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

更新时间:2025-02-24 16:09:56 阅读: 评论:0

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

响螺 (又名长辛螺、香螺) 次浏览 | 2022.07.24 09:26:44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

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喜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底,每年7月-8月产卵。因渔民常用其壳做吹号,故有响螺之称。响螺为宴席上较贵重的海味,其肉质肥美,口感味似鲍鱼,干制品“响螺片”更是上好的烹调原料,经过发制后,口感、味道酷似加工后的干鲍,因而也叫“鲍片”。响螺片具有螺肉特有的甜味,肉质非常脆嫩,不会像一般螺肉一样遇热变硬。

中文名

长辛螺

别名

响螺、香螺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亚纲

前鳃亚纲

狭舌目

蛾螺科

分布区域

辽宁,山东,黄、渤海沿海,朝鲜,日本

简介

响螺,又名香螺,长辛螺。海螺家庭中的一员,属海产软体性动物,腹足纲泊螺科。壳坚厚,顶部圆,螺层二层,高约20~30厘米,肉体极膨大,状如马蹄重约1000~3000克,生活在海底岩石间,主要产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太平洋水域,我国的黄海、东海及南海沿岸均有出产,但数量少。中国食用响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明清时使用更广,据《宋氏养生意味》记载,响螺蛋白质含量高达11.8%,钙、磷、铁含量亦不少。

响螺,肉质肥美,口感味似鲍鱼,适用于多种烹调方法,其干制品“响螺片”更是上好的烹调用原料,经过发制后,口感、味道酷似加工后的干鲍。因而也叫“鲍片”。响螺片具有螺肉特有的甜味,肉质非常脆嫩,不会像一般螺肉一样遇热变硬。中国食用响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明清时食用更广。据《宋氏养生意味》记载,响螺蛋白质含量高达11.8%,钙、磷、铁含量亦不少。中医上认为,响螺片其肉味甘,性凉,可明目,有开胃消滞、滋补养颜的功效。响螺片经常所见多为干制品,食用前,必须经过浸泡—洗涤—上火发制等几个工序方能成为上好的烹饪原料。

响螺片经常所见多为干制品,食用前,必须经过浸泡——洗涤——上火发制等几个工序方能成为上好的烹饪原料。[1]

形态特征

贝壳属于香螺中、大型贝类,体型较长香螺为圆胖而厚重。,整体呈长双锥形,有八个螺层左右,在壳顶的第一个螺层甚小为胎壳,以下逐渐增大而以体螺层最大,体螺层长度几达壳全长的2/3。纵肋在壳顶以下的第2-5螺层较为清楚,各螺层表面肩部以上有3-5条螺旋状的螺肋排列,而螺肋之间还有细螺肋存在,肩部以下有2条螺旋状的较粗螺肋。各螺层间有缝合线区分开来,螺层外貌为谷仓形,因此螺层的肩部很明显,而具有多个扁三角形的突起。贝壳颜色为肉色,表面有土棕色,绒布状感觉的壳皮。壳口甚大与前水管沟相连接,外唇在壳长达十八公分以上者会加厚。

栖息环境

栖息于潮下带较深砂泥质海底,海底拖网常采到。肉食性或腐食性,喜食底栖性贝类或死亡的鱼类。夏天时会在海底产下大型卵块。海水深海约20至78米的泥沙质海底。

分布世界分布

日本纪伊半岛以南的印度-太平洋海域。

朝鲜,日本

中国分布

台湾分布:台湾北部,台南市安平,高雄中州,屏东县东港,宜兰县大溪,澎湖,金门为黄海、渤海的特有种。

内地分布:辽宁(海洋岛,大连),山东(蓬莱,长山八岛,烟台,日照,威海,俚岛,东楮岛)。

烹饪方法

生炒脆嫩响螺片原料:响螺2只,红菜椒1个,茭白1根,西芹2根,生姜3片,葱2段,欣和六月鲜酱油15ML,油15ML,绍酒15ML

制作:

1、将响螺壳敲破,取出螺肉冲洗干净,切成薄片;红菜椒、茭白和西芹一同切成菱形片。

2、锅中放入适量热水,大火烧沸后将螺肉片放入略煮2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待用。

3、中火将锅中的油烧至六成热,将葱段和姜片放入爆香;放入红菜椒片、茭白片和西芹片翻炒片刻。

4、将螺肉片放入,再加入绍酒和欣和六月鲜拌炒均匀即可。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1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响螺(又名长辛螺、香螺).pdf

标签:又名   响螺   香螺   长辛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