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祠(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

更新时间:2025-02-25 01:16:45 阅读: 评论:0

月老祠(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

月老祠 (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 次浏览 | 2022.09.07 17:14:0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月老祠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

月老祠又称鸿禧堂,供奉可亲可敬的月下老人,中国男女姻缘之神,是专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月老祠是由四个部分组合成的一个小院落,游客可以购买同心锁、许愿牌写下爱情誓言悬挂在月老脚下作为爱情的见证。正厅便是月老殿,左右二侧分别是心语堂和爱情小商铺。月老祠前有座小桥,上面的一对儿牛郎织女松鼠很可爱。

中文名

月老祠

开放时间

5月1日-9月30日,08:00-18:0010月1日-4月30日,08:00-17:30

票价

免费

类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所在地

商丘市睢阳区中山大街

历史沿革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叫韦固的书生路过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栈,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由于这个典故发生在宋城(今商丘古城)的南店,唐朝文学家李复言便把这则传闻取名为“定婚店”,收录在《续玄怪录》(原名《续幽怪录》)一书中,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 月老祠内供有白发银须老人坐像,慈颜善目,笑容可掬,一手执婚姻簿,一手牵红绳,祠门有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简介

月老为“月下老人”之简称,为专司人间婚姻之神,他袋中藏有赤绳,并据<姻缘簿>所载,将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他们结为夫妻。凡未婚男女可祈得到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已婚男女瞻拜月老后,可期婚姻和美、白头偕老。

有这么个典故:唐代读书人韦固,于拂晓时分来到龙兴寺,见一位银须飘拂的老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翻阅一册簿籍,那是“婚姻簿子”,翻到谁了,从背兜里取出条红绳,对号入座,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注意,系的是脚,往哪跑?)。韦固自然要问及自身,老人翻翻本子,告诉他,未来的妻子是那个瞎眼的陈婆才三岁的女儿!韦固一气之下,让人去把那个小女孩给杀了——好狠心!十四年过去了,好快。韦固当上了相州参军,刺史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花烛之夜,韦固揭开盖头一看,姑娘真美!可眉心却奇怪地贴了片花钿,一询问,正是瞎眼陈婆的女儿,刺史的侄女!原来当年去杀她,只伤及了眉心上的一点。可见月老的红绳是绝对挣不脱的。

月老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可礼拜的地方即月老祠并不多,今重阳宫风景区存有月老祠一座,其内供奉月下老人,殿前有相思树,初恋情人及黄昏恋之老人用以寄托情思之红绫满树缠绕。

发展历程月老祠

月老祠堂,为有史可查最早供奉月老的场所,亦经历朝代更迭,屡受损毁。但却又屡毁屡建,其间几次更名。祠堂虽小,但因其相当灵验,且历史悠久,百年前,祠堂曾香火缭绕,信男信女,摩肩接踵。

月老祠堂始建于唐宋,据《西湖笔丛》记载,古时杭州的“月下老人祠”,原在孤山。《楹联丛话》说,月下老人祠有副金书妙联,是集古代剧本《琵琶记》、《西厢记》的成句而成:“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对联,妙处自在不言中,曾经引得古代无数男女如痴如醉,也是西湖的一大佳话。明朝时期,“白云上人”在南宋御园“翠芳园”旧址建庵,起名“白云庵”,清朝时期,“月下老人祠”迁入其中,更名为“月老祠”,解放后又更名为“月老祠堂”。

白云庵虽称为“庵”,却不是尼姑庵,里面都是清修的僧人、道人。清末,这里曾经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据点,徐锡麟、秋瑾、孙中山等都在白云庵有过活动。思想进步的道人僧侣也加入了反清组织,后来辛亥革命胜利,白云庵更是名极一时。后经历抗日战争,白云庵被日寇焚毁,月老祠堂也未能幸免,后于1946年重建。建国后,著名道长岳崇岱途经杭州,特地慕名来到白云庵月老祠讲道,仔细研究了白云庵月老祠的历史及所在方位,为求免遭战争袭扰,保一方平安,遂根据易经五行,及其建筑风格,更名为“月老祠堂”。随着西湖景区的对外开放,游客越来越多,白云庵已不适合清修的需要,月老祠堂的道人便移居杭州周边,继续潜心修行。故此,月老祠堂也逐渐被人淡忘。

经典诗句

《义妖传》:摇船摇过断桥边,月老祠堂在眼前,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

月下老人商丘月老祠

是源自唐朝时期的著名典故。出自唐朝文学家李复言所著的《续玄怪录·定婚店》。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个叫韦固的书生路过宋城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栈,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由于这个典故发生在宋城的南店,唐朝文学家李复言便把这则传闻取名为“定婚店”,收录在《续玄怪录》(原名《续幽怪录》)一书中,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2]“月下老人”的故事产生在唐代,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杜陵有位名叫韦固的书生,少年便丧父母,总想着早点完婚成个家,然而多方求婚,总不顺利,没有一次成功的。他准备去清河旅行,经过宋城(今河南商丘) 的时候,住在宋城城南的旅店中。有位朋友,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昉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 门前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一瞧那文书,却是一个字也不识。 韦固便好奇地问:“老伯您看的是什么书呀?我小时候也曾下过苦学功夫,没有不认识的字书,就连天竺的梵文也能够读懂,唯有这书从来没见到过,怎么回事呢?”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人世间的书,你哪有机会看到?”韦固又问:“那么它是什么书呢?”老人说:“幽冥界的书。”韦固问:“幽冥界的人,怎么会跑这儿来呢?”老人说:“并不是我不应当来,而是你出门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凡是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着人间的事,怎能不常来人间呢?走在路上的,一半是人,一半是鬼,只是你分辨不出来罢了。” 韦固又问:“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了大喜,忙问:“我韦固孤身一人,愿早完婚娶,生下子嗣,近十来年多处求婚,都没有成功。今天有人约我来商议向潘司马家小姐求婚之事,可以成功吗?”老人答:“机缘还没到。你的妻子,现刚刚三岁,要十七岁才进你家门。”韦固问道:“老伯背袋中装的是啥?”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即使他们原生于仇敌之家,或者一贵一贱像天地悬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为官谋生,或者吴地楚国不同乡,只要这绳一系,谁也逃不脱。你的脚,已系上那位的脚了,追求别的人有什么用处?” 韦固又问:“那么我那妻子在哪里呢?她家是做何营生的?”答道:“这店北边卖菜陈婆子的女儿。”韦固说:“可以见一见吗?”老人说:“陈婆子常抱她到这儿卖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给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见来。老人便卷起书背上袋子走了,韦固赶紧跟上去,一路跟进菜市场,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婆子,抱着个大约三岁的小女孩,那女孩穿得破烂,模样儿也十分难看。老人指给他看,说:“这就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不由得大怒,说:“我要杀了她,行不行?”老人说:“这人命中注定将享受丰厚的爵禄,靠着儿子她还会享有食邑,怎么可以杀了呢?”说完老人便消失了。韦固磨快了一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说:“你向来干练能办事,如能替我将那女孩杀了,赏你一万钱。” 仆人答应了。第二天,仆人袖子里藏好小刀来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了一刀便跑,整个集市轰动起来,仆人乘乱逃脱了。韦固问:“刺中了没有?”仆人说:“本来想刺她心的。不想只刺中了眉心。”这以后,韦固的婚事终究也没啥着落。十四年后,因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韦固为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让韦固兼职治理刑狱,认为韦固有才干,便把女儿嫁给他。小姐年龄约十六七岁,容貌美丽,韦固非常满意。只是她眉间常贴着块花钿,就是沐浴时也不取下来。 完婚一年有余,韦固再三问戴花钿的缘由,夫人才伤心流泪地说:“其实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亲女儿。以前父亲曾做宋城县的县令,死在任上,当时我尚在襁褓中,母亲、哥哥又相继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处庄田,和奶妈陈氏住在那儿。庄田离旅店近,每天卖蔬菜度日。陈氏怜悯我幼小,一刻也不愿分别,所以常抱着我上菜市。一天,被一丧心病狂的歹人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钿盖上。前七八年,叔叔到这卢龙县做官,我才跟他来这里,如今又把我当亲生女儿嫁给您。” 韦固问:“陈氏一只眼是瞎的么?” 夫人说:“是呀,你怎么知道?” 韦固坦白承认道:“行刺你的人,就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叙述一遍。夫妻二人经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爱。后来生下儿子韦鲲,做到镇守边关的雁门太守,王氏夫人被封为“太原郡太夫人”。这才相信命运注定的事,是不可改变的。宋城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公交16、23、28、37、101、130、307、318路至黄龙洞站下。

月老祠故事

爱情,自然是人类最纯净、最高尚、最伟大的情感之一。而中外的爱神,却存在着有趣的差别。

“洋爱神”丘比特,是个赤身裸体、长着对肉翅,到处飞来飞去的小男孩,却是个瞎子;他手持弓箭,到处乱射,有人被双双射中了,就会坠入情网爱河,不可自拔。而中国的爱神偏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儿,被人们称之为“月下老人”——好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称谓!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曾对月下老人的由来作过一番探寻。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却只觅得一个故事的梗概:唐代读书人韦固,于拂晓时分来到龙兴寺,见一位银须飘拂的老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翻阅一册簿籍,那是“婚姻簿子”,翻到谁了,从背兜里取出条红绳,对号入座,在男女双方脚上一系,这姻缘就定了(注意,系的是脚,往哪跑?)。韦固自然要问及自身,老人翻翻本子,告诉他,未来的妻子是那个瞎眼的陈婆才三岁的女儿!韦固一气之下,让人去把那个小女孩给杀了——好狠心!十四年过去了,好快。韦固当上了相州参军,刺史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花烛之夜,韦固揭开盖头一看,姑娘真美!可眉心却奇怪地贴了片花钿,一询问,正是瞎眼陈婆的女儿,刺史的侄女!原来当年去杀她,只伤及了眉心上的一点。可见月老的红绳是绝对挣不脱的。

我不由得这样想,这中间其实体现着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爱情的产生纯属偶然;而在中国人看来,“前世姻缘由天定”,那是必然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可我还是感到几分遗憾,这月下老人究竟是谁?偌大的权限,又是谁给的?带着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我请教了一位面目清癯、长髯飘拂的道长。

“心诚则灵,吕祖云‘成仙成佛总由人’,天下万物,有生于无,唯德是居,唯道是尊,何必穷究!试问,盘古从何而来,何许人也?”道长说毕,闭目养神,脸上的皱纹仿佛也凝滞了天下道观,有月老祠的不多,重阳宫里却有。高高的青石台阶,褐色的门墙,不像常见的道观那样黄墙黛瓦、金碧辉煌,却更显得古朴、典雅,在四围葱郁的山色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映衬下,隐隐透出几分异样的道气、灵气。入得门来。是四棵生机盎然的栗树,我明白,这是“利市”的谐音,谁不指望日子过得吉祥如意呢?更有意思的是庭院里的两棵红豆,高高的树枝、树梢上还迎风飘舞着缕缕红绳!是多情的少男少女们怀着一片虔诚挂上去的,还是月老为之?我又想起了那位年高德韶的道长意味深长的话,“何必穷究”!并不显得高大巍峨的鸿禧堂前,错落有致地栽着些花草,殿里供奉的自然是月下老人了。果真是白须白发、慈眉善目、可亲可爱(谁说老人就不能是“可爱”的呢?)。他身边没有诸多侍奉、守护的神灵,却只有两位稚态可掬的小小儿童。我仿佛觉得此处并不是庄严肃穆的殿堂,而只是个寻常院落;人们所拜谢的,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老人而不是神——他甚至连头衔和尊称也没有。我想他该是最充满人情味的神了。

满怀美好希冀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多是成双成对来的。没有嘈杂的嬉笑、喧闹,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在月老前拈香礼拜,默默地求签,去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内涵,再去领取红绳。有的带着甜甜的、会心的微笑,有的含情脉脉地凝神相视;有的,有意无意间相互贴得更近、更近了……所有这一切,在我这上了点年纪的人看来,似乎总怀着点同他们的年龄并不怎么相称的虔诚。此中奥秘,除了他们自己,又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去问问过往的风和飘浮在蓝天上的云吧,也许,他们能窥探到点什么。我不由得想起了《西厢记》里的张生和莺莺,不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完成他们的爱情悲喜剧的吗?也有着满院幽花异草,只不过是寺院换成了道观而己,夜阑人静,清风新月,美丽多情的少女莺莺,正倚着雕栏俯首低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天晚了,伴着晚钟传来阵阵道家悠扬的音乐,桂竹谷的风轻轻抚弄着我的斑斑白发,同样抚拂着我历尽沧桑的心……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轻松和惬意。该踏上归途了。

折过牌楼,走出山门,眼前是盛开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的田野,和道旁绽出点点新芽、临风摇舞的丝柳,好一派江南春色!在月老祠里,我也曾默默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但愿我今夜有一个好梦,梦里的我,将是年轻的,我也会有醉心的期盼和迷蒙的憧憬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0:0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1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月老祠(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月老祠(为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而设).pdf

标签:月老   婚姻   男女   幸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