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剑(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更新时间:2025-01-11 15:20:41 阅读: 评论:0

汉剑(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汉剑 (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次浏览 | 2022.09.09 12:45:0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汉剑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

汉剑,顾名思义就是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由于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东汉时期钢铁剑彻底取代青铜剑。作为最后的战场使用剑,汉剑在中国刀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体形制参照博物馆里的汉代出土文物,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单手剑为主流,一米二以上则双手为主。其本身设计就体现着秦汉时期粗犷大气的风格,平直的剑身是为正气,狭长的剑刃是为霸气。现代工艺产品由于大多参照了倭刀的刃柄比(2.5:1),而只能称为汉代风格剑,即仿汉剑。

中文名

汉剑

性质

兴盛于汉代的铁剑

特点

端正儒雅、纤细狭长、霸意内敛

兴盛时期

东汉时期

古剑介绍汉剑龙泉宝剑

汉剑。顾名思义,汉代风格的剑。一直以来汉剑在中国刀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本身设计就体现着秦汉时期大气的风格,给人一种正气和霸气。汉剑最大的变化有两点:钢铁剑彻底取代了青铜剑;剑体日益窄长且剑锋更尖锐。汉代的剑经历了由防身自卫武器到近战格斗兵器的转变,从而实战功能提升,成为一种重要的格斗武器。而且较之前代,汉剑多为钢铁剑,其延伸性强,故长度增加,剑体变窄中国剑历来讲究平直端正,在传统意识里,不但人要行止端正,连剑也要端端正正。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汉剑可以说非常准确的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让和外圆内方的风格。而其中所蕴涵的“藏”与“显”都是这种精髓所在。汉代装饰漆器上常用的黑底红纹非常漂亮,颜色搭配合理,图案纹饰精美抽象。装饰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华丽精细。据史料记载,汉剑在当时主要是用作权贵的象征,视为一种高贵装饰华美的工艺品,而在战场上,仍是一种不可少的武器。汉高祖刘邦起事,就是从剑斩白蛇开始,而其后汉代的皇帝无不佩剑。汉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后喜欢腰悬佩剑,奉为时尚。这一点连纯粹的太学文生也不例外。所谓“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就是这个道理。在西汉,官吏们佩剑是一种义务,特殊的仪式或场面更是不可缺少。

古剑神采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素有“百兵之君”、“百兵之帅”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在武行中剑多作为防身性兵器,由于携带美观,所以名士贵族多佩剑,久而久之剑被大众视作有智慧、有内涵、有身份的兵器。剑修长光洁的形态颇具优雅气质,自古还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不仅以剑抒怀作诗咏叹,更佩带操练。战国时代的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一把剑,尤其是一把好剑,应该是刚柔并济;刚,其利断金,无坚不摧;柔,环曲不折,游刃有余,甚至可以盘起来围在腰间。剑的精妙和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刚柔并济,厚积薄发的武学文化内涵。中国的刀剑文化与侠客文化一脉相承,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李白的《侠客行》吟诵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剑不出鞘的时候并不是杀人的武器,而且普通的非常不起眼,甚至可以深藏身与名;但是剑一旦出鞘,则呼啸杀气,十步一屠戮,丝毫也不含糊。其实武学大师也有剑的品质:真正的武学高手并不张狂,而张狂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高手,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藏”与“显”的哲学即蕴涵其中。

古剑规格

按剑条长度分类

短剑长在50-70CM左右,剑身稍阔,剑脊略薄,刺削并重,多饰以铜格。

中款70-90cm左右。

长剑全100-110CM左右,剑茎一般不超过20CM,宽3.0~3.5CM左右,常见的约为3.1cm,剑刃由宽变窄,并在靠近剑尖部分有明显收腰,剑身最厚处一般在0.7CM左右,最扁处不到0.1cm。显示出古代先人高超的铸剑工艺。使用时配合盾牌,重刺击。(收腰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剑身前部重量,使重心后移,因此越长的剑收腰越明显)

超长剑全长超过120CM,少数达到160CM,收腰明显;基本为双手持握,多为仪仗用品。

按剑条分面数量分类

剑身为4个面叫四面汉剑。

剑身为6个面叫六面汉剑。

剑身为8个面叫八面汉剑。

原形汉剑身长而窄,在靠近剑尖部分有收腰,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汉剑”一说。一般说来八面汉剑从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强度上当然也会比四面要强,四面拿在手上更轻灵。八面感觉要威严一些,四面简约一些。

最初的八面剑是青铜剑,青铜硬而脆,局限了剑身的长度,最初的解决方法是加宽剑身,在上半段缩窄,并在浇铸时在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青铜。随后战争用剑形制不断加长,单纯增加剑身宽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铸剑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剑身的棱面以增强强度,于是细长八面青铜剑大量出现在战场上,此亦为世界青铜铸剑技术的最高锋。但即使如此,青铜剑长度与强度的矛盾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终于被铁剑完全取代。铁剑普及后,仍有部分承袭遗风保留了八面制形。但对铁剑而言,八面较四面并无明显优势,却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铜剑的强度瓶颈后,后期的战争用剑不断加长的趋势越发明显,一米以上的长剑大量出现。当然,在现代仿汉代风格剑的制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虑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喜好。

汉剑各部位名词解释

剑首(剑墩):剑柄末端装饰,故又叫剑头。汉剑首分目钉、尾铆两种装配方式。

剑格(剑镡、剑珥):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比剑条稍宽的狭长部分。

剑璏:璏,剑鼻玉饰也《说文》。穿系于腰带上即可将剑固定于腰间。

剑珌:剑鞘末端的装饰物。

剑鞘(剑匣、剑室):收纳剑刃的器具。汉·扬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汉代流行漆鞘,有木胎和麻胎之分,裹以鱼皮,涂以朱漆或连云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也有鞘璏一体的作法。

剑身:剑条本身,古代亦将剑体开刃段称为剑身。可分为剑锋、刃部和茎部。剑锋既为剑断尖利部分,亦称剑头。剑刃则指剑侧锋利部分。剑茎,亦为剑柄之古称,剑尾用于制柄的一段不锋利部分。

剑具装饰

从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实物分析,汉代钢铁剑的剑具和装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櫑具

在大英博物馆保存着一把公元前3-2世纪的汉铁剑,全长达85CM,虽然经两千余年的风雨,此剑品相仍保持完美。装具、鞘柄和髹漆几乎原整无缺,是迄今存世外装保存最好的汉铁剑。剑鞘、柄均为竹制。首、镡、櫑、櫑硕大夸张,雕工精美,纹饰传神。极其难得的是,这四件精美的装具完全为木雕,在汉武帝时,称作“櫑具剑”。《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应勋曰:櫑具,木櫑首之剑,櫑落壮大也。”

这把汉剑与《汉书》的记载完全符合,亦是目前已知櫑具剑的唯一实例,珍惜无比,绝对是国宝级的藏品。

玉具[1]

在上海博物馆内保存着一把品相极其完美的西汉玉具剑。目测此剑通长超过100CM,剑身仅轻微锈蚀,表面包浆圆熟。剑茎扁平,宽度约为剑刃的一半,足够支撑大力劈杀而不至于断裂四件玉具与剑身,剑鞘契合牢固,本身完美无缺。更加难得的是原件剑鞘也是基本得以保存下来。此剑是典型的中原钢铁剑,造型修长,剑刃犀利,装饰古雅。根据玉具的纹饰和剑身的造型等特点分析,应该为西汉早期中原贵族佩饰剑。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侈乐》),以佩戴“玉具剑”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

金银具

从出土事物来看,汉代中原贵族钢铁剑在剑身和剑具上错鎏金银者较少,而配装纯金银具者更加稀罕。前者多为王侯显贵的日常佩剑,是身份和等级的标志;后者则多为短剑或匕首,即供随时赏玩又可以贴身卫体。但无论何种形知和功用,均极其华美,绚烂夺目。

铜具

櫑具、玉具和金银具钢铁剑,大多为为舆服佩剑或权贵饰剑,非战斗所设计。从出土实物来看,汉代中原格斗钢铁剑,大多数采用无装饰的素铜剑具。这些剑或是装备军队的实战兵器,或是普通人日常防身的佩器。剑体上所装剑首、剑格普遍以铜铸成。这是因为铜便于铸造形,易于磨光装饰,比钢铁更具审美价值。所以直至今天,刀剑上的附件仍多以铜制。一般剑格为“凹”形,少量为平“一”字形。茎末剑首通常为圆盘形。

汉朝名剑

汉剑另一种词义解释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赤霄: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帝王一生。起义时由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

汉朝铸剑工艺精湛,而名剑则代表其典范,这一时期的名剑代表有:

神剑: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赤霄: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神龟: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八服:汉武帝铸,铭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茂陵剑:汉昭帝所得,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毛贵:汉宣帝铸,“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衍: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秀霸: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玉具剑: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龙彩: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金剑: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安汉:汉顺帝铸,铭曰“安汉”,永建元年铸

中兴: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古剑渊源

汉剑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铸剑工艺最高水准,在史料上有详细记录的,应该是东汉时代出现的“百炼钢”。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这样的技术很费工,动辄耗费数年,才得神兵三五把。这一时期已经很少使用青铜器了,它的替代品就是铸铁,当时的铸铁术已经相当发达了,这些技术还通过张骞等使节传到西域当地,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秦军以青铜器为主,秦亡后四年,汉朝建立,史称西汉,是冶铁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初,铁质农具已经伴随牛耕开始普遍使用,汉武帝实行盐铁国家专营,西汉中晚期,铁的产量猛增,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质量也显著提高。客观地说,铁在汉朝已经是关乎国家兴衰的重要产品,铁质兵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更是支撑起西汉盛世的一个伟大的力量。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推翻了新莽政权,重新恢复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称东汉,冶铁业由西汉的国家专卖转化为私营为主,较西汉有明显的进步,水利鼓风炉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较欧洲早1100年。低温炼钢的发明,使钢的使用普遍化了,基本取代了青铜刀剑。汉代铁器中用块炼铁作材料的锻件,有许多已达到钢的标准,而且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到西汉中期已能用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炼钢”。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便是这种正在形成的“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刘胜佩剑还经过表面渗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剑刃坚硬、锋利,而脊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另一方面,汉代铁器中用生铁作材料的铸件,除了有许多是经过柔化处理的“展性铸铁”以外,到西汉中期还有了不少“灰口铁”的铸件,后者更具有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滑润性能良好等特点。满城汉墓出土的铁是“展性铸铁”的制品,而车轴承则为“灰口铁”铸件,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种类铸铁的性能而加以应用。西汉中期,还发明了利用热处理使铸铁在固体状态下脱碳成钢的技术,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镞便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钢件。到了西汉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用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主要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状态,加以不断的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使之脱碳,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可称“炒钢”。山东省苍山汉墓出土有错金铭文的东汉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炼大刀”,就是用“炒钢”为材料,经过反复加热锻打而制成的优质钢件。用生产效率很高的生铁大量地作为制钢的材料,这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汉朝掌握了各种先进的铁兵器,所以能对付北方民族强大的骑兵。景帝时,晁错分析汉朝与匈奴作战的军事形势,就指出优越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之一。由于冶炼技术进步,许多锻件和铸件已达到钢的标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很大,已普及全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铁器关系到国计民生、军备国防,制铁业成为特别重要的经济部门,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西汉初期,各地制铁业多被控制在诸侯王及富商手中。汉武帝时,在各地置铁官,垄断全国的制铁业,并实行专卖政策。东汉前期,承袭西汉制度,冶铁业仍由国家专营。但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私设工场,自造铁器,官府不能禁止。章和二年(公元88),和帝即位,宣布盐铁开禁。此后,各地冶铁业多为豪强地主私营。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也由于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同时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最后的灿烂风华。这个时期的长剑常以玉石为装具,千年之后,长剑已朽,玉剑饰却已其精美的质地与纹饰为人珍爱,成为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目。用玉来装饰兵器,在我国始于西周,经春秋战国至汉代到达顶峰。古代玉是珍贵之物,以玉装饰剑称为玉具剑,表示佩剑者的高贵身份和高尚品德。中国的玉具剑,是在剑的首、镡和剑鞘的标、纰四个部位用玉作为装饰。

汉代剑术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主流剑术受战场剑盾配合用法的影响实为单手剑法。只有当剑长超过一米二由于重量限制无法轻易单手挥舞时才使用双手剑法。

汉代尚武,斗剑之风兴盛,关于剑的描写屡屡可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书.东方朔传》载:“十五学击剑”;《汉书.尹翁归传》载:“喜击剑,人莫能当”;《三国志.崔琰传》载:“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诸如此类记载,不可胜举。曹丕《典论·自叙》有一段详细描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於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杨泉《物理论》:「阮师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神於冶监之门,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链,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夹刃,方口洪首,截轻微不绝丝发之系,斫坚刚无变动之异。

剑的招式是以刺、撩、劈、砍、崩、格、洗、截、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剑诀歌

电挚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

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单凤独朝阳。

撒花盖顶遮前后,六步之中用此方。

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把身藏。

凤凰攘翅乾坤小,掠膝连肩劈两旁。

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骑马去思乡。

初习:眼法,击法,洗法,刺法。

眼法有六。即看剑、看走、看手,平视、斜盼、意顾。

剑诀云:“眼像两盏灯”。

击法有五:豹头击,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翼右击。

刺法有五: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左夹刺,右夹刺。

格法有三:举鼎格,旋风格,御车格。

洗法有三:凤头洗,虎穴洗,腾蛟洗。

斗剑之演练至要

(1)24势斗剑之术,初练必须缓慢运行。若图快求急,定难达动作之准确性。

(2)初练时须一招一式拆开演练,切勿连贯,以免不得要领。

(3)忌性急,忌劳累,忌偷懒,忌无恒心,忌分神。

(4)练习剑术之前后一小时内不宜进食和饮水。

(5)切记“手、眼、身、法、步”与“精、神、气、力、功”之间相互配合。

仿剑区别

注:此处仅举100-110cm主流长款剑为例,不包括稀有形制。

低温冶炼、折叠锻造、淬火烧刃为古法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古法靠锻造功夫和淬火功夫让钢铁变的即硬且韧。现在刀匠却不愿意这么干,因为提高硬度会使粗加工成型困难,研磨困难,硬度大了更费工,更废料,或者说刀匠就没有掌握到这门古法技术。但哪怕撇开冶炼光谈造型,与真正的事物汉剑仍是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早期对汉剑认识的缺乏和不严谨的制作态度、急功近利的制作心态造成现代仿汉剑诸多形制上的错误,随着汉剑知名度的提高进一步误导大众。此一对比意在令初接触者对汉剑有一个基本认识,分清和现代工艺仿汉剑的区别,不至于混为一谈。

单手剑还是双手剑

作为步兵的战场使用剑,汉剑配合盾使用,组成剑盾兵。故军事典籍中常将剑盾并用,比如: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汉晁错《言兵事疏》)汉画像砖上也屡屡可见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的剑盾士的身影。尹湾汉墓出土《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记载:盾九万九千九百一,剑九万九千九百一。盾与剑数量相等。亦可见汉剑实为一种以刺击为主,配合盾牌使用,适应战场需要的短柄长刃兵器。(右图为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水陆攻战图局部)而现代仿汉剑,则由于受影视剧和日漫影响,做成了仿日刀比例的双手剑。这一错误随着汉剑知名度的提高带来了极恶劣的影响,最直接导致对汉剑一无所知的新接触者产生形制上的错误印象,造成一错再错。此一对汉剑根本上的错误认知凸显了很多现代社会人对传统文化既缺乏认识也缺乏自信的现状。

令人诟病的刃柄比

由于必须配合盾、钩镶使用,柄不宜过长(否则剑首会磕手),汉剑的刃柄比通常超过4:1(标准比为5:1[2],甚至有达到6:1的汉剑),也既一米的剑条,茎长不超过20cm。《考工记桃氏为剑》一书明确记载:佩剑身长五其茎长。由于现代仿汉剑参照日刀2.5:1的刃柄比,造成在调整重心时过度依赖柄长(杠杆原理)。而正确的调整方法则主要依赖对剑身厚薄的控制,减轻剑身前部重量,使重心自然后移。

然而,现代仿汉剑往往做的过宽过厚,并且对厚薄的控制能力也很不到家,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制剑工艺的一种退步。

四面、八面、六面

出土实物汉剑中,四面最多,八面次之,六面最少。八面的造型来源自青铜剑。由于青铜材质所限,八面造型能提高铜剑剑身强度,但对于钢铁剑则无此必要。仿汉剑中八面的流行纯粹出于现代人审美需要。

剑锋造型差异

刺死砍伤,汉剑狭长的剑锋大大提高了穿刺力,使的杀伤力大为增强。同时,尖锐的剑锋很好的减轻了剑身前部重量,便于进一步调整重心。与充满杀气的真实汉剑剑条相比,仿汉剑呆板笨拙犹如铁尺。(右图下为拔刀斋研磨汉剑残条)

宽窄和厚薄

汉剑以轻薄锋锐著称。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汉剑作为单兵使用的战场短柄武器,在突破了钢铁冶炼的技术限制后,往轻薄狭长的方向发展。3.0-3.5cm的宽和小于0.7cm的厚度,减轻了重量,在保证了剑身强度和韧性的同时,于功能性上达到极致,令人赞叹汉代铸剑师们非凡的铸造技术。

现代仿汉剑,由于技术上的偷工减料(尤其是机械成形的2.5:1量产剑条),致使成品剑条过于沉重(同等规格下,现代仿汉剑的剑条至少比汉剑重了1/3),同时由于现代人身体素质下降,造成不满一米的剑却要双手挥动。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身体锻炼,此长度的剑完全可以单手流畅的操作。

扁柄还是圆柄

实际挥舞过就会发觉,圆柄不易掌握锋刃方向,且由于圆柄统一的前细后粗样式造成刺时容易前滑。作为一款战斗使用剑,汉剑不可能做成圆柄。现代仿汉剑的圆柄推测是参考了圆茎青铜剑却未曾研究过汉剑实物。模棱两可、想当然的态度可见一斑。

以出土文物来看,汉剑实为扁柄,夹木缠缑,剑茎上装置上下两片合成的夹木(此木片名为夹),外缠2-3mm的丝绳(此既为缑),多为平缠。柄中部收腰便于抓握,丝绳反复平缠造成一道道箍。

剑首装配方式

现代仿汉剑的老鼠尾是一直被人诟病的问题之一,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同样是仿造者没有仔细研究过真正的古汉剑,而是仅通过图片想当然而做。老鼠尾的产生实为剑首装配方式上的错误,只是由于现代人对汉剑缺乏认知,通常只注意到茎宽,却不注重剑首装配,令螺丝尾剑首大行其道,造成飞剑的危险(由于螺丝固定的剑首在挥舞时极易松脱,且不易被发觉)。

汉剑首衔接方式

汉剑剑首衔接方式分两种。主流使用目钉,是故出土文物中常见剑茎末端有一小孔。此种衔接方式非常牢固。另一种较少见的衔接则将茎尾做细,径直穿过剑首后砸扁铆合。从牢固度上说,后一种衔接更佳,但不易拆解的缺点也同样明显,故主流的剑首固定方式多采用前种。

起脊和大双槽的区别

起脊多见于宽剑,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剑身重量,便于持握。

和现代大双槽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凹陷程度,起脊做的浅很多。大双槽是仿汉剑又一个不研究实物想当然的产物。

大剑格和小剑格

与今人的想象不同,汉剑剑格大多精致小巧(櫑具装汉剑仅大英博物馆一例),与今盛行大剑格的情况正巧相反。古人讲究含蓄,在审美上更偏雅致。不少现代大剑格,尤其是量产版剑格却颇显浮夸,造型上也流于堆砌。

凹格饰金与圆箍

剑格的凹陷处实为了卡紧夹木,凸角是让剑格和剑鞘有一个契合,防止摆动损毁。古人很实在,一个小小的剑格,任何一部分都有其实际意义,没有一丝多余。凹格饰金是在剑格凹陷处使用两片比较薄的金箔或银箔予以装饰,部分有堆珠或宝石镶嵌,是汉剑独特的装饰工艺。

而仿汉剑圆箍的产生,是由于错误的圆柄产生的臆造,其本质是不严谨的制作态度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9:0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4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剑(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剑(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pdf

标签:汉代   兴盛   钢铁   汉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