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5-02-23 16:25:57 阅读: 评论:0

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贡井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次浏览 | 2022.07.21 18:47:4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贡井盐,俗称川盐,产于四川省自贡市。在历史上,自贡素是以盛产井盐著称,有“盐都”之称,其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自贡井盐作为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的著名特产,其深钻汲制技艺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贡井盐是四川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料。

中文名

自贡井盐

历史

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

累计

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

荣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四川自贡市被誉称“天府盐都”,在古代盐业发展史上,它谱写过光辉篇章。它那耸入蓝天的采卤天车,是历代蜀南人民勤劳、勇敢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标志;它在盐业科技上的探索与创造性的巨大成就,为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上,共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在19世纪到20世纪井盐生产鼎盛时期,自贡到处天车林立,雾气蒸腾,场面蔚为壮观。20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保存完整的盐井有1000多口,天车也有近千座。

天车是将地底深处盐卤采汲上来的提卤工具,每一口盐井都有一座天车,可算井盐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天车系一种木制井架,耸立井口用于采卤、治井、淘井。据史料记载,自贡最早的天车可以追溯到东汉年间。最初天车是独脚的,以后发展成两脚、三脚,天车形制构造的改变,与盐井的深度、井径、汲卤筒的大小和长度相关联,随着井盐生产的发展,采卤天车的荷载增加,为了适应深井采卤的需要,天车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独脚、双脚到多脚。[1]

基本资料自贡井盐

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当地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万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阳井、发源井等遗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东源井,开采时间长达200余年;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车,最高的一架“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位于大安区扇子坝,上世纪90年代已拆除),蔚为壮观。

四川自贡井盐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成为四川井盐业中心,其井盐遍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被誉为中国盐都的自贡市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的发源地,这一技术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期、宋代卓筒井的转型期、明代至清代小口深井的成熟期等发展阶段,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公元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海井(1001.42米)的凿成,是中国顿钻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顿钻技术包括凿井、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等工序,它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早在清朝就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民国28年自贡“因盐设市”,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20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自贡井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3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贡井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df

标签:自贡   井盐   文化遗产   物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