡)堂周屋也。各本作堂下。玄應引作堂周屋曰廡。今從之。釋名曰。大屋曰廡。幽冀人謂之庌。說與許異。許謂堂之四?爲屋也。洪範、晉語蕃廡皆假廡爲?也。从广。聲。文甫切。五部。
籒文从舞。舞聲。[3]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0:3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14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庑(汉语汉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庑(汉语汉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