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民间广场艺术)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0:07 阅读: 评论:0

威风锣鼓(民间广场艺术)

威风锣鼓 (民间广场艺术) 次浏览 | 2022.10.10 10:53:18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威风锣鼓民间广场艺术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

中文名

威风锣鼓

类 型

民间艺术

属 性

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

常见曲目

《七牌子》、《牛腰子》等

流行地区

霍州、洪洞、汾西

起源时代

于尧、舜

基本简介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1]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汉族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发源地是汾霍洪三县交界的下团柏村,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汾西、隰县、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

常见曲目霍州威风锣鼓

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最著名的威风锣鼓曲牌是《乱风搅雪》、《小秦王乱点兵》以及《四马投唐》。威风锣鼓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威风锣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汉族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发展演变威风锣鼓

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

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如今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起源历史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主要乐器威风鼓威风锣鼓

“鼓”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鼓”的产生,相传最早是黄帝制造的夔皮鼓,《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大型古墓中发现了“土鼓”、“鼍鼓”、“特磬”和“铜铃”等大批礼乐器。其“土鼓”(也称“陶鼓”)造型奇特,型似长颈葫芦,鼓腹之间置有双耳供人提抬,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土鼓;“鼍鼓”(也称“木鼓”)鼓腔用树干挖空制成,口小底大,上蒙鳄鱼皮,“鼍鼓”皮虽已腐朽,尚留鳄鱼骨板数枚,确为中国文献记载的鼍鼓无疑。经放射性炭素测定,它们距今已有4600年至39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鼓”实物。

远古时期,“鼓”被敬为通天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礼器来供奉或演奏。随着漫长历史文化的演进,鼓的形制和用途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原始的鼍鼓、土鼓发展到现在千姿百态的各种鼓,它从远古时期用以部落祭祀的礼器发展至今天已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最普及的文化娱乐表演道具。

历朝历代的威风锣鼓,始终活跃在城乡各地。唐玄宗有诗句“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可见锣鼓在唐已普遍流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威风锣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表演;1989年参加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片《我爱你,中国》电视录相;1990年敲响举世瞩目的亚运会。连续三年赴京表演的威风锣鼓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被誉为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 “民族鼓乐”“黄河之魂”“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一时间,华夏大地掀起了威风锣鼓热。[2]

今天,威风锣鼓中常见的“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挎鼓表演”、“架子鼓表演”、“阴阳鼓表演”(大小鼓)、“背鼓表演”、“车鼓表演”和“抬鼓表演”等等。鼓的形制大小根据其表演形式而定。

“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常用表演动作有20多个,如:“单槌绕花漫头”、“双手转槌绕花”、“掏打翻槌”、“马步击鼓”、“走步击鼓”、“虚步勾脚击鼓”、“前弓步冲打”、“马步横移”、“双跳步击鼓”、“左右晃步击鼓”、“马步碾转击鼓”……

威风锣威风锣鼓

“锣”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使用的铜制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1978年在广西贵罗泊湾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铜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锣”实物。从铸造工艺来探索,远在尧舜时期,在尧都临汾就已有了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古墓中出土的大批礼器里发现一件精美的铃形铜器,它是我国目前在龙山文化系列中发现的惟一的一件成型青铜礼器,这种青铜乐器铸造工艺无疑也为当地铜乐器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直到现在,“威风锣鼓”的“锣”仍是由当地民间作坊以古老传统的方法进行冶炼铸造。譬如,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许村就已有千百年的铜乐铸造史,《襄陵县志》载:北许村“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

威风锣鼓中的“锣”非常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它的形制和音色都不同于我国其它鼓乐艺术中的“锣”。“威风锣鼓”的“锣”形制比较厚实,锣面平整无脐,锣沿较宽,便宜表演者直接捏拿托打,声音亮而不飘,振波较短,消声快,宜于连击,在演奏中和大钹交替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威风锣鼓中“锣”的持法有两种,比较古老传统的一种是左手五指直接捏住锣沿将锣提起,或者拇指食指捏住锣沿,其它三指顶起锣面成端锣状和托锣状;另一种持法比较现代,就是在靠锣沿三分之一处固定一截卡棍,左手握住卡棍将锣提起或者托起。行走表演中,左手持锣多采用提锣或端锣姿势,比较省力;高潮表演时,一般都是将锣托至胸前或左肩前,向前或向左上方进行推举表演。右手的“锣槌”也非常独特比较少见,槌两头和中间塞嵌五撮长长的缨毛,舞动起来格外鲜艳夺目。“锣”的表演动作非常丰富,常用的有30多个,如:“转槌击锣”、“抖槌击锣”、“擦锣”、“按锣”、“扣锣压槌”、“弓步提锣打”、“马步端锣打”、“胸前托锣打”、“肩前托锣举打”、“弓步对打推锣”、“弓步转槌拧身打”、“胸前交叉抖槌打”、“马步左右甩打”、“变步翻槌打”、“抛槌接打”……

威风铙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中的“铙”,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其形制和演奏技法及声响效果与一般鼓乐艺术中广泛采的“铙”有很多不同。

它的形制比一般“铙”要大、要厚实,中间隆起部分不是通常“铙”那种半圆形小碗状,而是内圆直径约6公分,高约4公分,底部略带凹槽的空心圆柱把柄状,把柄的大小形状同我国安徽潜山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青铜大铙”把柄很相近,至今,这种独特形制的“铙”道具制造工艺仍由当地民间作坊以传统方法进行冶炼铸造。

“威风锣鼓”的“铙”把柄上一般都不打眼,不系绸带,便利表演者做“手中转铙”和“空中抛接”等特技动作。“铙”的一般性演奏以“擦拍”为主,声音发“瓮”,摩擦声很明显,它与“钹”洪亮高亢的音色成鲜明对照。在演奏中,铙跟钹,钹不跟铙,也就是说“铙”在“钹”击奏的地方都参与击奏,铙钹时合时分,形影相随。

“铙”的演奏手法主要是“上下擦拍”、“前后擦拍”、“左右扣手擦拍”,在擦拍的同时暗使巧劲拧转把柄,使铙在手中旋转起来,表演高潮时,铙手根据空闲时间的长短将“铙”抛向空中(最高抛七、八米),然后稳落手中,接着演奏。

“铙”的常见表演动作有10多个,如:“马步上下擦拍”、“弓步前后擦拍”、“八字步左右扣拍”、“马步仰举擦拍”、“手中斜式转铙”、“手中立式转铙”、“单手空中抛铙”、“双手肩前平抛铙”……

威风钹威风锣鼓

“钹”(也叫“镲”),铜制圆形打击乐器,形似圆盘,中间隆起的半圆体称“碗”或“帽”,碗中心钻孔,系牛筋、麻绳或绸布,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发音,声音洪亮、浑厚。

“钹”早期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六世纪初,广为流行开来,在隋九部乐中有五部用钹,唐十部乐中就有七部用钹,可见钹的使用范围有多么广泛,它对民间鼓乐艺术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威风锣鼓中,“钹”的演奏手法以“拍击”为主,但表演中常加用“擦”、“磨”、“磕”和“捂”等手法,使音色更加丰富感人。拍击过程中,双手不时的做各种翻花动作,如:“单手翻花”、“双手翻花”、“前后翻花”、“十字花”、“分手花”、“云手花”、“掀头花”、“盘手花”等等,翻花动作一般都在头上方做,再加上各种拍击动作,如:“单手扣拍”、“斜势擦拍”、“大蹲扣拍”、“起身仰拍”、“弓步花拍”、“朝天闷钹”、“胸前夹拍”……金灿灿大钹和长长的绸带在空中上下翻飞、美丽壮观。

发展近况威风锣鼓

新中国成立后,成风锣鼓有了很大发展,演奏人数增加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乐器配置仍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锣与铙、钹的相互交替,鼓从中起联结作用。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在击铰的空隙可使出“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鼓槌”的绝技。锣手则紧握中间和两头均嵌有红综毛的木槌,绕槌或抛槌击锣。到高潮时,拍钹者便将钹举过头项,相击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使钹不停转动。钹碗后所饰红、黄绸布不断飘飞,与嵌红缨的锣槌、鼓槌紧相呼应,甚为壮观。所穿服装不追求细小装饰,而注重大片色彩,以形成总体队伍的块状组合。1988年霍县300人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为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1989年临汾地区的威风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40周年文艺表演——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文艺节目《我爱你,中国》的拍摄。1990年由41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登场献艺。它阵容宏伟,队列整齐,成风凛凛,气势磅礴,展示了中华儿女顶天立地、威武雄壮、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

用途特点威风锣鼓

1、配合身段动作戏曲表演程式性的规范动作,称为“身段”。角色的上下场势,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脚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

2、引导和结束

唱腔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住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需用锣鼓点子作为起止和交代,锣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等作用。

3、伴奏念白、加强语气戏曲的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逗,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感情。

4、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戏曲中戏剧气氛、情绪、环境、情景,常需要借助于乐队伴奏的配合渲染。当管弦之声不足以表现时,锣鼓便发挥它特定的作用。另外,锣鼓有时也兼作一些音响效果,如表示风雨雷电的各种自然现象,这也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借助手段。

乐器组合

不论什么剧种,戏曲锣鼓都不外乎锣、钹和鼓这两大类。其中,因各类乐器的形状、型制与制做、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许多品种。锣钹类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作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鱼等。每种乐器以其音调高低宽窄的不同,又有着许多品种及其名称。演奏锣鼓时,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由鼓板指挥才能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各剧种在乐器品种、音色调门的选择上,乐器的数量和组合配置上,以及所演奏出来的各种节奏型花样(一般称为“点子”,有的称为“牌子”)上,大体都与剧种演唱风格相结合,形成本剧种的独特风格。如京剧锣鼓基本上由四种乐器组合而成:大锣、小锣、钹、鼓板(鼓、板是两种乐器,鼓是单皮鼓,板为檀木板,两者都由鼓师掌握,故列在一起)。依照特殊的需要,有时并加用堂鼓、小钹,用以表现特定的情景、气氛和戏剧情绪。

锣鼓的组合运用,大体分为3类:第1类由大锣、小锣、钹、鼓板组成,以大锣为主体;第2类由小锣、鼓板组成,以小锣为主体;第3类由钹、小锣、鼓板组成,以钹为主体。以上,第1、第2类组合所演奏的各种“点子”是常用的;第3类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这几类由于乐器配置不同,其音响效果、情绪表现也就不同。同一种点子,可以分别用3种组合形式奏出,虽然节奏一样,名称相同,但由于其中主要乐器的不同,音色、音量、力度等的变化,所表现的情调和渲染的情绪也因之迥异。

乐曲组成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较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乐曲中段慢板部分,运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在传统筝曲的韵律上,更具可听性,为大众所欢迎。

节奏类型

戏曲锣鼓的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但却有几种基本节奏类型,它们是构成各种锣鼓点子的主体或骨干。以京剧锣鼓而论,基本上有下列类型:①冲头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大锣与铙钹的音响在强弱拍位置上交替出现。如将大锣音响以k表示,铙钹音响以C表示,则为‖:kc:‖这一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这种节奏类型,在京剧锣鼓中运用得颇为广泛,是其他许多锣鼓点子的结构基础。②长锤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大锣与小锣的音响,分别出现在强拍与次强拍上,而铙钹的音响则出现于两

个弱拍上。如以t表示小锣音响,则这种节奏型为‖:kcte:‖的任意反复。这种节奏型也可以灵活变化,可以是四拍子形式,也可以是二拍子乃至散板的形式。③闪锤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它具有六拍子的效果,大锣与铙钹音响分别出现于强拍与次强拍,而小锣两次出现于弱拍,形成‖:ktct:‖这种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不过由于传统戏曲很少用六拍子或三拍子,因此在实际演奏时,这种节奏音型仍用二拍子处理。④纽丝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在小锣声部的切分节奏,成‖:ktctt:‖这种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具有很特殊的音响效果。以上节奏类型,为京剧锣鼓所常用。各种锣鼓点均以这几种节奏型为基础,复杂的锣鼓点则往往是多种节奏型的组合。

特色表演

早先的配器是8面平锣、一面鼓、两付铙、两付钹、一面斗锣。铙钹分属金、木、水、火,鼓属土,居中。土可生万物,8面平锣居东、西、南、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面八方。敲打起来,成风凛凛,故名“威风”。其传统套子[神羊鸣盛]共分三番;头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二番表示华封三祝,祝多福、多寿、多子;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弘恩大德。原有曲牌百余种,流传下来的有[擂鼓子][小茴香][西河滩][风调雪][乱撕蔴][金山川][安合][老虎下山][紧槌按锣][风搅雪][二仙盘道][四马投唐][五马破曹][东河沙][五路元][十样景][十七钹][收点子]等数十种。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其中挎扁鼓的4人,拍铙的3人,击钹的4人,敲铜锣的18人,敲小斗锣的1人。队形基本固定,表演可原地、可行进。有弓步击打、转身击打、碾磨击打,及扭腰、提胯、晃头等动作。解放前均由男子表演,解放后一些县、镇组织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祖孙儿媳四世同堂的家庭威风锣鼓队,春节元宵期间,各村锣鼓队云集县城,迎风对擂,大抖威风,是一种带有竞技性质的锣鼓舞蹈。

除此而外,在重大节日还有上百人的大型表演,其编队是以一种道具(打击乐器)组成方块列队,一律着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行进中整齐的舞步,显得庄重威武;广场表演则围成多层大圈,在大鼓指挥下舞动击打,显得热烈活泼,使人增添力量。

艺术价值

临汾市都会举行大型锣鼓表演,在市中心的露天广场上,来自省内外的锣鼓高手云集于此,各自亮出自己的拿手曲目,一争高下。鼓声节奏感强,雄壮威武,声音可以传到数十里开外。山西锣鼓历史悠久,是山西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据说,早在尧舜时,山西人就用锣鼓来表达喜庆。这种世代延续的山西锣鼓不仅种类多,而且表演方式也是千姿百态。领鼓者头顶着鼓,脚上架着鼓,两耳挂着鼓,双肩还扛着鼓,仍能上翻下跃,仰打侧击,表现了极高的技巧。尧是中国史前传说中的一位帝王,姓伊祁氏,号陶唐,所以又称为唐尧,他曾建都于平阳(今临汾)。相传在尧统治时,天上有九个太阳,还有很多凶猛的野兽也不时出来伤人,尧便派后羿射下8个太阳,消灭害人的野兽。此外,他还亲自带兵去讨伐南方的部族,并启用鲧来治理洪水。他的文治武功一直为天下百姓所传诵,是“三皇”之首。威风锣鼓极具人民性、时代性,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威风锣鼓反映了淮河人民刚毅、健壮、诙谐、开朗、粗犷,幽默的个性。著名学者吴晓邦评论:“威风锣鼓悲剧和喜剧兼而有之,是中国汉族歌舞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格调”。

长期以来,“威风锣鼓”在当地都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威风锣鼓”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晋南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在2006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王伟峰,男,1974年10月11日出生,汉族,1992年进入临汾市鼓乐艺术学校专业学习威风锣鼓,1994年进入临汾市鼓乐艺术团工作。2005年参与创作的《黄河雄风》一举夺得在山西临汾举办的民间鼓舞鼓乐大赛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成立了临汾市尧都区新鼓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威风锣鼓培训、演出的工作。2012年,在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开幕式上,组建培训的500人鼓乐节目《击鼓而歌》,在热场表演中获得大会总导演陈维亚、以及音乐总监卞留念的高度认可。

威风锣鼓

原临汾地区锣鼓艺术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山西威风锣鼓一级编导

山西威风锣鼓一级演奏

cip国际职业认证高级鼓乐培训师

新鼓源文化传媒艺术总监

代表作品:

大型鼓乐:第二届那达慕大会500人《击鼓而歌》

威风锣鼓

大型鼓乐:北京怀柔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300人《鼓舞飞镲》

威风锣鼓:《金盾战鼓》

威风锣鼓:《彝州战鼓》

威风锣鼓:《眉车雄风》

威风锣鼓:《爱里雄风》

威风锣鼓:《拆弹勇士》

威风锣鼓:《试训雄风》

威风锣鼓:《鼓舞盛世》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海之魂》

舞台鼓乐:《厚土警魂》等

创作特点: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企业文化,彰显民族特色、传承历史文化。

执教特点:严肃活泼,劳逸结合;善于激发演员自发能动性,长于传授思想精髓。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0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200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威风锣鼓(民间广场艺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威风锣鼓(民间广场艺术).pdf

标签:锣鼓   威风   民间   广场   艺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