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潮州方言)

更新时间:2024-11-16 14:20:26 阅读: 评论:0

潮州话(潮州方言)

潮州话 (潮州方言) 次浏览 | 2022.08.10 16:43:1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潮州话潮州方言

潮语,又作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作潮汕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英文称为Teochew或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

潮州府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为中原人和福建闽南人等,时闽南语与古汉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同时东南亚各国外来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系,往往一个相同的字,表现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读法。“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着等学术性着作均以“潮州话”为准命名。潮州话具有八音(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着述。

中文名

潮州话

别名

潮语

发展历程使用地区

潮州话为古代潮州府使用的母语方言,古代潮州府包括海阳(既潮安)、普宁、潮阳、揭阳、澄海、饶平、丰顺、惠来等八个县,史称“潮州八邑”,现今称为潮汕地区。今潮州话仍为潮汕地区及海内外潮人沟通交流的主要话语。

历史

潮州话源自闽语莆田话,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早中期莆田话属于闽南语,现代莆仙话则已因受福州话影响而与闽南语有不同。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

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馀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

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古代莆田合计2400多人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

避难外迁,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而踏上移民之路。南宋末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语莆田话,和漳州话有轻微区别,莆田话源自泉州话,因此潮州话又与泉州话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潮州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语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

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距离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莆田是闽南中最早最长时间出现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人口过多,成为人口输出地,莆田开始有规模比较大的对外输出人口。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故潮州话又被认为可能是最古老的闽南话。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汕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本土人。

源流

潮州话在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一种知名度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属于闽南语系,与泉州话差异不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同漳音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

争议

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着等学术着作均以“潮州话”为准,可新的潮汕词汇也出现在新“潮汕话”中,例如“汕”(Suan³)指“汕头”(Suan¹tao⁵)的新名称。但大部分人反对以“潮汕话”命名,仍坚持使用“潮州话”命名。

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话拼音方案》是基于汕头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却是基于潮州府城音——潮安口音。但事实上,潮州话最标准的语调当属潮州的潮安口音,因为潮安(古时候名为“海阳”)是潮州府时期的府城,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最重要的是其是潮州文化的发祥地。但因时至今日因潮安人口较少,致潮安口音使用人数较少,以及因政治经济的重心向汕头转移,潮州话语调“标准”便逐渐被汕头市区口音所取代。

语言关系普通话全国汉语方言地图

因潮汕人对其自身文化的保留及传承相当重视,所以在当地不论男女老少,除了在校念书、与外地朋友交流时才讲普通话,其它时候普遍都讲潮州话。而潮汕的小童,在上学念书前,潮州话也是主要的使用语言,进入校园之后才开始讲普通话。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别读成[ts]、[tsʰ]、[s]和[z]。

客家话

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些人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州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

粤语

受到中国香港电视剧和广州对广东省的影响,很多年轻潮汕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听明白粤语。

分布

潮州市(现辖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饶平县);

汕头市(现辖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惠来县、普宁市(代管县级市);

丰顺县(留隍镇、汤南镇)

潮州话在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潮安小片包括: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饶平县、丰顺县、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东部及东北部

潮普小片包括: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惠来县、普宁市中东南部,该小片人口最多,几乎占三市人口一半。

史料记载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汕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家己人”(自己人)。

语言特点

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发音复杂,以前有十六音(实为十六声母)之说,现在是八音,而且土话掺杂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着、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现在,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着。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汕方言具有八音(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着述。

活化石

据考古发现,潮州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州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关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土语,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与文言文

潮州话:在广东称为“学老话”,即很难学,因为他的文言词汇和语法太多。

1、卵——蛋

“复巢之下,岂有完卵。”

2、肥——胖

“环肥燕瘦”

3、跤(ka)——脚

4、寒——冷

5、宰(tai)——杀

6、惊——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目——眼

9、涂(tou)——泥土

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其文云: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

10、箬(hio)——叶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1、脰——脖子,但“脖子”潮汕话多念为am,疑另有它字。

《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12、学堂——学校

1、汝——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伊——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箸——筷子

《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4、厝——房屋

起厝——盖房子

5、鼎——锅

6、彘——猪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7、炊——蒸

8、剁——砍

9、曝——晒

10、落雨——下雨

11、日——太阳,也称“日头”。

12、月——月亮,也有些潮汕人称为“月姑”或“月姑娘”或“月娘”。

13、走——跑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脸

18、乌——黑

19、索——绳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袄

22、合——喜欢

23、雅、水、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小姐。

25、新妇、新哺——儿媳妇

26、母——妈妈

27、连细——东西

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戆——傻

30、散纸——零钱

31、冥——夜晚

32、物——东西,另外潮汕话“物”还可以用作动词,实乃罕见!

《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汕话的用法一样。

33、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说奉承话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恭维别人有关。潮汕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可惜我没能记住。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孥囝——小孩子

40、呾——说

41、大家——婆婆

42、畔——旁边

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43、曳(手)——招(手)

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46、者个——用为指示代词

敦煌曲子词:“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47、东司——厕所

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红柿

番梨——菠萝

番碱、番枧——肥皂

番仔——外国人

方言趣谈

“文革”期间,某潮剧团赴外演出,火车厢中一片潮音,惊动乘务员,急向列车长报告,车中有一批日本人。

客家人称潮汕人为“福佬”,有人说是“河佬”,这是以潮人从河南或福建移民为依据;也有说是“学老”,意谓潮州话学到老也学不懂。

这是二则关于潮汕方言的趣谈,在外地人眼里,潮州话就像外国语言。

历史渊源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汕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在潮汕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鼻化元音和双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鼻化就变成“沙”,“圆”不鼻化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用双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汕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汕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同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胡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与普通话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鳚]。

词汇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古老词汇

潮州话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词汇,许多用词亦与其他闽南语方言(如中国台湾话)相同。例如“目”[mak](眼睛;中国台湾话:目/ba̍k)、“灱”[ta](干;中国台湾话:焦/ta)、“囥”[kʰɤŋ](藏;中国台湾话:囥/khǹg)等。

外语词汇

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如今这些外语词汇大多已不用。

马来语:

马打[mata]mata-mata:警察巴刹[pasar]pasar:市场咕哩[kuli]kuli:苦力(实为音意兼译之源于英语cooley一字)嘛哪[mana]manawuchia鳚:哪儿有车?朱律[tsuluk],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动角[dongkak],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五脚砌[ngokaki],马来语叫kakilima,lima是数词“5”,kaki(马来语本意是“脚”)在这里是指量词“英尺”(英语:feet,本意也是“脚”的复数)。

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义译为“五”,kaki半音译半义译为“脚基”。多隆[tolong],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松芒[songmong],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泰语:

角毕[kakbik],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康霜[k'angng],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英语:

目头[maktʰau]mark:商标基罗[kilo]kilogramme:公斤巴仙[pasieŋ]percent:百分比咯离{lo1li1}lorry:罗里/卡车。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9:2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潮州话(潮州方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潮州话(潮州方言).pdf

标签:潮州   方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