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钙化灶(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

更新时间:2025-02-24 21:32:46 阅读: 评论:0

脑钙化灶(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

脑钙化灶 (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 次浏览 | 2022.11.23 14:48:4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脑钙化灶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

中医病名

脑钙化灶

别名

脉络丛钙化

常见发病部位

侧脑室

基本内容

第一小节脉络丛钙化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第二小节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2mm。[1]

(2)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第三小节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第四小节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形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第五小节硬脑膜钙化

硬脑膜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幕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镰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行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钙化。

第六小节其他颅内钙化

岩床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片上,表现为鞍背顶部与岩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岩间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切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学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内的环状影。

基础分类

脉络丛钙化

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基底节钙化

小脑齿状核钙化

硬脑膜钙化

其他颅内钙化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1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2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脑钙化灶(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脑钙化灶(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pdf

标签:最常见   生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