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汉铁路(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

更新时间:2025-02-23 14:03:32 阅读: 评论:0

川汉铁路(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

川汉铁路 (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 次浏览 | 2022.08.05 09:47:37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川汉铁路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

川汉铁路是清朝末年计划建设的一条铁路线,最初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至汉口,全长3000公里。此条线最终未能全部建成,只建成了西段的成渝铁路。川汉铁路自晚清提出修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提出二十个线路方案(建国前十个、建国后十个),现在正在修建的宜万段铁路算起来,应是第二十一个方案了。

中文名

川汉铁路

开工时间

清朝末年

设计师

胡栋朝、陆耀庭、詹天佑

长度

2000公里

起点

成都

终点

最初为广水、后改汉口埠

简介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自晚清提出修建,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提出二十个线路方案(建国前十个、建国后十个),现在正在修建的宜万段铁路算起来,应是第二十一个方案了。只有把这一段修通,川汉铁路才算真正贯通,追求了百年的梦想才终于实现,好在这一天并不远了,预计年底,宜万铁路就能实现全线通车。

前后多达而是一个线路方案的设计,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考虑,也反映出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我们特请对川汉线路选择有深入的研究的铁路专家原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规划处副总工程师陈世彬老师撰文对此进行了专门介绍,并就我们关心的其它问题想陈老师进一步的请教,获得满意的答案。

(一)、建国前线路走向方案的选择

晚清和国民党时期对川汉线都有过一些方案研究,最后实施的是长江北岸方案,简要情况如下(请参见:川汉铁路建国前历次走向方案演变图):

1、1903年,锡良任四川总督时提出的铁路线路计划,主要经由点为:汉口、宜昌、奉节、重庆、永川、内江、资阳、成都。

2、1906年日本人原口建议,鄂境改为:汉阳、沔阳、沙市、当阳、宜昌。

3、1906年张之洞提出,鄂境改为:广水、枣阳、襄阳、荆门、当阳、宜昌。广宜段原定线路由京汉线之广水站起,经襄阳、荆门而达宜昌,长约453公里。

4、1906年陆耀廷、胡栋朝调研后提出:宜昌、马难坡、两河口、杨家河、马粮坪、大峡口、香溪、姊归、奉节、小江、开县、长寿、重庆。

5、1909年詹天佑提出:宜昌姊归段改为:宜昌、宋家咀、雾渡河、大峡口、香溪、姊归。

詹氏为避免宜归间长隧道的修建,不惜大量展长线路,绕走宋家咀、雾渡河、大峡口、香溪而秭归,又采用37‰(37‰是指每1000米上升37米,以下同类数字同理换算)大坡道,183米小半径,在当时由于受施工水平限制,避免长隧道而绕行,有其客观原因存在,惟技术标准失之过低。(詹天佑基本上采用的是陆耀廷、胡栋朝的方法,只是为了避开长隧道和架高桥,局部做了一些线路调整。现在湖北境内一段312省道公路基本上是沿詹天佑方案修建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当年川汉铁路遗迹最多的地方。)

1909年12月10日川汉铁路开工。

6、1913年美国人伦多富提出:川境改为:宜昌、下牢溪、天竺山、南沱、香溪、巴东、巫峡、奉节、小江、开县、垫江、长寿、重庆。

7、1914年德国人雷纳提出:鄂境改为:汉口、长江埠、应城、杨家洚、旧口、马良、河溶、宜昌,长约336公里。

8、1917年美国裕中公司勘测的川豫线方案

自河南信阳,经桐柏至襄樊城以后,循汉水经光化、均县、郧阳、白河、淘阳、紫阳,越大巴山、改沿巴水经通江、渠县、南充、蓬溪、射洪、潼川、中江、走广汉与金堂间,经新都而抵成都之铁路线,全长1460公里。(解放后修建的襄渝铁路基本上与此线路重合。)

9、1920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央铁路系统"天”字线东方大港至重庆线,其湖南、湖北范围为:岳州、过洞庭至常德、慈利、湖北鹤峰,、施南(即恩施)及利川。在施南开一支线,向东北走至宜昌,在利川另开一支线西北行至万县。自利川以后,过石柱、涪(陵)州,过乌江,循杨子江而上,与广州重庆乙线汇合而后已。现在的宜万铁路基本上是当年孙中山规划的线路的一部分。

10、1947年民国期间宜渝段步勘方案∕主线:宜昌、古老背、红花套、沿清江恩施、利川、石柱、丰都、涪陵、长寿、重庆。比较线:恩施、宣恩、咸丰、黔江、郁山镇、彭水、涪陵。采用技术标准为,限坡15‰,最小曲线半径191米。

值得注意的有几点:

a、晚清时期选线受地方大员控制,走向离奇百怪,如张之洞提出川汉线应走宜昌绕襄樊到花园接轨方案,完全是为了湖北省利益;四川提出先建宜昌至万县段为了四川出川物资,能尽快解除船过三峡之险带来的运输障碍。

b、建国前走行方案的选择还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比如过长江就没有办法建桥,只能用轮渡直到建国后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通车,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从此过江也不再受技术因素限制。

c、从晚清到建国前,川汉铁路曾花费了巨资,但由于政治腐败,只动工修建了两段:1909年11月川境修的宜昌至姊归段开工;辛亥革命后1912年鄂境修筑汉口~长江埠~杨家洚段动工,后于1917年停工,到1926年各工程局撤消,从1903~1926历时24年用款三千余万银元,西段完成宜昌~姊归段157公里的,40%路基工程,另曾铺轨7.5公里(后改线作废)。东段完成汉口166公里路基(后改用作公路)。

d、1903年~1947年川汉线走向方案几度变迁,终于一事无成。

线路改道襄渝铁路来历

1953年中国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即铁四院)在湖北武汉挂牌成立,川东、鄂西片区的铁路通道规划权从此全部改由湖北负责。1964年中国与美苏交恶,中国政府决定“三线建设”备战。

中央指示大批东部企业按“大分散、小集中,国防尖端项目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原则内迁西部山区。为配合“三线建设”进入大山区布局,打通川鄂两地交通瓶颈,1965年湖北铁四院遵照行政命令推出“清江铁路”方案:“(武汉)长江埠-沙洋-枝城-长阳-资丘-宣恩-咸丰-黔江-重庆”,首次避开詹天佑原来遵循“民办商用”目的,沿长江北岸人口城镇相对稠密地区布局的传统铁路线规划,为军事部署需要而改道长江南岸人烟稀少的湖北清江河谷。

但其后的地勘证明,“清江河谷”属于工程学上的筑路禁区,修造铁路的难度世界之最,已越逾当时国力!铁道部长吕正操指示“川汉线地形、地质很复杂,应进一步不受拘束地设法找更好的方案”。从根本上否决了湖北“清江铁路”方案,以及其他沅江、澧水、桑植等川汉铁路改道长江南岸的备选线路。

鉴于此,铁道部副部长彭敏建议借用成都铁二院刚刚勘测的川豫铁路(四川成都-河南信阳),将西端接轨点由成都变更为重庆(成达段改渝达段),东端接至襄樊,替代“川汉铁路”使用,这就是今天重庆至湖北间大曲径绕道陕西的“襄渝铁路”(襄阳-重庆)。

“襄渝铁路”全长635km,原本设计限制坡度为4‰,最小曲线半径800m,大巴山取直隧道长20.4km,为当时世界第一长隧。1966年文革爆发后,“襄渝铁路”被揭批选线“篡改最高指示”、设计“贪大求洋”。襄渝铁路标准、技术条件遂大幅降低,大巴山隧道取直方案被取消,改走沿河线路,以5.3km双机坡越岭代替。

整个工程于1968年4月开工,1979年12月才全线建成通车,在襄阳衔接1966年建成通车的湖北汉丹铁路(武汉-襄阳-丹江口),通达武汉。自此,川鄂两地之间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但这个“川汉铁路”走向,除四川境内的成渝段外,其他各段已面目全非。

宜万铁路来历

1997年之前,三峡地区因受三峡工程久拖不决,长期“不三不四”(三峡省建不起来,四川省又不管),处境十分尴尬。铁四院在此时联络经规院、铁二院在1993年通过了所谓的《西南东通路规划研究报告》,将包括宜昌在内的三峡地区逐渐边缘化。

1995年湖北方面据此匆忙编制出台《川汉线枝万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当年否决了的“清江铁路”改头换面再次抛出,2001年因宜昌铁路分局原因,将起点从枝城改回宜昌,以湖北省“宜万铁路”(宜昌-恩施-万州)项目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这条曾经引发四川人保路,原本属于四川路权的“宜万铁路”,从此全程改道长江南岸的湖北境内!

2003年3月刘志军出任铁道部长之后,湖北“宜万铁路”一路绿灯,很快便于同年底就上马开工了。原计划2008年建成通车,结果因缺乏山区铁路工程经验,前期勘定工作及其粗陋,致原设计不断修改调整。现场施工又监管混乱,事故不断,甚至酿出高阳寨隧道口坍塌致35人死亡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悲剧!宜万铁路不计成本的折腾,一直拖到2010年12月才最终建成通车。

改道长江南岸的“宜万铁路”开创了我国铁路史上多项之“最”:①沿线山高谷深,集“西南山区铁路艰险之大成”,是我国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②全线共有隧道、桥梁400余座,占线路总长的74%,为世界之最。③平均每公里造价6000多万元,两倍于青藏铁路,成为我国同级单公里造价最高、性价比最差的铁路。④总里程377公里,修建耗时7年,年均进度仅50多公里,是我国单公里修建时间最长的铁路。

艰难修路

从1996年勘测铁路路线,到2010年8月18日,宜万铁路铺下最后一段铁轨,刘坡拉一直在这条路线工作。他没有想到,自己在这条铁路上会干14年。“勘测路线7年,修铁路用了7年。”他说。在进行路线勘测时,他一般早上五六点起床,上山调查断面、岩溶等情况,设计勘定路线,晚7点回来以后,整理当天的材料。“一般要到晚上10点,也经常整理到凌晨1点多。”

这条铁路投资225.7亿元,路段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只花2900万元。即使在投入如此庞大资金的基础上,铁路仍修得极其缓慢:5万多人修了7年,比青藏铁路、武广高铁耗时还长,是中国修建最慢的铁路。

“最大的原因是,这条铁路确实太难修了。”刘坡拉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铁路经过的绝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山区,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岩溶水作用下,岩石稳定性极差,形成充水的溶腔。这些溶腔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

在宜万铁路377公里的总长中,桥梁和隧道总长就占到了278公里,占所有路段的74%。铁路共有隧道159座,70%位于石灰岩地区,其中还有34座高风险的岩溶隧道。

位于鄂渝交界的齐岳山隧道,给刘坡拉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隧道全长10.5公里,坐火车经过只要6分钟,但完全贯通却用了6年,甚至在隧道只剩下最后240米时,施工队还整整奋战了一年。

这是中国铁路史上最慢的记录。这条隧道通过15条断层、3条暗河,溶腔138个。“隧道内有一条长200多米的富水大断层,断层由角砾岩和断层泥组成,一挖就破,山体里的水像箭一样喷射出来。在强大水压下,水甚至能喷100层楼那么高。”刘坡拉说,“就像一个巨型充水的蜂窝煤。”刘坡拉比喻说,“一旦不小心遭遇突水,后果不堪设想。”

刘坡拉认为,用7年时间修建总共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这个速度“不算慢”。“在国外,要想在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修这样一条路,至少要10年以上。我们用了7年,因为我们劳动力资源更充沛,可以调集到更多人手来参与这项工作。”

建成

今年8月18日,宜万铁路铺下最后一段铁轨,全线贯通。在经过几个月电气化改造和列车测试后,这条铁路今日正式开始运营。

据了解,宜万铁路宜昌东至凉雾段288公里一次建成复线,设计时速160公里,最高可达200公里;凉雾至万州段89公里为单线,设计时速120公里。

今后,动车组也将在这条铁路上运行。“明年汉宜高速铁路通车后,这条线基本上是运行动车组。”刘坡拉说。目前,武汉列车经长荆线到宜昌,经宜万线进入万州至达州铁路,再进入成都、重庆,比现在运营压缩10个小时;今后连接在建的汉宜城际铁路、渝利铁路,武汉列车5小时内抵达成都、重庆。

武汉铁路局公布宜万铁路第一期时刻表显示,率先开通的5趟列车中,并没有从宜昌到成都的列车。在明年1月11日新增的9对列车中,将出现成都—宜昌东和成都至杭州的列车。

1895年,法国要求由费务林公司修建并经营从越南同登到中国龙州的铁路,次年,同清政府签订了这项合同,开创了帝国主义侵夺中国铁路主权的恶例。随后,俄国、比利时、德国、美国、英国等相继在中国夺得此项特权,修筑和经营铁路。仅3年之间,英国占280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法国420英里,美国300英里。

到1911年,列强共霸占中国铁路8952公里,占中国铁路总数的93.1%,而中国自主铁路仅占6.9%,中国铁路主权丧失殆尽。帝国主义完全控制了中国的交通运输命脉,垄断了铁路沿线的矿山资源和部分驻军、司法、行政权,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2:4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川汉铁路(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川汉铁路(清朝从成都至汉口铁路).pdf

标签:汉口   铁路   成都   清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