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为典型的清代建筑。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1974年,文殊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文殊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中文名文殊院
外文名Wenshu Temple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 08:00~17:00
景点级别AAAAA级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
始建时间605年 至 617年(隋大业年间)
保护级别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文殊院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相传隋代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圣尼”信相修建寺院,称信相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后,宣宗即位修复。
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
宋代,仍称信相寺。南宋时有增建。
据《成都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入川,成都佛教庙宇均被焚毁。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尚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
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并更名为文殊院。
清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规模。
文殊院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
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殊院又有所扩建。
抗日战争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文殊院讲经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文殊院。
1985年,成都市政府拨款安置,文殊院由僧众接管,恢复传统丛林制度,成立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将寺院管理纳入正轨。
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并增种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素餐馆“香斋堂”。
1991年前后,文殊院恢复了祖堂(祖师殿)、念佛蕈(西方三圣),新建了玉佛殿(4米高缅甸玉佛坐像)、圆通殿(5米高32臂铜观世音菩萨)、文殊阁共十重殿堂,敲堂佛像是青铜铸佛像,像貌庄严。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
建筑格局布局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文殊院特点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教文化影响,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连接主要宗教建筑的是木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堂、斋房等功能用房,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庭院,这个庭院就是建筑群的核心。
主要建筑综述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
六重大殿文殊院六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
文殊院照壁,位于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山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
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第五进殿为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第六进殿为文殊阁,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千佛和平塔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塔呈6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为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等。塔四周有两层矮墙,内侧墙壁雕刻花草图案,外侧墙壁则雕刻西游记故事。
文物遗存综述文殊院较为出名的文物遗存是“空林二圣”和“空林八观”。还有铁铸、铜铸、石刻、玉雕、脱纱、彩塑等佛像300余尊。宸经楼除了清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外,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空林二圣
“空林二圣”——即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佛陀舍利
佛陀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发、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
空林八观天题瞻榜
天题瞻榜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缅玉敷龛
寺内大雄宝殿的佛龛中,各供有缅甸玉佛一尊。左侧的玉佛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院僧性麟和尚远从缅甸请回。右侧的玉佛,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院僧登云和尚从缅甸大金塔请回。
群窟涌光
文殊院收藏石刻释迦文佛群像一龛。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由文殊院第十五代住持僧禅安和尚从本市西郊报国寺废址中发掘。此群像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康胜所造,正面中央雕刻释迦立像,背面刻经变故事《维摩示疾图》,全龛共计人像六十个,艺术价值较高,是四川石刻艺术的重要成就,后被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内,且被列为精器。
双杉表瑞
大雄宝殿后檐阶外,有两株古杉树,各高15米,是寺中最老的古木。相传这两株古杉是古信相院三门前一对和华表一样的大树,当年慈笃禅师就在这两棵树之间结茅。原树1963年枯死,后重植。
田衣绚彩
田衣绚彩又称田妃袈裟,是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共248尊佛像。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曾经收藏于仪陇西寺,民国十一年(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
舌华涵宝
舌华寺内藏有血书佛经四部,即:《华严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绍基和尚血书;《法华经》,先崇和尚血书;《楞严经》,开明和尚血书;《法华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完成,佚名。四部佛经都是由和尚们发愿,刺破自己的舌头取血,长期抄写而成。
发绣披珍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发愿拔取秀发,并以金刀割分后,在白缎上绣成水月观音像。绣像长104.4厘米,宽41.2厘米。
窣睹晖金
清光绪八年(1882年),陕甘总督杨遇春曾孙杨光圻发愿为父亲祈寿而作的“金刚经塔”。这部以书写《金刚经》经文而构成的精美宝塔图,长110厘米,宽35.5厘米。作者以全文组成七级浮屠的形状,且将“塔”字冠于塔顶。经文一律以4毫米大的细书缮成,楷法细密匀直,设计、制作独具匠心。
其他文物文殊院天王殿前两相对峙是三层檐的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鼓楼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
历史文化寺名由来文殊院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文殊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宗教活动文殊院以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导向,将佛法的精神普及于社会各个领域为宗旨,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提升佛教的整体素养和社会价值。
定期开展以下活动:
3月9日:玄奘法师舍利瞻仰法会
3月23日:观音圣诞供灯祈福法会
4月5日:清明思亲追荐法会
5月10日:佛诞浴佛法会
7月19日:观音圣诞供奉法会
8月7日至14日:孟兰报恩、水陆胜会
9月12日:中秋晚会
农历腊月:精进共修禅七
非遗川腔梵呗唱诵,以四川方言为基础,以佛教仪式音乐为表现形式,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涉及巴蜀地区佛教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等方面,是中国佛教梵呗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以奉施腊八粥为主要特色的民俗活动,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腊八节民俗活动。
2021年1月,“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文殊院腊八节庙会”入选成都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
文物价值文殊院塑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保护1974年,文殊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1983年,文殊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7]
2014年11月28日,文殊院保护规划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并公布。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含山门前照壁)。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40米。[3][4]
旅游信息地理位置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开放时间全年08:00~17:00。
门票价格免费。
交通信息乘坐成都公交16、55、64路等公共汽车可以到达;乘坐成都地铁1号线在文殊院站下车可达。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9:5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7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国家5A级景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殊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国家5A级景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