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更新时间:2025-01-11 03:33:22 阅读: 评论:0

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耵聍栓塞 (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次浏览 | 2022.08.05 14:24:3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淡黄色粘稠液体,称耵聍。有的耵聍状如粘液,俗称“油耳”。正常情况下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

就诊科室

五官科

常见病因

耵聍分泌过多,耵聍排出受阻

常见症状

听力下降,耳闷,耳痛等

中文名

耵聍栓塞

英文名

impactedcerumen

简要介绍耵聍栓塞

耵聍腺是一种特殊的汗腺,位于长有耳毛的外耳道外了处。耵聍(俗称耳屎或耳垢)是由皮脂、耵聍腺分泌物以及外耳道皮肤脱落的角蛋白碎屑混合而成的,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粘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耵聍借头位变动、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因外耳道慢性炎症使耵聍分沁增多,或因外耳道狭窄等原因使叶聆排出受阻时,可聆可以滞留、阻塞在外耳道内,称耵聍栓塞。

症状体征耵聍栓塞

视耵聍块大小及部位不同而症状有异,小而无阻塞者可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或眩晕,若外耳道后壁迷走神经耳支遭受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咳嗽,水液进入外耳道时,浸泡耵聍、使其膨胀、可使症状加重。引起耳痛或发生炎症。致使外耳道皮肤肿胀,糜烂、疼痛加剧。耵聍团块多呈棕黑色、有的质硬如石块,有的质软如枣泥,多与外耳道壁紧密相贴,不宜活动。[2]

小儿耵聍栓塞会有哪些表现?

当耵聍腺受刺激或耵聍排出受阻时就会产生所谓的栓塞。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炎症刺激可使耵聍腺分泌增多,并与炎症产物如上皮脱屑、炎性分泌物混合而成为栓块。乱掏耳朵也会造成栓塞,这是由于五花八门的掏耳器具如发卡、大头针、火柴、曲别针等刺激了叮聆的分泌。另外,孩子玩耍时把异物塞入外耳,不但刺激叮聆分泌也阻塞了盯聆的出路。

耵聍聆栓塞外耳道后,如果它较小,与外耳道之间尚有缝隙,不会有明显的症状。病儿有时主诉耳朵不适。如果叮聆较大,会起到隔声的作用,病儿会出现听力减低。有时耵聍虽小,但掉入外耳道深部,压迫鼓膜时,还会引起眩晕、耳呜。耵聍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能引起反射性咳嗽。洗澡或游泳时外耳进水,使耵聍栓子膨胀,完全封闭了外耳道。就会发生突发性耳聋。遇水膨胀的耵聍栓子刺激外耳道皮肤,可诱发炎症,甚至造成外耳道皮肤糜烂。病儿可发热、头痛、耳痛。

疾病病因

造成耵聍栓塞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为患有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经常挖耳或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肤常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其二为外耳道狭窄、骨疣、异物存留等,使耵聍排出受阻所致。

病理生理

外耳道若有炎症等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尘土等异物进入外耳道与耵聍混积成块,挖耳不当将耵聍推入外耳道深部,外耳道狭窄、畸形、肿瘤、瘢痕等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以致耵聍排出受阻。

临床表现

耵聍栓塞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患者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

1.听力下降

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2.耳闷及耳痛

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3.其他

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4.体征

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多与外耳道紧密相贴,不易活动。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内。

诊断要点

(1)耳朵有阻塞感、耳鸣、耳聋,如果水进入耳内,耵聍膨胀,症状加重。

(2)检查耳道内可见黑色或棕褐色栓物。

(3)如伴有外耳道炎,可有疼痛、发热等。

鉴别诊断

耵聍栓塞应与表皮栓鉴别,后者又称外耳道胆脂瘤,是因外耳道慢性炎症致表皮脱落聚集成团。特点是表皮不断脱落,表皮栓不断增大,压迫骨性外耳道使其扩大,或压迫鼓膜引起耳聋,表皮栓遇水膨胀或继发急性炎症,可引起剧烈疼痛。

治疗原则耵聍栓塞

对于干燥质硬、尚未完全嵌顿的耵聍,可以用直角取聆钩取出。方法:在明视下将阿聆钩沿外耳道后上壁与可聆之间的缝隙缓缓推进,进入一定深度后,将耵聍钩旋转90度,钩住耵聍后轻轻拉出,可一次或分次取净。对于胆小怕痛的儿童,或耵聍坚硬、深在,不能用处聆钩取出者,可以采用外耳道冲洗法。冲出耵聍之后,用消毒棉签擦干外耳道。此时,因鼓膜血管扩张,鼓膜常呈粉红色(鼓膜红色反射)。若有外耳道皮肤损伤,应嘱病人保持外耳道干燥,防上继发感染。必要时可以局部应用抗生素溶液。对于鼓膜穿穿孔疑有鼓膜穿孔的病人,不要用冲洗法以免患中耳进水导致继发感染。

治疗方案

取耵聍时应耐心细致,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1、器械去除法稍小而未完全阻塞耵聍外耳道块,耵聍可钩研沿外耳道后、上壁缓缓伸入其耵聍内侧逐渐钩出。外耳道后上壁敏感性较差,故可先于该处着手夹取耵聍。较软耵聍栓塞耵聍可钳或枪状镊分次夹取之。坚硬而嵌塞较紧耵聍,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石蜡油、核桃油等滴耳,每日3—4次。以润化耵聍,3—4日后再行钩取或夹取。贴近鼓膜的耵聍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法。

2、外耳道冲洗法耵聍坚硬难以用器械法取出者,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等滴耳,每日3—4次,3日耵聍后冲洗器将润化耵聍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

3、洗方法患者取侧坐位、头向健侧偏斜,紧贴患侧耳垂下方的皮肤置放一弯盘,以盛装冲洗时流出的水液,操作者以左手将患侧耳廓轻轻向后上(小儿向后下)牵引,右手取吸满温热生理盐水、接有塑料管的20ml的注射器或橡皮球置于外耳道口,向外耳道的后上壁方向冲洗。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或异物冲出。如此反复冲洗,直至耵聍或异物冲出为止。最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

注意:

(1)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

(2)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热或过冷,都可引起迷路刺激症状;

(3)冲洗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若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民直对耵聍或异物,则可将其充至外耳道深部,更不利于取出。

用药安全耳朵的结构

据耵聍栓塞的具体情况可采取措施:

1、较小的可直接用镊子、耵聍钩取出。

2、大而坚硬者,可先用3%~5%碳酸氢钠溶液或植物油滴耳,每日5~6次,待耵聍软化后再行取出。

3、合并外耳道炎者,应先抗炎治疗,可滴入3%硼酸甘油或4%酚甘油,每日数次,必要时内服抗生素,3~4日后再取耵聍。

预防措施

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3、耵聍取出之后的短时期中,如厌恶外来声响过高,可以浮松地塞些消毒棉花,半天到1天后取出。

主要危害介绍耵聍栓塞的书籍

耵聍栓塞可引起听力减退

外耳道的皮肤也会出汗,但出的汗和其他部位的不同,是一种浅黄色的粘稠的分泌物,叫耵聍。研究证实,外耳道的耵聍腺,确实是一种变异的汗腺,粘稠的耵聍能把进入耳道的灰尘、细菌、小虫等异物粘住,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另外,粘稠带油的耵聍就象涂上一层油一样,也能保护外耳道的皮肤。

耵聍腺分泌的耵聍与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异物以及外耳道的脱落上皮等一起积存在外耳道内,常常形成固体团块状。小的团块可随着咀嚼运动、说话等掉到外面。有的孩子外耳道比较狭窄,或有某种病变,耵聍腺为油性,耵聍不易掉出。有时也可由于外耳道发炎,耵聍腺分泌亢进而致耵聍增多。以上情况都可以形成耵聍栓塞。

得了耵聍栓塞,声音不能通过外耳道传导鼓膜,引起耳聋。若为一侧栓塞,孩子可用另一只耳朵听,但两侧耳朵都栓塞,听力减退就很明显。这时家长如果向后上方拉起孩子的耳廓,对着光源能看到一块深黄色,或棕黑色的耵聍块堵在耳道内。在洗脸、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可将耵聍栓泡胀,引起外耳道发炎,产生疼痛。小块的耵聍若紧贴耳膜,也可引起压迫症状,如耳鸣、头晕、甚至引起反射性咳嗽、头痛等。长时间的耵聍栓塞和感染可以引起外耳道皮肤破坏、骨质吸收、产生外耳道脂瘤,此时疼痛症状十分严重,有时需要住院治疗。

耵聍栓塞导致长期慢性咳嗽

耵聍栓塞导致长期慢性咳嗽,临床非常罕见。耵聍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异物的作用。正常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一层极薄的耵聍,暴露空气中干燥成淡黄色薄片,在张口等下颌关节运动时可自行脱落排出。各种原因使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均可引起耵聍栓塞。外耳道未被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时则有阻塞感,听力减退,并可有耳痛,刺激鼓膜者可发生耳鸣、眩晕。当某种原因(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支配区时,通过迷走神经背核,支气管和肺神经丛,可引起反射性咳嗽。该例就是长期耵聍栓塞刺激外耳道后壁,导致慢性咳嗽。

生活常识耳朵的结构

耳道异物的处理方法

如果我们的耳道内不小心进入异物,一定要谨慎行事,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1.晃动头部使异物脱出。使患者处于头低位,帮助他来让他自己用力晃动头部。

2.取出异物。如果异物不脱出应看耳道内异物的位置。如果你看到较软的舁物(昆虫除外)时,可以用镊子将其取出。注意:不要试图刺戳异物,不要取像豆子一类的硬的异物。

3.如果耳道内为活的昆虫,应先用少量的油醋或酒精将其杀死,这样可以减轻疼痛,然后将温的油倒进耳朵,使其浮出。使耳道中的昆虫浮出。使患耳向上,轻轻向上或向下牵拉外耳,用少量矿泉水、橄榄油倒入耳道,这样就可以使昆虫浮起并脱出耳道。

4.如果异物比较牢固地嵌在耳道中,应去医院。

掏耳朵有讲究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耳朵发痒,家长总是习惯于掏耳朵。有的幼儿园老师也喜欢给孩子掏耳朵,她们常用细发夹、耳勺之类未经消毒的器械或让小朋友的小手指甲去掏耳朵,结果常引起耳道红肿、疼痛甚至发炎,严重者导致耳聋。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那么就可能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现象。这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鼓膜是一层约0.1毫米的薄膜。

如果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会将鼓膜刺伤甚至穿孔,严重的会造成耳聋。耵聍是外耳道内皮脂腺分泌的蜡状物质,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保护作用,比如有湿润耳内细毛和防止昆虫等异物进入耳内的作用。当耳朵发痒时,可能是由于皮肤湿疹、霉菌感染、刺激或耳道进水没干时,或耵聍过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才会导致耳道发痒。所以,耳屎或耵聍过多就应该把它掏出来,这是正确的。但是操作方法要得当,决不能用坚硬的东西去掏耳朵。最好的办法是用干净的棉花签伸进去卷几下,轻轻地把耳屎清理出来。如果耳屎太多难以掏出,可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由于外耳道与下颌关节相连接,吃东西或说话时,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而不知不觉地被排除,因此,耳朵发痒,也不要经常掏。如果耳屎太多,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红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内奇痒、流黄水。最为严重的是,掏耳朵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若进一步严重感染,可并发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病而危及生命。

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有的孩子耳道内的耳屎与众不同,是棕褐色硬块,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触之则痛,有碍听力,这种现象叫耵聍栓堵塞。由于耵聍分泌过多或外耳道有些狭窄,平时耵聍不易排出,逐渐堆积而成。耵聍栓堵塞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硬,有时可致外耳道变形,如耵聍堵塞压迫鼓膜又可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一旦耳内进水,坚硬的耵聍被潮化膨胀,会刺激外耳道皮肤,易引起外耳道炎。此时,不能随便掏小孩的耳朵,而应去医院。最好的方法是,用耵聍软化剂滴耳,待耵聍稍软后再用特制耵聍钩轻轻取出。

俗称别名

耳屎栓塞

饮食疗法介绍耵聍栓塞的书籍

方1:胡桃去壳取仁,用文火煨熟,塞于耳内。

方2:香油适量滴人患耳,每次2~3滴,一般1~2次即可。

方3:酱茄子挤汁滴耳内,一日数次,即愈。

方4:蚯蚓泥、锅底煤灰、生猪油各适量,共研细末,用葱涎凋匀,棉裹塞耳,每日换1次。

方5:白酒适量,滴入耳内,每日2—3次,浸泡之,待耵聍软化取出。

禁忌食品

(1)忌辛辣刺激之物辛辣之物如辣椒、韭菜、芥末等,久食可伤及肝,肾精血,在外感温热之时,则使热盛而加重病情,使耳鸣加剧。

(2)忌烟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耐口重微循环不畅,从而加重听神经缺氧,使耳鸣加剧。

并发症

如治疗不当,会导致耳聋。

相关药品

碳酸氢纳、硼酸甘油、石蜡油、核桃油。

相关条目

肺原性心脏病、大肠杆菌感染、利斯特氏菌病、布鲁斯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热、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病、假单胞菌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菌质体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克雷伯氏菌感染、腺病毒感染、非典型分枝杆菌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病、中耳癌、血管运动性鼻炎、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侵蚀性葡萄胎、分泌性中耳炎、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鼻窦囊肿、鼻中隔穿孔、喉阻塞、链球菌性咽炎、慢性咽炎、噪声性耳聋、鼻疖、先生性耳前瘘管、耵聍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腺样体肥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疱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佝偻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帕金森病、老年性白内障、胰腺炎、肾衰竭、视网膜脱离、静脉炎、骨髓炎、尿道狭窄。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0:2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1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耵聍栓塞(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pdf

标签:耵聍   栓塞   耳鼻喉科   常见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