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

更新时间:2025-02-23 07:12:48 阅读: 评论:0

寒水石(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

寒水石 (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 次浏览 | 2022.07.14 19:47:2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寒水石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

寒水石是一种矿石中药材,中药名,清热泻火药,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中药寒水石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类别:石矿,可提炼出石膏,却不能直接称石膏,由于硬度低,只含玉质,不含水晶。产于山西、河北等地,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多发现于卤地积盐之下。全年可采,研细用。

中文名

寒水石

分布区域

山西、河北

采收时间

全年

用 量

9-15g

毒 性

无毒

别 名

凝水石、水石、鹊石、白水石

概述

出自《吴普本草》。《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2]

《名医别录》: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拆者良,盐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

陶弘景:常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间郡,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纲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并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消,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男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奭、阎孝忠家所说,皆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药材性状:多为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白色或黄色,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透明或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故晶体可沿三个不同方向劈开。质坚硬而脆,硬度3,比重2.7,条痕为白色或淡灰色,敲击时多呈小块斜方体碎裂。断面平坦,用小刀可以刻划。气微,味淡。

药品简述

药名:寒水石

拼音:HANSHUISHI

拉丁名:Calcitum,GypsumRubrum

别名:凝水石、水石、鹊石。

类别:清热泻火药。

科属分类:钙化合物类。

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的天然晶体。

药用部位:硫酸盐类矿物。

采收:全年均可采挖,加工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味:辛、咸,寒。

归经:归心经、胃经、肾经。

功能:清热泻火,利窍,消肿。

主治: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生态环境: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

贮藏:置干燥处。

资源分布: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应用

1.热病烦渴、癫狂。本品入心经能清泻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而清泻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汤(《温病条辨》)。取本品清泻心胃实火而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盛之癫狂,多配黄连、甘草用,如鹊石散(《普济本事方》);若配天竺黄、冰片等药用,可治痰热躁狂,如龙脑甘露丸(《姚僧坦集验方》)。

2.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取本品清热泻火之功,可用治热毒疮疡等证。若治口疮,可配黄柏等分为末,撒敷患处,如蛾黄散(《济生方》);若治热毒疮肿,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为末,香油调搽(《普济方》);若治水火烫伤,可配赤石脂等分为末,菜油调敷,破烂有水者,取药末撒患处,如水石散(《古方汇精》);若治小儿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3.枕医生又称石头枕,它是第一款将天然矿石中药“寒水石”经特殊工艺制造并植入枕芯的新型枕头,有清热泻火、降压安眠、疏通经络。缓释渗透、共振磁疗、利用特殊恒定的生物磁场调节人体微循环,降低血压、促进睡眠的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

1.临床研究:用寒水石配地榆、大黄、冰片研细末,香油调敷,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疗效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6:362);用由寒水石、冰片、熊胆、血竭组成的寒冰痔疮胶丸纳入直肠内,治疗痔疮130例,有效率为95.37%(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2:114)。

2.其他:本品《神农本草经》名凝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结晶体。但近代所用之寒水石,在北方多为红石膏(主含硫酸钙),在南方多为方解石(主含碳酸钙)。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化学成份

北寒水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尚含有铁、铝等杂质。

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尚含镁、铁、锰、锌等杂质。

炮制方法

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止痛。

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煅熟为末。”《扁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一镒。”现行,取生姜洗净,捣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干,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常用配方

1、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2、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3、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4、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5、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6、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7、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8、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生态环境

1.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3:1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水石(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水石(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pdf

标签:寒水石   矿石   火药   中药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