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Terence Chi-Shen Tao,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and Carol Collins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哲轩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2015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陶哲轩13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金牌;16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7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2006年31岁时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2008年获得艾伦·沃特曼奖;2009年12月作为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评审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来到中国;2015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
中文名陶哲轩
国籍澳大利亚
出生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毕业院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
200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3年当选西班牙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2014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外文名Terence Chi-Shen Tao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5年7月17日
语言英语、汉语
血型O型
人物经历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尽管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他送回了幼儿园。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其间,父母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他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10]。
1980年,5岁时父母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因为这所小学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18]。
1982年,7岁时开始自学微积分,小学校长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之后陶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1984年,8岁半时升入了中学,经过一年的适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此期间10岁、11岁、12岁的陶哲轩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金牌。
1989年,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
1991年,16岁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荣誉理科学位。
1992年,17岁时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同年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Elias Stein)。
1996年,21岁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24岁时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
2006年,31岁时获得菲尔茨奖,在5月22日至30日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接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颁奖。
2007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mes and Carol Collins讲席教授;同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200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授予的艾伦·沃特曼奖。
2009年12月,成年后的陶哲轩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总决赛的面试主考官,参与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评审工作;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做演讲;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的会见。
主要成就陶哲轩科研成就
陶哲轩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数学家[11]。
陶哲轩在应用数学研究领域也很有成就,如与他人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指导理论(即:数字压缩成像技术),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信息论、信号和图像处理、医疗成像、模式识别、地质勘探、光学和雷达成像、无线通信等领域受到关注,并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为2007年度“十大突破性技术”。
2015年9月17日,陶哲轩宣布证明了保罗·埃尔德什(Erd s Pál)在1932年提出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the Erdós discrepancy problem)存在,这是个困扰学术界80多年的问题[17]。
科研项目项目时间 | 项目来源 |
1997年—2000年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ummer grant DMS 9706964) |
2013年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grant 1301620) |
2013年—2018年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grant 1266164) |
2018年—2021年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grant 1764034) |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截至2019年9月,陶哲轩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开设的课程有[12]:
时间 | 课程名称 |
1996年秋季 | 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 |
1997年冬季 | 微积分与解析几何(Calculus and Analytic Geometry) |
1997年春季 | 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拓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pology) |
1998年冬季 | 多变量微积分(Calculus of Several Variables) |
1998年春季 | 多变量微积分(Calculus of Several Variables)、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 |
1998年秋季 | 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 |
1999年冬季 | 分析主题:振荡积分及其应用(Topics in Analysis: Oscillatory Integrals and applications) |
1999年春季 | 分析主题:限制定理和应用(Topics in Analysis: Restriction theorems and applications) |
2000年冬季 | 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 |
2000年春季 | 拓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Topology)、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
2001年冬季 | 分析主题:相平面中的谐波分析(Topics in Analysis: Harmonic Analysis in the Pha Plane) |
2002年秋季 |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 |
2002年冬季 | 算术组合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Arithmetic Combinatorics) |
2004年冬季 | 傅立叶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to Fourier Analysis) |
2005年冬季 |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 |
2006年冬季 | 研究生偏微分方程(Graduat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06年春季 | 研究生偏微分方程(Graduat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06年秋季 | 研究生傅立叶分析(Graduate Fourier Analysis) |
2007年冬季 | 研究生傅立叶分析(Graduate Fourier Analysis) |
2008年冬季 | 遍历理论(Ergodic theory) |
2008年春季 | 庞加莱猜想(Poincare conjecture) |
2010年冬季 | 随机矩阵(Random matrices) |
2010年春季 | 高阶傅立叶分析(Higher order Fourier analysis) |
2011年秋季 | 希尔伯特的第五个问题(Hilbert's Fifth Problem) |
2012年冬季 | 李型群的扩展(Expansion in groups of Lie type) |
2015年冬季 | 解析素数理论(Analytic prime number theory) |
时间 | 奖励名称 |
2005年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索根弗雷杰出教学奖(Robert Sorgenfrey Distinguished Teaching Award)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1986年 | 铜牌(Bronze Medal)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
1987年 | 银牌(Silver Medal)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
1988年 | 金牌(Gold Medal)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
1992年 | 大学奖牌(University Medal) | 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 |
1995年 | 研究生奖学金(Post-graduate Fellowship) | 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 |
1999—2001年 | 研究奖学金(Rearch Fellowship) | 斯隆基金会(Sloan Foundation) |
1999—2006年 | 基金会奖学金(Foundation Fellowship) | 大卫与露西尔·帕卡德基金会(David and Lucille Packard Foundation) |
2000年 | 塞勒姆奖(Salem Prize) | |
2002年 | 博彻纪念奖(Bocher Memorial Prize) |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2003年 | 克雷研究奖(Clay Rearch Award) | 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al Institute) |
2004年 | Levi L. Conant Award (with Allen Knutson) |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2005年 | 澳大利亚数学学会奖(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 | 澳大利亚数学学会(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2005年 | ISAAC奖(ISAAC award) | 国际分析,应用与计算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nalysis, it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ation) |
2006年 | 菲尔兹奖章(Fields Medal) | 国际数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 |
2006年 | 通讯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 | 澳大利亚科学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
2006年 | SASTRA Ramanujan奖(SASTRA Ramanujan prize) | SASTRA |
2007—2011年 | 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hip) | 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 |
2007—2011年 | 研究奖(Rearch Award)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
2007年 | 奥斯特罗夫斯基奖(Ostrowski Prize) | 奥斯特罗夫斯基基金会(Ostrowski Foundation) |
2007年 | 年度澳大利亚人(Australian of the Year) | 澳大利亚国家日理事会SA决赛入围者(National Australia Day CouncilSA finalist) |
2007年 | 院士(Fellow) | 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
2008—2010年 | 沃特曼奖(Waterman Award) |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
2008年 | 成就奖(Achievement Award) | CESASC |
2008- | 外籍院士(Foreign Affiliate) |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08年 | 论文奖(Paper Award (with Emmanuel Candes)) | 信息理论学会信息理论学会(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 |
2008年 | 大会奖(Convocation Award) | 弗林德斯大学校友会(Flinders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
2008年 | 昂萨格勋章(Onsager Medal) | 昂萨格讲座(Onsager Lecture) |
2009年 | 院士(Member) |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2009年 | 波利亚奖 (Polya Prize (with Emmanuel Candes)) | SIAM |
2010年 | 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数学)(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Mathematics)) | 费萨尔国王基金会(King Faisal Foundation)[7] |
2010年 | 内默斯奖(Nemmers Prize) |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2012年 | 克拉佛奖(数学)(Crafoord Prize (Mathematics)) |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2年 | 会士(Member) | 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
2012年 | 会士(Fellow) | 美国数学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
2013年 | 海外院士(Overas member) | 西班牙皇家科学院(Spanish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3年 | 约瑟夫·利伯曼奖(Joph Lieberman Award) | 卓越教育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
2013年 | 杰出校友奖(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 青年人才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 |
2014年 | 皇家勋章(Royal Medal) |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6] |
2014年 | 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 | 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5年 | 突破奖——数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Mathematics)[20] | |
2015年 | PROSE奖—数学(PROSE award, mathematics) |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均毕业于香港大学。父亲陶象国在上海出生并在香港受教育,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母亲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材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居澳大利亚[13]。
人物轶事陶哲轩在中学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他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14]。
1985年,72岁的埃尔德什到澳大利亚讲学,在学校的安排下,10岁的陶哲轩拜见了埃尔德什。大师认真审阅陶哲轩写的论文。后来埃尔德什还写信推荐陶哲轩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2013年埃尔德什诞辰100周年时,陶哲轩将自己与埃尔德什合影的珍贵照片放在其博客上,以表怀念和感激[15]。
陶哲轩主要使用英语,也会说粤语。但他只到过香港和大陆两次。一次是两岁时跟父母到香港旅行,而另外一次是2009年12月参加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比赛而到中国大陆[5]。
2006年年末,陶哲轩开始在wordpress上写博客,将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写下来,将一些自己觉得分量不够的论文思考结果直接贴出来与同行分享。
情感婚姻陶哲轩的韩裔妻子劳拉(Laura)在美国航天总署(NASA)担任工程师,原本是他在洛杉矶加大的学生,但两人只差三岁[2][3]。
人物评价陶哲轩菲尔茨奖看重的是原创思想,陶哲轩这次获奖主要是他在数论、调和分析和组合分析的研究成果[16]。(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恭庆评)
特里(陶哲轩的英文昵称)就是数学界的莫扎特,才华横溢,他总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他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数学家;而且他的合作能力很强,世界上最出色的数学家都喜欢和特里一同工作,他的合作者能够组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数学系[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前数学系主任约翰·加内特John Garnett评)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4]。(菲尔兹奖组委会颁奖词)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49: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4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陶哲轩(澳籍华人数学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陶哲轩(澳籍华人数学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