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为海军飞机提供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母舰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
航空母舰大致可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二战结束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作战思想的改变美国把航母的作战类型全部综合到一艘航母上即多用途航空母舰;按排水量大小可分为大型航母(排水量6万吨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装置可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
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在不依靠当地的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时至今日,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中文名航空母舰
外文名Carrier Vesls
国家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意大利、泰国等
简称航母
出现时间1917年7月
发明国英国
舰艇概述航空母舰现代航空母舰是高科技的产物,以舰载作战飞机为主要武器,并整合通讯、情报、作战信息、反潜反导装置及后勤保障为一体的大型海上战斗机移动基地平台。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赖当地的机场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行动。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是1918年5月完工,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该舰排水量为14459吨,可载机20架。它的诞生标志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现代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以其舰载机编队,夺取海战区及近海陆缘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核心舰船,通常还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旗舰。
历史一战与战间期航空母舰的历史与飞机历史近乎相同地悠久,在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后短短7年,法国人亨利·法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水上飞机,令飞机的起降范围自陆地延伸至海上。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于停泊在港内的伯明翰号轻巡洋舰的木质甲板上驾驶柯蒂斯式双翼机,成功离舰起飞,并降落到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创下人类首次于军舰上起降飞机的纪录。各国对未来空中力量抱有远见眼光的人士以各种方式促使军方建立海军航空兵,如美国的格伦·柯蒂斯,该人甚至进行了一场公开试验,亲自驾驶飞机投掷武器攻击港内停泊的靶船。
然而,受限于当时各国海军的建造配有大口径火炮军舰“无畏舰”的军备竞赛,建设海军航空兵仍算是非常前卫的思想。虽然如此,水上飞机的发明仍受到各国海军的瞩目,其中尤其是英国,建造了第一种专门整备水上飞机的舰船—“竞技神号”水上飞机母舰,并在1912年5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航空兵,日本、意大利、德国、俄国也随之跟进发展水上飞机母舰。水上飞机为航空母舰的滥觞,在其诞生后不久,世界即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唯一将其使用于海上作战的国家,并在传统大规模战列舰决战的日德兰海战后,提出水上侦察机有助战局发展的意见,并要搭配保护它的战斗机。
因此,不能再只使用没有飞行甲板、无法供战斗机起飞的水上飞机母舰,必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新军舰,这即是后来的航空母舰。
英国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戴维·贝蒂下令将勇敢级战列巡洋舰“暴怒号”加装大型飞行甲板、改装成航空母舰,并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暴怒号的外型犹如巡洋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体(类似原始的航空巡洋舰),前方多座舰炮炮塔,后方则是长直的甲板,舰载机起飞并不成问题,但降落时会受到上层建筑气流影响而十分危险。为了解决此一问题,原先另一艘要建造为航空母舰的远洋邮轮“罗索伯爵号”(ConteRosso)被下令改装去除掉所有上层建筑,变成“全通式”甲板,而后被命名为“百眼巨人号”。
1923年,英国建造了“竞技神号”,其为第一艘专为航空母舰来设计的船舰,拥有许多现代航母的特点:全通式甲板、封闭式舰首以及位于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在此时期,世界另一边的日本与美国也拥有了航空母舰,前者的第一艘航母—凤翔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服役、专为航空母舰来设计的船舰(原因是竞技神号工程进度缓慢,导致较晚开工建造的凤翔号较早下水完成);后者的第一艘航母则是由“朱比特号”运煤船改装而成,被命名为“兰利号”,同样拥有全通式甲板。美国海军在兰利号上发展许多新技术,如弹射器、降落指挥官制度、阻拦网等皆是。
各国摸索出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后,于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之际,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英、美、日三国接连建造了一系列的主力航母—舰队航空母舰。在舰载机技术上,日本与美国发展蓬勃,反而英国因为军种恶性竞争(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与飞行员皆由英国皇家空军所提供)而发展迟缓,为三者中最落后者。
欧洲其他大国,如意大利、苏联受限于海军思想的不同而未有发展航母,前者凭借其地中海位置的优势而认为没有必要特地建造海上的移动机场,后者则因为其内战结束不久、海军力量不强而将其作战范围设限于近海;至于法国的海军航空兵发展迟缓,仍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海军主力,仅改装一艘改装自战列舰的“贝亚恩号”航空母舰,额外的造舰计划而后中断。
二次大战欧洲战场
主条目:大西洋争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方面一共有4个国家分别兴建,操作或者是企图改装为航母: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其中只有英国具有较大规模的航母舰队与实际战果。
1935年,希特勒宣布德国将会兴建航空母舰以增强德国海军的实力,隔年两艘航母的龙骨在造船厂安置。在1938年公开的造舰计划—Z计划中,德国海军预计在1945年以前兴建4艘航空母舰,但是1939年时将数量减为两艘。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迅速地打败了波兰与法国,但是战争开始之后资源需求庞大,而德国在战前就已经面临资源缺乏的状况,使得德军的航母计划遂而推延。面对久战不下的英国,德国改采取潜艇攻击英国海上贸易线,封锁其战争物资。战争初期英国商船队损失惨重,在意大利参战后,英军航母兵力也随之分散到地中海与大西洋。
经过几度挫折后,英国海军的航空母舰逐渐凸显其作用,在1940年11月突袭意大利塔兰托港、1941年5月围攻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和1942年8月援救马耳他岛的基座行动中均有杰出的表现,其中尤以塔兰托的作战中,英军凭着20多架鱼雷机突袭,即获得三艘意大利战列舰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成果。欧洲战场中,由于仅有英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航母兵力,故航母涉入的海战主要是德意两国的岸基飞机与其交手。到二战中期时,英美两国大量建造了成本低廉的“护航航空母舰”以及“商船航航空母舰”,以其搭载少量飞机即可达到威胁德军潜艇之效,最终令盟军于大西洋的潜艇战中获得了胜利。
法国的贝亚恩号于大战期间都是在半封存的状态下,1944年美国将这艘船运回美国本土再度改装,这一次则是改为一艘运输舰,完成之后交给法国操作。
主条目:太平洋战争
在地球的另一边,太平洋则出现了海军史上最激烈的海空大战,交手的美军与日军皆拥有强大的航母舰队。
1941年,日本帝国决定与英美荷三国开战。鉴于塔兰托的例子,日本帝国海军设计了攻击美国珍珠港的行动,这是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航母武力的作战,于1941年12月7日实施。日军共将派出6艘航母、353架舰载机对港内的美军舰队施行奇袭轰炸,最终美军太平洋舰队有18艘水面舰艇受到攻击而重创或者是损失,其中两艘战列舰受损过重沉没或者是无法修复。
虽然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本次行动中表现了近乎完美的对舰攻击,但由于美军港内并未停泊航母,使得日军虽然达成牵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目标,但是未能重创其海军航空兵力,实际上仅是终结了各国海军一度崇尚的大舰巨炮主义,往后航空母舰将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中决定胜负的关键。
在1942年初的日军接连攻势中,航空母舰与飞机展现了强大的对舰打击能力。马来亚海战中,英国两艘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在缺乏空中武力保护的情况下出航,立刻被日军88架陆基飞机击沉,后者仅损失6架飞机;印度洋空袭行动中,日军再度集中航母对英军驻于锡兰港内的舰队施以空袭,将英国海军战力暂时性地自太平洋驱逐。
不久,美军凭借航空母舰逐渐扭转了日美两国的海军情势。1942年5月,发生了首次航空母舰间的战斗—珊瑚海海战,双方的船舰皆在彼此舰员视距外,全凭舰载机进行攻击与防御。同年6月,中太平洋爆发的是航母间首度的大规模会战,由于此时期的日本航母当时正在进行弹药挂载作业,同时损害管制能力不足,因此大部分参与此战役的日军航母在美军轰炸机突袭之下被一举击沉。此后,日军于太平洋发动攻势的能力即大为减弱。
1942年8月,日本再于南太平洋损失大量海军飞行员,美军在此期间争取到其将全国工业能力投入战争生产的时间,一批批新式航母下水服役、大量训练完的飞行员进入前线服役,而日军在人员与航母的损失均大于补充。最后,1944年6月与10月的菲律宾海海战、莱特湾海战更是将日军航母与飞行员消耗殆尽,除了自杀式飞机外,没有方法阻挡美国海军向其本土进逼,美国航母战斗群发挥了摧毁敌人海军以及封锁海上通商线的强大能力,进而促使日本最后的投降。
二次大战航母使用方式蓬勃发展,在起降、伤害管制和攻击方式方面皆有极大的突破,并于实战中充分获得使用之经验。
冷战时期二次大战后,各国海军皆无实力可挑战美国海军的航母部队,当时其数量即为全世界其他国家航母总和之数倍,相关科技与使用经验也最为丰富。轴心国战败与核武器的出现而促使美国将大量航母封存,其中不乏为新造舰只。当时不仅美国、世界也流传核武器改变海军本质的观点,认为战争将决胜于空军轰炸机投掷的核武器,大量成本所建立的航母部队将会瞬间被消灭。除了核武器外,喷气飞机开始普及,令舰载机体积与重量大幅增加,因此美国开始着手设计巨型的航空母舰,为日后“超级航空母舰”标准之前身。
在此时期,受到了核武优势论的影响,美国海军计划运用大型航母上的舰载轰炸机来投射核武,最终研制出了航母“美国号”,然而新成立的美国空军亦坚持战略轰炸机的决定性,最终在会议中航母方辩论失败,美国号计划也流产。
虽然二战后航空母舰的地位一度降到了最低点,但随后于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大量的喷气舰载机以其为基地投入战争,令航母的重要性又受到了重新的评价,也让直升机有了新的发挥空间。这个时期,英国研制出诸多航空母舰设计新技术——光学助降装置、蒸气弹射器与斜角飞行甲板,成为日后大型航母的典范,美国海军也结合上述技术特征建造了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此外,随着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的核动力军舰试验的成功,美国海军也开始于航母上使用核动力,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便于1960年下水服役。
60年代初期,美国服役了第一批弹道导弹潜艇,美国海军不需要航母继续维持对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核子武器的攻击计划,因此在1976年不再将航母列入单一整合作战计划(SingleIntegratedOperationalPlan,SIOP)中,而是担任核打击任务的预备部队。同时美军也为了因应苏军潜艇的威胁,将大批的旧式埃塞克斯级改装为反潜航母。随着世界核技术的进步,核能舰艇的建造成本逐年下降,经过慎重考虑后,美国自1975年起开始建造新设计的“尼米兹级”航母,以替换大量旧式航母;随后30年,各艘尼米兹级航母接连完工服役。尽管每一艘尼米兹级与前一艘相比都有所改良,但基本设计始终不变。
美国以外的航母拥有国——英国与法国,由于经历二战和殖民地纷纷独立而国力大减。英国将航母大量卖给其他中小型国家,这些旧式航母本身于二战期间赶着建造,其设计到了1950年代早已无法应付喷气舰载机的需求,很快就从他国中退役。由于国防预算不断地缩减,英国甚至一度想完全放弃建造航空母舰,只有为因应苏联潜艇威胁与护航所需而建造了三艘轻型的“无敌级”航空母舰。
无敌级其采用新式的“滑跳甲板”技术,并搭载垂直/短程起降战斗机与直升机作为主要战力,在1982年与阿根廷所爆发的马岛战争中,尽管无敌级因为没有搭载预警机而造成英军船舰的损失,还是证明了其存在价值,在阿根廷空军战机作战半径的边缘,为整个舰队提供部分保护。无敌级日后影响了其他中小型、资源与成本较少的国家来发展类似的轻型航母,包括意大利、西班牙与泰国,同样建造了设有滑跳式甲板,也以直升机和垂直/短程起降机为舰载机的航母。
法国则在二战后从英国与美国租借轻型航母,将其投入于法越战争中,而后于1950年代研制了两艘“克里蒙梭级”中型航母,其服役三十多年后又再建造了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
至于美国于冷战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的航母发展之路较为复杂。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执着于导弹与核子武器,对航母抱持鄙夷态度并抵制其发展,一直到美军将核打击任务交付潜艇后,才发展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军舰。到了1964年古巴导弹危机后,赫鲁晓夫才真正正视航母的价值,结合先前海军内部暗中研究出的设计,建造了“基辅级”航空母舰。
基辅级除了搭载舰载战斗机与反潜直升机外,本身还有强大的对空、对潜、对舰武装,但与西方国家的航母相比,也只能说是拥有大量导弹武器的轻型航母。苏联较为正规的航母一直到1991年才出现,是为“库兹涅佐夫级”,采用大型滑跳式甲板,仍保有许多导弹武器,与西方设计思维有所不同。
冷战期间航空母舰主要参与了世界各地的军事行动与代理战争,包括朝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黎巴嫩内战、1971年印巴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等,皆展现了其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二十一世纪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现今世界上拥有航母的国家分成自制和购入航母的国家,前者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俄罗斯,后者包括巴西、印度、泰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美国、英国、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还继续在建造航空母舰。
现今世界上航母兵力绝大多数隶属美国海军,该国所拥有的航空母舰已全数核动力化,分成10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部署于世界各地区。美军目前正建造三艘新型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除了美国外,巴西是美洲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目前拥有一艘克莱蒙梭级“圣保罗号”,其前身为法国海军福煦号。
欧洲方面,英国于二战后将大部分航母转卖至他国手中,包括荷兰、澳大利亚、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等国都曾短期拥有过英式旧型航母,彼此间又相互转卖或送入废铁厂拆解,只有少部分保留于各国至今继续服役以及现代化。英国目前仅剩下一艘无敌级轻型航母“卓越号”,虽然有目前正建造两艘类似美国尼米兹级、拥有斜向甲板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常规动力超级航母,但近期因经济因素导致建造工程极慢,预估完成时间不停后移。类似情况的还有法国,其目前拥有全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戴高乐号”,并采用蒸气弹射技术,为舰体构造最接近美军者。
法国因为欧洲金融风暴和与英国的军事合作等诸多问题,新航母的工期不断地被延长,目前计划已被取消。俄罗斯方面,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过去庞大的军事力量,表面上仍为世界海军强国,但已无力维持以往五艘航母的能力,基辅级相继被卖到废铁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原先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新型航母也跟着夭折,目前仅留有一艘“库兹涅佐夫号”。2008年7月27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宣布该国将会在2012至2013年期间开始建造新式核动力航母的消息,并将组成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共五至六个航母战斗群。
另外,欧洲的西班牙与意大利也是极少数有能力自制航母的国家,前者目前拥有一艘“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已退役),后者则有“加里波底号”与“加富尔号”两艘,两国皆采用的是滑跳式甲板的轻型航母。
亚洲方面拥有航母的国家则少的多,仅有印度、泰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除了现役的旧型英式航母“维拉特号”外,还购买了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号”进行现代化改装,同时本国也计划建造两艘新型航母“维克兰特级”,排水量分别为40,000和65,000吨,欲组成三个现代化的航母战斗群。泰国则拥有冷战时向西班牙购买的航母“查克里·纳吕贝特号”,是东南亚地区唯一拥有航母的国家,但从维护与训练情况来看,其宣示作用远大于实际战斗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则自1985年起开始自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购买了旧式航母进行试验与拆解,其中“基辅号”、“明斯克号”,被建成军事主题公园分别位于深圳明斯克航母世界、天津滨海新区航母旅游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墨尔本号”研究后被解体,将苏联旧舰库兹涅佐夫级的“瓦良格号”重新改装,于2011年8月进行了试航,并于2012年9月25日入役,名为“辽宁号”。另外,土耳其于2012年11月宣布将建造国产航空母舰,代号名称为“LCD”(LandingPlatformDock,登陆平台基座),排水量约24,000吨,外界猜测其将类似于西班牙海军的“胡安·卡洛斯一世号”两栖攻击舰。
总体构造任务航空母舰一般不单独活动,它总是由其他舰只陪同,合称为航空母舰编队,又称航空母舰战斗群。整个航母编队可以在航空母舰的整体控制下,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敌对目标实施搜索、追踪、锁定和攻击。因其编队可同时使用多兵种、多舰种、多机种,能开辟独立的海战场,真正做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战斗,实现中远海的一体化联合作战。
一般来说,航空母舰虽然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但是其本身的防御能力薄弱,所以需要其它舰艇(包括水面与水下舰艇)提供保护。航舰战斗群的分工可以看成航舰执行任务,而其它舰艇保护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是一个战斗群,一般包括一艘旗舰,两艘防空巡洋舰,4~6艘防空反潜驱逐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组成。CV是航空母舰的英文缩写,全称是Carrier Vesls。
现代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以其舰载机编队,夺取海战区及近海陆缘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核心舰船,通常还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旗舰。
功能现代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作为支持海军海空立体作战的平台,应具备如下主要功能:
运作、维护和支持作战飞机,在使用寿命内允许机种更新,提供基本指挥和控制功能。
拥有足够的机动速度和一定的自我防护能力。
拥有有效的起降作战飞机的能力。
拥有同时起飞和接收降落战机的能力。
拥有快速空中警戒出击能力。
允许长周期连续执行空中任务。
允许在动力输出下降的情况下执行空中任务。
起飞装置航空母舰弹射器蒸汽弹射起飞
使用一个平的甲板作为飞机跑道,起飞时一个蒸汽驱动的弹射装置带动飞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速度。只有美国具备生产这种蒸汽弹射器的成熟技术。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弹射器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弹射出去的。它体积庞大,工作时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费严重只有约6%的蒸汽被利用。为制造和输送蒸汽,航母要备有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锅炉和无数管线,工作维护量惊人。它的最大缺陷在于因为弹射功率太大而无法发射无人机。现役的无人机因为重量轻,在弹射时机体会被加速度扯碎。
蒸汽弹射有两种弹射方式:
一种是前轮牵引式弹射:美国海军1964年试验成功舰载机的前轮支架装上拖曳杆,前轮就直接挂在了滑块上,弹射时由滑块直接拉着飞机前轮加速起飞这样就不用8-10甲板人员挂拖索和捡拖索了弹射时间缩短飞机的方向安全性好但这种舰载机的前轮要专门设计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都采用了这种起飞方式。
另一种是拖索式弹射:顾名思义,就是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这种弹射方式比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只有法国的“克莱蒙梭”级航母使用。拖索式弹射时,甲板人员先用钢质拖索把飞机挂在滑块上再用一根索引释放杆把其尾部与弹射器后端固定住。弹射时,猛力前冲的滑块拉断索引释放杆上的定力拉断栓,牵着飞机沿轨道迅速加速,在轨道末端把飞机加速到直起飞速度抛离甲板,拖索从飞机上脱落,滑块返回弹射器起点准备下一次工作。
斜板滑跳起飞
有些航空母舰在其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帮助飞机起飞,即把甲板的前头部分做成斜坡上翘,舰载机以一定的尚未达到起飞速度的速度滑跑后沿着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斜抛运动,在刚脱离母舰的一段距离内继续在空中加速以达到起飞速度。
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但是飞机起飞时的重量不如蒸汽弹射起飞,使得舰载机的载油量、载弹量、航程以及作战半径等受到一定的制约。英国、意大利、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研制真正在技术和工艺上过关的蒸汽弹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国航母上采用滑翘甲板。采用滑跃起飞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在载机起飞时都必须以20节(36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逆风航行,以加大载机相对速度来帮助舰载机起飞。
垂直起飞
垂直起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飞机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飞和着陆的技术。它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一项航空技术。英国、美国、俄罗斯的一些航空母舰采用这种技术。
使用垂直起降技术的飞机机动灵活,具有常规飞机无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飞机不需要专门的机场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其次,垂直起降飞机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率。最后,由于垂直起降飞机即使在被毁坏的机场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以升空作战,所以出勤率也大幅提高,并且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但使用垂直起降技术的飞机同时也有许多重大的缺点:
首先是航程短,由于要实现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飞重量只能是发动机推力的83%-85%,这就使飞机的有效载荷大大受到限制,影响了飞机的载油量和航程。同时,飞机垂直起飞时发动机工作在最大状态,耗油量极大也限制了飞机的作战半径。例如“鹞”式飞机的载重量为1060千克时,作战半径只有92公里,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鹞”式飞机尽量使用短距起飞的方式以延长飞机的航程。因此垂直起落飞机又称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另外由于垂直起落飞机在实战中经常需要分散在野外,所以它的维护也非常的困难。
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是海军青睐的机种,因为舰船上的飞行甲板的长度总是有限的,垂直/短距起落技术就显得尤为实用装备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的“海鹞”就是“鹞”式的海军型。“海鹞”还使用了“斜曲面跃飞”的短距起落技术通过在航母上安装12度的斜甲板,可以让飞机滑跑跃飞,再利用推力转向,使飞机在推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在空中稳定加速前苏联曾研制了雅克-38、雅克-141等型号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垂直起降技术虽然不是一个新技术而且存在一些重大弱点,但是它的优点的确使人无法割舍。美国就正在发展新一代垂直/短距起降飞机(V/STOL)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垂直起降技术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电磁弹射起飞
除此以外,电磁弹射器是下一代航母舰载机弹射装置,与传统的蒸汽式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具有容积小、对舰上辅助系统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轻、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廉的好处。
电磁弹射就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的优点主要是体积减小了很多,操纵人数也要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电磁弹射器的弹射力度可控可以弹射无人机,缺点是耗电,但对于全电力推动的航母和核动力航母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
美国海军从1982年开始进行电磁弹射系统的技术研究直到2004年秋天电磁弹射器进入成品测试阶段,美国海军测试后选定通用原子能公司作为生产商美国海军技术网站透露,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系统采用线性电磁加速电动机已经在新泽西州赫斯特湖试验中心完成了测试。
电磁弹射器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其核心是直线弹射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的概念类似磁悬浮列车采用的技术。与磁悬浮列车所不同的是,磁悬浮列车的运动是漂浮在空气中,而弹射电动机带有滚轮,带着一个往复车沿弹射器轨道滑行。工作时,电动机得到供电往复车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拉着飞机沿弹射冲程加速到起飞速度飞机脱挂后,往复车受到反向力的制动,低速回到出发的位置。
在技术方面,蒸汽弹射器和电磁弹射器之间的差别,如同老式蒸汽火车与现代磁悬浮列车之间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电磁弹射器在性能上遥遥领先。美国海军CVN-21级新型核动力航母,将取代现役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装备4台电磁弹射器的“福特”号航母,正是该级航母的首舰。
降落装置斜角甲板
观察美军的尼米兹级航母可以发现,航母上有两条跑道,一条直的一条斜的,斜的那条就是斜角飞行甲板设置这两条跑道的目的是为了可以让航母同时进行起飞和降落作业,如果只有一条直通甲板的话,飞机起飞时只得让停放的飞机挤在飞行甲板后半部,而将前半部用作起飞的跑道。然而,这样做不仅影响了飞机的滑跑距离还必须等飞机起飞腾出跑道,空中的飞机才可以降落,并且稍有不慎,后降落的飞机很容易碰撞到先降落的飞机上斜角甲板终于由英国人在1952年2月发明成功。
斜角甲板又叫斜、直两段式甲板,位于飞机甲板的左侧,与舰艇艏艉中心线呈6~13度夹角。有了这角度,飞机降落就可与停驻的飞机和起飞作业区分流,同时还可实现弹射和回收作业同时进行。回收区的角度相当重要。角度愈大,对驾驶员着舰的难度就愈大此外,斜角甲板的设计还可使降落区免遭左舷前弹从喷气火焰挡板引出的热气流,从而降低空气紊流的干扰通常斜角甲板上只装有供飞机降落用的阻拦索然而极少数航空母舰的斜角甲板上也装有一两座弹射器,其目的在于在没有飞机降落时供飞机起飞之用。
降落过程
固定翼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滑跑降落,尤其是在夜间或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是最困难的飞行技巧了,以美国航空母舰为例,降落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回归的飞机要进入环绕母舰的环型航线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有些时候可能还需要脱离等待中的降落航线去进行空中加油。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失速的地步。
飞行员将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将拦阻钩伸出,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航空母舰上的降落官指挥飞机降落他不断地告诉飞行员,他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降落指示灯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阻索(尼米兹级航母第九艘CVN76“罗纳德里根”号只有三根),飞行员必须让降落的飞机在着舰的瞬间用拦阻钩挂上其中一条拦阻索。在最佳情况下他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他挂上前两条,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挂上最后一条那么他的下降角度太陡,在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钩住一条拦截索。
同时,在着舰的瞬间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他没有挂上拦阻索的话,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加速离开甲板复飞以避免失速落入海中并重新回到降落航线。拦阻索是由液压制动的,它在挂住飞机后可以在两秒钟和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的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车并且离开降落区。在紧急情况下比如飞机的挂钩损坏了,飞机无法使用拦阻索降落停下来,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拦截网来协助飞机迫降。
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不用拦阻索降落,而是将飞机速度降到足够低以后直接在甲板上降落并靠刹车停稳。
拦阻网
阻拦网是在舰载机处于危急状态下着舰使用的应急装置。
如果着舰时没有钩上阻拦索,飞机可打开全部发动机沿飞行甲板再次起飞,在空中低空飞行后重新着舰。而一旦舰载飞机因尾钩放不下或尾钩损伤或舰载机受伤、燃油不多面无法复飞及其他原因时,就需采用迫降的方法使飞机降落。
阻拦网平时并不设置,而放在跑道左舷边。跑道两侧各有一根可悬阻拦网的支柱,放倒在槽内,与飞行甲板齐平
通常一旦着舰需要,甲板人员在两分钟内即可支起阻拦网。
阻拦网一般设在第三根阻拦索处,高约4.5米,宽略大于阻拦索,尼龙带宽约76毫米,厚6.5毫米,只有竖向,间隔为900毫米,可承受的冲力大于阻拦索。
飞机冲进阻拦网后,沿机翼两边均匀受阻。此时飞机的动能被阻拦网的阻拦机全部吸收阻拦网的阻拦机可和阻拦索的阻拦机共用,使用方法也一样飞机冲进网后一般连机带网冲出四五十米后停下来。
助降设备
早期,航母降落作业困难,发生事故伤亡多,因而最早在美军航母“兰利号”上出现了两种革命性辅助降落之制度:设置“降落指挥官”与使用拦阻网,前者于甲板上判断降落条件、飞机高度等来挥动旗帜打信号,一般由技术纯熟的飞行员担任,而后此制度传入英国。至于拦阻网则是让降落的飞机免于意外的一项保险,最初当飞机要降落时甲板人员要上前挂住钩索,而后进步成飞机降落时会开动下方的着舰钩来勾住甲板上并排的“拦阻索”,拦阻索两端连入甲板下的液压制动器,吸收飞机剩余的动能,进而让其在甲板上停下。
如果没有挂到拦阻索,拦阻网可以避免飞机撞上甲板停放的飞机或是摔出飞行甲板,亦不会毁损机体,还可以调整降落位置,因此拦阻网的发明大幅提升了飞机的降落效率,在1923年未使用拦阻网时美国海军最佳的成绩是7分钟降落3架飞机,使用后则是4分20秒降落了6架。
进入喷气舰载机时代后,由于其速度过快、降落指挥官和飞行员皆反应不及,原先制度已不能保证安全降落50年代时,英国出现了由尼可拉斯·古德哈特中校(Nicholas Goodhart)所发明的光学助降装置(但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灯号装置来协助降落的方式于日本在建造“凤翔号”时就已采用),其以一个凹面镜反射灯光至空中为飞行员提供一个指示降落路线的光柱(与海平面夹角为3.5至4度)。然而此装置仍受制于海面状况造成的舰体摇摆因而出现了“菲涅耳式”光学助降装置。
“菲涅耳式”光学助降装置彻底前者解决了光柱不稳定的问题,其外型为三种灯号组合而成,虽然会因型号而外观有所差别,但使用方法相同,中间直条灯号表示飞机目前位置过高或过低让驾驶员将飞机调整为横条灯号位置红色灯亮起表示飞机需要重新降落。
菲涅耳式助降装置并非没有缺点它有着易受天气云雾影响以及作用距离太短、以致于来不及调整误差的缺点后来于60年代还出现了自动着舰系统,(ACLS)由电脑控制其甲板运动着舰误差修正和飞行高度并结合全天候型的雷达助降系统,其分别装载于舰载机和船舰上,以连动资讯来随时修正、调整为最适当的位置由于其有着可能受电磁波影响的疑虑因此现今航母降落装置多半是混合使用包括光学装置、雷达助降系统以及降落指挥官,光学装置通常位于左舷,操作其装置的指挥官则在左舷后方。
舰岛现代的航空母舰基本由一具船体上平直的甲板和位于一侧岛式舰桥(舰岛)所构成,甲板下设有廊式夹层并另有多个水密隔舱、机库、武器库和船员住舱,大型航母的甲板甚至可达6层之多,而舰体侧边则有二到四座升降机用于将机库飞机升起与卸下甲板飞机。舰首则采用封闭式设计,从飞行甲板到船头皆一体成形。
现代航母力求其外型简洁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但其中技术非常复杂发展至今已实现了上层建筑的“集结化”包括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封闭式桅杆(AME/S)、电磁辐射系统(MERS)和多功能射频系统(AMRFS)
机库库为储存和整备航空母舰舰载机的地方,有分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采用开放式结构的航母舰体为机库,甲板上方再额外建造机库墙壁、甲板支撑柱等结构,再加上飞行甲板。开放式机库的优点为通风良好、伤害管制佳、炸弹若击入机库中爆炸造成的冲击波会宣泄到外面、结构较轻、容纳飞机多以及可依舰载机尺寸作修正。航母自启蒙时期一直到二战中期多为开放式。封闭式机库则为机库与船体结构整个一体成形,飞行甲板为强化结构封闭式机库的优点有防御力强、结构坚固、核生化防护佳等。
由于封闭式机库容易累积易挥发的气体、受到攻击或者是意外而着火的舰载机不能直接丢入海中等问题,一度很难被船舰设计师所接受然而当舰载机喷气化后航空燃料变得相当安全,加上后来发展的消防灭火与监控装置协助,封闭式机库因而成为了主流。机库内除了航空飞行联队的维修人员外,还有属于航母的“飞机中期维修部门”(AIMD),可负责进行较大工程的维修作业并分作“引擎部门”(维修舰载机的引擎)、“综合部门”(修补破损的机体结构或机翼)、“电子零件部门”(整备精密电子设备,如雷达、感应器)和“救难装备部门”(维修飞机驾驶员的安全设备),若是美国海军的航母还可在机库内进行引擎喷气的试验。
升降机升降机升降机则是将从舰载机自机库运输至飞行甲板的装置,早期配置于全通式甲板的舰身中线的前中或后方通常为2至3具,也是甲板上最脆弱的部份,如果升降机故障或是遭到破坏会导致航母飞机无法起降,进而丧失战斗力。此外,炸弹也可能被击穿升降机,直接进入机库中该区又与堆积弹药与燃料的隔舱接近,一旦引爆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自胡蜂号航母起开始将升降机位置调整到舰侧,这除了不妨碍起降作业以及安全外,还有着飞机翼展超过升降机宽度时亦能使用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超级航母的“福莱斯特级”曾在斜角甲板前方设置一个升降机,为的是要让飞机降落后立刻收入机库,然而后来发现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少,另外航母航行时泼上来的浪会波及到舰载机,故自将小鹰级起又将该处升降机位置调整至舰舷侧现代大型航母之升降机约宽20多米、深达15米、可负重100吨升降速度约为一分钟自机库搬上一架飞机至甲板。
武器库武器库是用来储备各式炸弹、鱼雷、导弹与火箭的区域,位于船舰底部、水线之下,为船头尾各一处,中间则为机库,这些武器多以半组装方式收纳。为了将其送至甲板,武器库有着比飞机升降机更小的专用升降机(以尼米兹级为例,共有九个武器升降机,其外型如一个从甲板向上开启的门,若为不需用到的情况则可盖起来成为甲板的一部份),将武器从库中升到上一层甲板,由各层作业员进行阶段性的组装,再由该甲板的其他升降机往上送(部分通到机库),以防止弹药意外诱爆的情况。
另外还有连结到舰岛右侧后方的一个武器集中区域,此处被称作“武器牧场”。若弹药爆炸可利用舰岛作遮掩,以降低甲板上飞机的损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航母还需要另外设计与区隔存放与组装核子武器的弹药库,被称为“特殊飞机维护储存区”(Special Aircraft Services Stores,简称“SASS”)这些弹药库虽然也能够存放一般弹药,然而,冷战时期基于核子武器的机密和敏感性这些弹药库的使用,人员进出管制与保安都有特别的处理和操作程序、没有受到相关训练验证或者是无关的人员一概不得靠近。
第一款安装SASS的航母是透过《27A改装案》来加装相关设备与空间的埃塞克斯级,在设计阶段就将SASS融入舰身结构的则是福莱斯特级。
动力最初的三艘核动力军舰,由近至远分别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和“班布里奇号”。
航母的轮机舱是整艘船的动力中枢,也是决定其重量与体积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主机形式分作柴油机、燃气涡轮机、蒸气轮机和核反应炉,由于航母属大型舰,以柴油机为主动力推力不足,而燃气涡轮则燃料耗量大,故现代大型航母多用后两者,小型者如无敌级、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级等则使用燃气涡轮机(有些外加柴油机辅助)而中大型传统起降航母则使用蒸气轮机,如戴高乐号、库兹涅佐夫号,这些蒸气可用于推进涡轮、发电机帮浦、灭火和注入蒸气弹射器,若其蒸气来源为核反应炉者则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否则即被称作“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核反应炉也分作“压水式”、“沸水式”以及“游泳池式”,现大部分使用压水式。
核动力航母相比传统动力者的优势极为显着,拥有后者难以比拟的航程,以尼米兹级来说就可连续航行约20年(单以舰上物资来看,自持力则有90天之久)一克的铀可产生两吨重油燃烧出来的热量,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核动力航母在其它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它去除了以往设计师需费工夫排设的烟囱与排气道等诸多管线。
后者总是占去舰上许多宝贵的空间,除了令舰体本身强度降低外,也让排出的废气腐蚀了设备与伤害了乘员的健康,突出的烟囱也让航母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加其排出热流多少也会危及到飞机的降落,前者本身也成了红外线制导导弹的目标也因为暴露于外的排气道令该舰的“三防”(防核子、化学、生物攻击)性能大打折扣核动力航母可制造大量的淡水和充沛的电能,可用于空调和大量电器品改善乘员的生活环境,也因为排除管线和储存油料的舱房等空间而使可装载之物资(如航空燃油、补给品、炸弹)更多、人员起居空间变得更大、自持战斗能力更久。
缺点:核反应炉造价极高,美军企业号仅八座核反应炉安装费用就要6,400万美金,运行三年后换一次炉心要价2,000万美金;1976年的尼米兹号则要价18.81亿美金、同级的后续舰里根号则要40亿美金。
作战任务与战斗能力现代航空母舰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作对地攻击、舰队防空、投放与发射核武器、反潜作战、反舰作战、航空管制、空中警戒、两栖登陆支援、电子战、战地指挥等。航空母舰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不会单独行动,一般会组成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2004年后,美军将其战斗群改名为“航空母舰攻击群”(CarrierStrikeGroup,通称“CSG”)〉。
航空母舰舰队的组成会依照其任务、作战规模和威胁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该舰队共有三层保护:“外防区”(或称“纵深防御区”)、“中防区”(或称“区域防御区”)和“内防区”(或称“点防御区”)。外防区由航母舰载机承担,中防区则是护卫舰艇提供保护、内防区则是由航母本身的近防武器与舰载直升机完成。
一支航母打击群会有以下编制:一艘航空母舰(为舰队打击力之核心,负责所有作战指挥)、二至三艘潜艇(于航母前方潜航,进行侦查)、四至六艘巡洋舰与驱逐舰(没有巡洋舰的国家则以驱逐舰代替,为舰队提供反潜防空的火力,也能发射巡航导弹攻击沿岸目标。另外,美军的数种巡洋舰和驱逐舰都有搭载宙斯盾系统,可监视打击群半径500千米之上空)、一艘高速战斗支援舰(负责补给和运输食物、燃料、弹药),近代最大的航空母舰攻击群行动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动用了6艘航空母舰来进行“沙漠风暴行动”。
一般来说,航空母舰会搭载数种舰载机,组成各个航空联队,以美军来说,一艘航母就有一支“航空母舰航空联队”(CarrierAirWing),配有: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联队—1(14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联队—1(14架)、F/A-18C“大黄蜂”战斗攻击联队—2(各12架)、EA-6B“徘徊者式”电子战攻击联队—1(4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联队—1(4架)、SH-60F与HH-60H海鹰式反潜联队—1(7架)、C-2A“灰狗式”运输联队一分队(2架)。
以一艘航母上50架作战飞机来计算,一天可以进行150架次的攻击任务。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一艘航母平均一天能够攻击160个左右的目标,到了2001年进攻阿富汗的行动中,采用精确制导武器下,一艘航母一天可以攻击的目标上升到700个左右。正常状况下,航母上储存大约4000枚各类炸弹以供使用。
对地攻击与反舰作战对地、对舰攻击是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航空母舰可自视界外让载有穿甲弹与鱼雷的轰炸机起飞,飞往数百米乃至数千米之外对敌攻击。航空母舰的远程攻击能力完全超过了曾为海军主力的战列舰,后者因而被其取代,海战由水面舰炮交火扩展至空中。进入冷战时期后。由于主要假想敌的苏联海军主要以弹道导弹潜艇作为主力,故航母往反潜发展,传统鱼雷武器也因为射程与准度皆不如兴起的反舰导弹而被取代原本用于攻击水面舰的地位。苏联解体后,大规模海战发生机率变得极低,航空母舰的功用再度回到以往的对地攻击任务、倾向于近岸地区作战,并以投送力量(尤其靠近海岸的目标)、支持两栖作战为主。
以美国海军为例,在进行攻击任务前会先以预警机进行空中管制,再让攻击部队起飞,最前方3组电战攻击机与护航的战斗攻击机,后面再跟着4至6组携带炸弹和护航的战斗攻击机,进行全力攻击时约派出共50架的机群。航空母舰上的空中加油机还可以延伸其战斗攻击机打击距离,并达到战术奇袭之效,反之缺乏、无法使用空中加油机、攻击机航程因而不长的航母多将攻击机用于压制敌军反登陆火力、掩护登陆舰为主(如海猎鹰式短程/垂直起降攻击机,其受限于垂直/短程起降而导致装载燃料有限,航程相当地短,故以其作为舰载攻击机之航母多任务定位于此,搭载A-4攻击机的巴西“圣保罗号”亦然)。
在近来航母以支援登陆作战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下,其本身的设计必须尽可能让作战飞机出勤率与回收率提高,因此储存燃油、弹药库、舰载机的空间必须增大,补给速度必须增快,也会有装载海军陆战队人员和登陆武器装备的空间。
举例来说,欧洲目前最新的一艘航空母舰—“加富尔号”即是被要求拥有突出航空战斗能力以及能肩负两栖作战行动而设计的多用途航母,也是第一艘在设计阶段就特别关注其两栖攻击能力的航母,与先前的加里波底号相比,它的机库面积增大230%、载机数量增加80%、弹药储备量增加105%、燃料储备量增加57%、排水量却仅增加25%,并能搭载325名海军陆战队成员,且为了弥补大量用于进行登陆支援的直升机、而不能搭载制空战斗机的问题则以配备强大的舰对空垂直发射导弹来弥补,这些性质皆专门考量到支援两栖作战而设计,而不同于以往航母仅是兼任该任务的角色。
即便非为两栖作战所设计,航母在登陆战的行动中也有充分的价值。两栖战本身即是军事行动中极为复杂的一种任务,两栖远征部队从自军港口出发到抢滩行动,无不充满潜在的危险。
例如,英军在马岛战争中迅速组成特遣舰队从本土往该岛进发,由于阿根廷海军的航空母舰“五月二十五日号”不具备远程打击大西洋航线上英军能力,以至于后者利用时间、于航行时彻底完成作战的准备。
加上后来英军潜艇击沉阿军的巡洋舰后,后者航母即畏战而不出港,阿军不得不以岸基飞机攻击福克兰群岛周围的英军,变成了实质的远程作战,英军则有航母可作海上机场来整备其战力、以逸待劳,因而使后来的空战结果英军大胜,确保了福克兰岛四周的制空与制海权,完成部队的登陆,并成功封锁了阿军的补给线。其他如登陆前对岸轰击、舰载直升机垂直空降登陆、扫除登陆地点之潜艇威胁等等,皆是航母在两栖战中重要的功能。
核武器的使用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英美两国着眼于欧陆上苏联极占优势的传统兵力威胁,在柏林封锁事件中更是受到后者的强大压力。然而相对来说,苏联海军实力并不高,因此英美的航空母舰在二战结束后的任务主要是围绕在反潜与攻击陆上目标两个方向上。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结束,美军开始大量的复员,多余的军舰也纷纷变为封存舰。美国海军内部普遍相信,美国空军(以及尚未独立前的美国陆军航空军)将运用原子弹来增强其军种的影响力,成为美国未来最主要的国防力量。
然而,在1946年联合参谋总长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未来的国家安全将基于军队可以执行核子与非核子攻击任务。当美国空军在1947年成为第三军种之后,军种之间为争夺预算和影响力(空军觊觎海军航空兵,陆军想要囊括陆战队)的冲突开始白热化,而核子武器与航空母舰正好冲突的焦点。
美国空军在成立战略空军指挥部之后,企图将空中投掷核子武器的能力全部纳入该指挥架构下,这个企图直接威胁到海军航母与航空兵力的存续。空军数位将领,包括卡尔·史巴兹与詹姆斯·杜立德都曾先后发表过“航母无用论”的说法,指出“未来的战争不仅仅是由空军担任主角,而且是由战略轰炸机来赢得。”在此同时,美国空军与海军分别有着准备大量服役的“B-36轰炸机”和将要设计建造的“美国号航空母舰”案子,两者为争得预算而起了激烈的争执。
为了厘清这些争议,美国国会对此展开听证会,海军与空军在听证会中各持己见,当时参与作证的陆军将领欧马·布莱德雷则以他所指挥的两大登陆战(西西里与诺曼地)都未见航母的出现为理由,来陈述支持空军的意见。而空军认为他们是未来主要作战力量来源的说法主要是在两方面上:海军航母在核子武器的攻击下,生存力与持续作战能力堪虑(一枚核武器即可能摧毁建造成本高昂的航母舰队),以及当时舰载机载弹量和航程的限制,使得航母很难安全的发起攻击并且回收这些飞机。
此外,空军也声称一架B-36轰炸机的载弹量,可以抵得过12到18架美国号航母上轰炸机的能量;同时,1950年代以前的核子武器在体积和重量中都需要较大型的飞机来携带,连带使得航空母舰的甲板面积与排水吨位都需要大幅提高,显示航母舰队需要的预算将比以往来的高。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路易斯·强生(LouisJohnson)同意空军的论点,于1949年4月中旬下令停止并且拆除已经安放龙骨的美国号航母,还进一步的削减海军现役的航母数量。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仅有8艘现役航母(3艘中途岛级,5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生存面临严重的考验。
然而,两项先后发生的国际事件,让航空母舰在美国海军的地位起死回生。第一个事件是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使得美国军政高层极度忧心苏联的扩张和可能的战争。另外一件是就是朝鲜半岛的冲突在1950年爆发,最短时间内抵达该地区并且开始投入支援的并非美国空军的轰炸机,而是海军的航空母舰。
随着日后美国成功将核武体积微量化、轻量化的进步,就连普通的轻型舰载机亦可装备,如A-4攻击机、SH-3海王直升机、S-3维京式反潜机皆可装备B57核弹,美国也在50年代于航母上试验可装载核弹头的巡航导弹—“RGM-6”,而到了60年代,美军将核打击任务交给了潜艇,便仅在航母上装配少量的战术核武。进入80年代后,美军舰上的核武数量急速缩减,冷战结束后许多的空射核弹头开发计划也跟着取消,而到了1994年,美国国防部依据舰内维护核武器成本高昂、战略方针而决定将船舰上所有搭载的战术核武器撤除。
二战结束后海军规模世界第二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但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欲独占其核武技术而通过《麦克马洪法案》,终止给予英国的核技术支援。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还是全力发展原子能科技,美国鉴于其将可能成功研制后一改态度,重新打开英美两国合作关系。
另外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了原子弹的事实冲击了美英法三国,美国加速研制氢弹、英国也加速其进度,最终于1952年试爆成功,当时英国导弹技术尚未成熟,故投射平台依赖轰炸机,在1966年服役的WE177核弹被用于英海军航空队中,为其舰载机,如海猎鹰攻击机、海王式直升机都增加了对潜、对海、对地等多用途的战术核打击能力,60年代后,英国积极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武战力,航母舰载机与空军施行核打击的角色被取代。即使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还是有挂载反潜型WE177核弹来防止苏联潜艇介入该区的战事[。到了1998年,英军裁减全部战术核武,并仅以潜射平台进行核打击。
苏联在发展航空母舰的过程较为曲折,一直到基辅级所装备的雅克-38攻击机才拥有投射核弹的能力,而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的“P-700”反舰导弹亦可装有威力50万吨TNT的核弹头,但现阶段俄国航母上已无核武器。与英美合作不同的是,法国则走上国防自主发展的路,在夏尔·戴高乐主导下,法国于1960年成功完成“蓝色跳鼠”核试爆,1968年再成功研制出氢弹。
法国首先建立战略轰炸机作为核武投射平台,之后又先后建立了陆基与潜射弹道导弹的战略吓阻武力,而到了1972年法国开始开发战术型核武来辅助传统武力,成果即是中程空对地导弹“ASMP”,可携带爆炸当量10至30万吨TNT核弹头,如专为空军与海军舰载攻击机“超级军旗”所研制的核炸弹“AN-52”。到了2008年,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发表其国防方针,将以新一代的阵风战斗机逐步取代超级军旗作为海军核武载具,以AMSP改良型作为主要武器,其目前装备的核弹头为“TN-80”与“TN-81”。
现阶段,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是全球唯一可运用舰载核武器的航空母舰,其他国家不是已卸除就是不具备此类武器。
反潜作战航空母舰的反潜作战是利用舰载机上安装或者是投放的设备探测、识别与定位敌军潜艇,再以反潜武器进行攻击的行动,也是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之一。专司其职的“反潜机”除了攻击外,还可以执行包括设置反潜障碍、反潜巡逻、护航与警戒等任务。相比于传统以舰艇或是潜艇进行对潜战斗,反潜机能够利用速度的优势,在第一收敛区以外的区域活动,拥有快速布署、攻击范围大、火力强、不易被潜艇所反击等优势,最早起源于二战中利用轻型飞机、舰载机、水上飞机发射机炮、投掷深水炸弹或是火箭弹进行攻击。
由于潜艇特有的隐蔽性,反潜机驾驶员发现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时,是否发现潜艇全倚赖于飞行员目视,由于当时的潜艇由于以柴油机驱动,下潜一段时间就必须浮上水面,在飞机上加装探照灯来搜索依靠夜间掩护,在水面充电的潜艇,使得反潜机借由航母弥补了陆基飞机无法抵达的海上范围,也同时提高了发现目标的机会。等到空载雷达的波长降低到毫米级之后,利用雷达得以增加在远距离发现潜望镜或者是其他细小结构的机会。
然而在二战结束后,潜艇动力方式出现了核动力,可长期待在水下执行作战,加上武器增添了导弹,无论是突袭能力或是攻击能力都有相当的提高,而反潜科技也日益进步,诸如声纳浮标,沉浸声纳,磁性探测仪等系统陆续成为反潜机不可或缺的设备,发展至今已是结合网络、整合资讯的多平台一体化反潜战体系,对敌方可能出现潜艇之海域分区搜索,或是进行跟踪时传递目标讯息至水面反潜艇艇,追踪目标的方式有投放声纳(可以由舰载机拖曳、吊放或是以浮标布阵等方式)、利用潜艇的磁性、废热、核辐射或者是螺旋桨搅动改变海水特性等方式来追踪。
发现后进行攻击,使用武器包括航空鱼雷、航空水雷、航空深水炸弹和反潜导弹(此仅有俄罗斯海军航空母舰才有)。
地勤人员颜色标识
以美国海军为例,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的地勤人员多达千余人,为了在飞机起降过程中便于组织,他们主要以所穿的工作服和所戴的头盔颜色作为区别标志,工作服和救生背心上还要标上各自的职衔和编号,通常按照司职分为七大类。下面是甲板地勤人员的服饰特征及他们的职责:
蓝:在航母上工作最简单的就是那些穿蓝装的舰员了。身着蓝色工作服、头戴白色头盔的升降机操作员会根据指示将舰载机从机库升至舰面如果遭受意外攻击,他们会立即将飞机封藏在机库里。飞机轮挡员穿蓝服、戴蓝盔。他们负责抽除和垫上轮挡。穿蓝服、戴蓝盔且工作服上印有“T”字符号的为传令兵,而穿蓝服、戴蓝盔、工作服胸背印有牵引机符号的则是舰上的牵引机司机。
黄:飞机准备升空时,航空母舰便转向宜于飞机起飞的航向上。这时引导飞机向前移动的是身穿黄色工作服的飞机起飞指示人员。他们的任务是将飞机准确地放置在蒸汽弹射器上。
绿:随后你会看到,身穿标有“C”字绿色工作服的弹射器操纵员通过前起落架牵引系统和夹紧装置,将飞机的前起落架与弹射器的往复车紧密相连。准备就绪后,飞行员即按照穿黄色工作服、戴黄帽的指示人员给定的信号松开刹车、加大功率。随后穿黄服、戴绿帽的飞机弹射官以手势发出起飞信号。
红:穿红色服装的舰员通常承担极具危险性的工作。如飞机失事救护员、爆炸物处理员、消防员和飞机军械员,都身穿红色工作服、戴红头盔。
褐:直升机器材检查员穿褐色工作服、戴红帽,外场机械员则为褐服绿帽。
白:美国航空母舰上穿白色服装的人数比较多。飞机降落指挥官身着标“LSO”的白色工作服,不戴头盔。他指挥的位置位于左舰后部的一个平台。他需要详细了解降落飞机的特性、气象情况、飞行员情况,并随时与飞行员联系,及时准确操纵灯光信号,确保飞机安全着舰。航母上采用阻拦索以保证飞机减速降落。它能使舰载机在100米内停住。这项工作由身穿绿衣、戴绿头盔的阻拦索操作员承担。中队飞机检查员穿白服、头戴绿盔,工作服上涂有黑白交叉排列图案及中队符号。白服上标有“LOX”符号、戴白头盔的为液氧员。标有“SAFETY”符号的是安全员。医务人员则是白衣白盔且胸背均标有红十字。
紫:航空燃料员一般是紫服紫帽,工作服上还印有“F”标志。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0:32: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9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航空母舰(大型水面舰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航空母舰(大型水面舰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