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秦晋蒙三省区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东与山西省保德县、河曲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阡陌相通,西、南与神木市地土相连,万里长城横亘东西,九曲黄河环绕于斯,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辉映,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融合,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美誉。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农业园区、4个便民服务中心,172个行政村,总人口24.78万。境内煤、水等优势资源蜚声中外;海红果、黄米等农特产品誉满全国,尿素、金属镁等化工产品名扬四海,是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是国家规划的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省直管县试点,也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百强县。
中文名府谷县
外文名Fugu
别名府州
行政区划代码610822
行政区类别省直管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榆林
地理位置陕西省最北部,黄河西岸,晋蒙陕交界处
面积3212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14个镇
政府驻地府谷镇
电话区号0912
邮政区码719499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49171
著名景点神龙山,府州古城,明长城,千佛洞等
机场府谷机场(在建)
火车站府谷站
车牌代码陕K
地区生产总值582.81
财政收入94.75亿元(2020年)
基本概况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北纬38度42分至39度35分,东经110度22分至111度14分[2];榆林地区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东与山西省忻州地区河曲县、保德县隔黄河相望;西南部与我省神木县毗邻。县城至神木83公里至榆林219公里;至省会西安895公里;至山西省省太原370公里。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7.45%;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56%;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拨高度在780米至1426.5米之间。县境内的最高处为新民乡的新民山;最低处为王家墩乡的黄河沿岸浅滩。
府谷县河流较多。一级河流有黄河;四级河流有皇甫川(黄甫川)、孤山川、脖牛川;五级河流有十里长川、清水川、石马川、胡桥沟、大板兔沟、永兴沟;六级河流有阳湾川、地界川、木瓜川、红寺沟及黄羊城沟。长1公里以上的沟道有1245条。其中50至1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有6条,均属黄河水系。黄河自府谷县墙头乡入境,流经九个乡镇,流程10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9%;多年平均流量为822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可达11500立方米/秒;皇甫川县境内流程48公里,年径流量2.028亿立方米,年输沙量6120万吨;最大流量8400立方米/秒。
行政区划府谷县辖7个镇、13个乡:府谷镇、黄甫镇、麻镇镇、哈镇镇、庙沟门镇、新民镇、孤山镇、海则庙乡、清水乡、墙头乡、古城乡、赵五家湾乡、三道沟乡、大昌汗乡、老高川乡、田家寨乡、木瓜乡、碛楞乡、武家庄乡、王家墩乡。
人口1953年,府谷县共有25876户,112162人(男60783人,女51379人)。其中,少数民族2人(回族1人,蒙古族1人);非农业人口8095人,占总人口的7.2%;农业人口104067人,占总人口的92.8%。
1964年,府谷县总户数31887,总人口131959(男72187人,女59772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67人,高中程度534人,初中2319人,小学23931人,文盲半文盲64606人。
1982年,府谷县有37858户,160684人(男85336人,女75348人)。其中,大学毕业188人,大学肄业或在校14人,高中文化程度6757人,初中程度20914人,小学程度42173人,12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60225人。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人口数分别为:大学毕业1.17人,大学肄业或在校0.11人,高中42.1人,初中130.16人,小学262.46人。
2020年,府谷县总户数98825户,比2019年末增加1200户。总人口为249171人(其中男性131108人,占52.6%;女性118063人,占47.4%)。[3]
交通府谷县地处山区,历来交通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没有一条公路,航道运输也不发达,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修路、开河、建桥,使府谷县交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黄河航运始于秦汉时代。现境内所辖航道总里程为108公里,拥有钢质机船2艘,挂桨机船37只,手摇木船7只。1989年黄河客运量达3.898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9.4万人公里,货运量达0.7526万吨,货物周转量29.6691万吨公里。
公路建设始于1956年。1989年,府谷县通车里程已达715.5公里,比1956年增长11.4倍。建成跨越黄河、孤山川、清水川、黄甫川、木瓜川、新城川、阳湾川的钢筋混凝土或石结构大中小型公路桥梁60座。总长度3059.68米。县内有府榆、府新、府孤、府古、府大等37条公路通过。府谷县23个乡镇都通公路,形成以府谷县城、孤山为交通枢纽。1989年,府谷县已拥有各类汽车642辆,大中小型拖拉机1979台,自行车38900余辆,各种型号摩托车270多辆,年货运量达58.6万吨,货物周转量4583万吨公里。
2020年,府谷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公里,一级公路133公里,二级公路38公里,三级公路255公里,四级公路242公里,等外公路2571公里。完成货运量11921万吨,货运周转量168.25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132.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275万人公里。
历史沿革府谷夏、商为要服地;西周为荒服地;战国时期属魏国,为固阳榆中地;秦为上郡地;西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0年),在今府谷县曾设西河郡郡治和富昌县治,遗址在今古城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为匈奴所据;隋为榆林郡银城县地;唐朝时设府谷城,为镇;五代后唐天佑七年设府谷县,后汉初升永安军;宋朝设麟府路、府州、府谷县;为路、州、军、县治。元为府州、领府谷县;明、清仍为府谷县、明朝曾在府谷孤山设延绥右卫;民国时为府谷县,解放区为神府特区、府谷县;1947年11月,成立府谷县人民政府,归晋绥边区领导;1949年6月改属陕甘宁边区;1958年12月与神木县合并,1961年9月与神木县分治至今。
气候特征府谷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温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热同期;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差与日差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年际变化大;自然灾害是旱、涝、霜、雹。年平均气温9.1℃;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23.9℃;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零下8.4℃;气温年较差32.3℃。全年县太阳辐射总量为144.94千卡/平方厘米;可供作物利用的光能约占总辐射量的一半。全县多年平均日照为2894.9小时;日照率65%;农业活动主要季节的4至10月每月日照数都在230小时以上。初霜为10月5日;终霜为4月27日;无霜期177天。年平均降水量453.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67%。
经济发展府谷是榆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之一。"八五"以未,全县上下积极实施工业富县战略,通过内涵外廷两手抓,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成为陕北第一个工业县。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紧扣“六稳”工作持续跟进,聚力“六保”任务重点攻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82.81亿元,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6亿元,增长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第二产业增加值419.30亿元,增长2.3%,占72.0%;第三产业增加值152.95亿元,增长2.3%,占26.2%。
丰富资源府谷是全国罕见的资源富集区。目前,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就有20余种。煤炭:全县含煤面积96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00多亿吨,主要由两大煤系构成,其中休罗纪煤储量150多亿吨,石炭二迭纪煤储量50多亿吨,均为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高岭土:探明储量3·59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其中优质高岭土占70%。石灰石:总储量5亿吨,品位高,杂质少,是水泥石灰岩中的一级品。铝矾土:储藏面积80平方公里,总储量6·4亿立方米"此外耐火粘土、膨润土、铁矿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7kk资源:黄河水流经府谷113公里,全县地表水年径流量在305亿立方米以上;地下水目前探明储量为23·2亿立方米,日可开采38万立方米以上。
农林特产资源:全县种植的粮、油、菜、麻等作物100余种,饲养家禽、家畜20多种,以羊为主的肉、皮、毛、绒等畜产品在区内占一定比重。海红果、红枣、豆类、洋芋、花生、油料竿己形成规模。
府谷县煤炭储藏面积达950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储量就有200亿吨,其中侏罗纪煤150亿吨,储藏面积650平方公里,分布在8个乡。煤层地质构造简单,层位稳定,埋藏浅,宜于露天平峒开采。府谷煤属世界优质煤,平均发热量为每公斤6900至7200大卡;灰分仅占5-10%;硫仅占0.31至0.86%;磷仅占0.002至0.0025%;属特低硫、特低磷、特低灰、中高发热量;不粘和弱粘长焰优质动力煤和化工用煤。
陕西省最大的铝矾土矿床就在府谷县,储藏面积为80平方公里,总储量为6.4亿立方米;矿区水文地质构造简单,利用开采;属高品位大型富矿。全省最大的高岭土矿就在府谷县,远景储量为10亿吨,已探明3.59亿吨。杂质含量低,结晶好,是陶瓷、造纸、化工、电子工业的原料。
县城东部的黄河天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8千瓦,年发电量为6.07亿度。全县23个乡镇全部通电。全县水资源,地表水年径流量为5.911亿立方米;地下水2.32亿立方米/年,可采量为每年1.15亿立方米。孤山川水能资源储量为7070千瓦。
府谷县有大牲畜31400头,主要为蒙古牛、奶牛、滚沙驴、佳米驴、蒙古马、骡子等。羊存栏达225873只,品种有蒙古羊、陕北细毛羊、林肯羊、边菜羊、德拉斯代羊;陕北黑山羊、白绒山羊、沙能奶山羊。全县有草场198.5万亩,可载畜40万只绵羊单位,有野生牧草400种。
全县有造林保存面积84万亩,其中防护林46万亩,经济林13万亩,用材林25万亩,覆盖率为17.34%;种属有18科、28属、49种,为松、柏、杨、柳、榆、槐、文冠果、柠条、沙棘等。陕西省政府1982年11月批准府谷县建立省级的“杜松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的稀有树种。海红子为我国稀有树种和重点生产区。用海红子生产的“海红乐”,获国家科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单项奖;1990年获国家级“银鹤奖”,远销国外。
土特产品府谷的魅力,不仅在于别具一格的经济特色、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悠久的文化艺术,还因为她有分布全县飘溢芳香的名贵土特产品。
海红子
府谷的传统果树,属全国稀有树种,是陕晋蒙接壤地带所独有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海红子属落叶小乔木,树冠呈圆形,冠高4-5米。冠径一般可达7米,像一把非常大的绿色旱伞。它是一种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管理简单的高产果树,易栽培,寿命长,适宜在府谷生长。主要分布在哈镇、赵五家湾、清水、黄甫、麻镇、古城、庙沟门等乡镇,现在全县均有栽培,约有海红树百万株,年产鲜果2000吨以上。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为水果之冠,每公斤含钙2780毫克,素有“钙王”之称。它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用海红果制成的果脯、果丹皮、海红干、罐头、糖葫芦等独具特色、别有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已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贵阳、西安等十多个省市。以海红果为原料加工配制成的钙王饮料“海红乐”、“钙力达”,果味浓郁、清凉爽口、甘美醇厚,为四季佳饮,产品俏销周边省市。
红枣
为本县传统经济林木,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以黄河沿岸的府谷镇、碛塄、武家庄、王家墩等乡镇最为集中,各乡镇均有栽培,目前已形成规模巨大的红枣林带。尤其是碛塄的红枣最为鲜美,色泽红润、个大、核小、肉厚、干鲜食均可,含糖量高,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营养丰富,具有养血安神、益脾和胃之功效。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近年来,红枣产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将红枣加工成干枣、蜜枣、酒枣、糖枣、枣酱、枣罐头、无核枣等深加工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杏
府谷传统树种。府谷日照充足,气候干燥,适宜山杏生长,无论是山地、丘陵、沟壑或河谷、宅旁、地畔均可栽植,主要分布在古城、哈镇、庙沟门、三道沟、老高川、大昌汗等乡镇。杏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润肺、养颜、生津,出油率高达46%,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近年来人们在苗木上下大功夫,山杏中又分蘖出了仁用杏和食用杏,杏大似桔桃,肉厚核小,备受人们青睐,目前在我县开始推广。
名贵杂豆
全县种植杂豆十多种,其中绿豆、黄豆、黑豆、红小豆、扁豆、豌豆、豇豆等品种,经济价值高,除直接煮饭食用外,还可加工成营养丰富、色味俱全的各种食品。府谷的杂豆除闻名北方地区外,还深受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客商的欢迎。尤其是绿豆,色泽鲜、品质好,是主要的出口产品,麻镇大明绿豆质量上乘,成了府谷的拳头农产品。
山羊绒、羊毛、羊皮
府谷是陕西省重要畜牧业基地,羊子的主要产区。2003年,全县羊子存栏14.6万只,出栏7万只,山羊绒产量23.4吨,羊毛产量200吨,羊皮7万张。近年来封山禁牧,推广圈养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养殖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发了“羊”财。
地毯
府谷县地毯加工业历史悠久,在全国地毯行业中早有名气,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年来,地毯加工厂家不断增加,产品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年产地毯800-1700平方米。府谷地毯设计新颖、工艺精美、质地坚韧、弹性刚健、染色牢固、手感柔软、消声防潮、经济耐用、规格品种齐全,多年来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 、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曾获口岸免检产品和陕西省优质产品证书。地毯有二蓝、三蓝、五彩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鹿鹤同春”、“锦鸡牡丹”、“金砖满地”等地毯,色调素雅,图案清晰,很受消费者喜爱。
名胜古迹文庙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八年(1882)续修。现有大成殿5间,门前横额上曾悬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四字。东西各有店堂七间,前为戟门,门前畔池跨石桥,桥前为棂星门,门上为大牌楼,东南角门各一。文革期间遭破坏,现已修葺一新。1981年被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千佛洞
位于旧县城南门外控远门内东石崖。出控远门入小洞,小洞甚曲,且昏暗,行数步出洞,豁然开朗。有窑5孔,3孔供诸佛,或尺许或五六寸,石刻古鳅璀璨满目,2孔系僧人住室,外列栏杆,内有回廊,凭栏鸟瞰,黄河水滚滚而下,实为县境胜景。原修筑时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逢春等重修。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
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而举世瞩目。它作为中华民族龙的象征,腾空而起,距岭摧涛,气象万千。它以轩昂气概,勇于冲突一切之势,遨游于茫茫中华大地中,使得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使得龙的传人为之亢奋。县境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境北部修筑长城。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庙
又叫昊天宫,也叫无梁殿,在孤山堡城北门外约1公里处。原庙宇的建筑时代和规模,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始建年代据民间流传是唐代贞观年间(一说建于宋代初)。明万历五年(1577)开工重修,六年(1578)完工。重修后,七星庙的风格、规格与原来大不相同,建筑规模大为缩小,建筑风格为明代格式。现保存下来的有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大殿屋顶为九脊歇山式,殿前过道为卷棚式,单檐斗拱,磨砖对缝,从底到顶,以砖砌成。进深约9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墙壁底部四周直立,后变为八面收缩,一砖盖顶,无梁无柱,故又称“无梁殿”。前庭建筑与大殿基本相同,从外表看,七星庙的建筑风格似乎与普通庙宇大致相同,但内部结构奇特,风格别致,施工时精磨细葺,技术精湛,融合有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它闻名遐迩,被选入《中华名胜辞典》。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县政府拨专款重修,1993年又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芳图书楼
民国33年(1944)由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督修,因马占山字为秀芳,故名。此楼为二层建筑,石条基础,坐北向南,4米见方。全楼皆用青砖砌成,一面开门三面开窗,顶端均为砖砌拱形,门首有砖刻匾额:“秀芳图书馆”。一楼内右南角有木梯通二楼,二楼为木阁,全木结构,形状为八角楼,青瓦双刹盖顶,顶中央砖雕宝葫芦,门外有花栏樯,栏孔为菱形。楼内燃机条横梁上分别雕刻:“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国家英才” “保护公共建设”“创造树人基础”。4条抱梁与4大梁交叉叠垒,上面分别刻有:“明礼义”、“知廉耻”、“守纪律”、“负责任”。图文并茂,雕刻工艺精湛。现仍为学校图书楼。
风俗民情晋剧府谷县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乡俗习惯,既与毗连的神木县相近似,又受晋西北沿河各县和内蒙古伊克昭盟诸旗的影响,东、西、南、北传统习俗差异较大。总的特点是古老纯朴,粗犷憨厚,不拘小节。
府谷人民的习性从整体上讲,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忠厚善良,勤俭质朴,热情好客,诚恳。府谷的风俗中保存了许多传统文化,反映了一种纯朴的习气。
在衣着方面,建国前多以粗布手工缝制,大襟袄或对襟袄、大档裤、实纳布底鞋。冬季以毛毡、羔皮制帽。建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化纤、混纺、哔叽、毛呢、皮衣、羽绒服、纯羊绒防寒服,男女西装革履更为善遍,真是衣着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五颜六色、新颖别致。
府谷居民的饮食素来俭省。建国前乡村一般忙时三餐,闲时两食。因地域关系,东西南北的饮食习惯有时不同,东北部群众喜食酸粥或酸捞饭。南部及沿黄河一带群众嗜好早食“游锅窝窝”。西部群众喜食炒米、荞面、豆面拌汤、炖羊肉、猪肉烩酸菜。县境居民喜食风味小吃。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大米、白面、猪羊肉成了家常便饭,有的人天天不离酒,若遇喜庆或贵客临门,更须盛宴款待,以酩酊为酒足,狼藉为饭饱。
居民住宅主要有窑洞和房屋之别,窑洞有土窑、石窑和砖窑。70年代后,新兴住宅群兴起,薄壳窑、砖混结构平房及楼拔地而起,家用电器进入普通百姓家,高级用品进入居民家。
府谷人还喜欢过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五、正月初十“捞金籽头”、正月十五闹元霄、正月二十三、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里的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麻谷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大年夜”,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3:2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府谷县(全国文明县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府谷县(全国文明县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