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虫又名草蜻蛉,幼虫叫蚜虱。草蛉是一种捕食性昆虫,可能在木头、玻璃、铝合金窗户等任何地方产卵。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丽草蛉(小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亚非草蛉等。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外文名Lacewing
中文学名草蛉虫
体形特征体长2mm-7.5cm
别称草蜻蛉
成虫体长约14毫米
翅展约35毫米
简介草蛉虫
草蛉虫又名草蜻蛉,幼虫叫蚜虱。草蛉是一种捕食性昆虫,可能在木头、玻璃、铝合金窗户等任何地方产卵。除少数种类外,大部分的卵有一条长长的丝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条、叶片、树皮等上面,而卵则高悬于丝柄的端部。
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捕食能力都很强,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和多种昆虫卵,也捕食蛾类幼虫。
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丽草蛉(小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亚非草蛉等。
除此之外,草蛉虫还是一味滋补中药。它又名草蜻蛉、草蜻蜓、负劳、负版、蟌,成虫类似蜻蜓,比蜻蜓个体小,味咸、性温,归肾经,具有益肾壮阳、强阴秘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虚阴痿、遗精、喘咳等疾病。[1]
生物形态黄绿色,有黑斑纹。头部触角1对,细长,丝状,除基部两节与头同样为黄绿色外,其余均为黄褐色;复眼很大,呈半球状,突出于头部两侧,呈金黄色;头上有2~7个黑斑,触角下边的2个较大,两颊和唇基两侧各1个,头中央还有1个,常见的多为4斑或5斑,但均属同种(大草蛉的翅和头斑(七斑,四斑))。
口器发达,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黄褐色。胸部黄绿色,背中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部全绿,密生黄毛。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4翅透明,翅脉大部黄绿色,但前翅前缘横脉列和翅后缘基半的脉多呈黑色;两组阶形排列的阶脉只是每段脉的中央黑色,而两端仍为绿色;后翅仅前缘横脉和径横脉大半段为黑色,阶脉则同前翅;翅脉上多黑毛,翅缘的毛多为黄色。
繁殖草蛉的卵,在昆虫中是较特殊的,除少数种类外,大部分的卵都有一条长长的丝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条、叶片、树皮等上面,而卵则高悬于丝柄的端部,因此草蛉的卵常可躲避其它昆虫的侵袭。
一年可繁殖3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卵有长丝柄,十多粒集在一处象一丛花蕊。
应用1975年开始试验用中华草蛉防治果树红蜘蛛为害,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释放工作,至1977年就将防治面积扩大到90余公顷。通过释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树红蜘蛛的为害,不但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节省了开支和劳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试验站,利用人工饲养的中华草蛉防治温室内为害黄瓜的瓜白粉虱,就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种类介绍中华草蛉纲:昆虫纲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棉铃虫、棉红蜘蛛、蚜虫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小麦、蔬菜、玉米、烟草、大豆
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翅长11-12毫米,展翅30-31毫米。体黄绿色。胸部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
卵:卵粒呈椭圆形,长0.70-0.05毫米,宽0.32-0.38毫米,初产时绿色,近孵化时褐色,丝柄白色,长3-4毫米。单粒散产于植物上,多在叶背。
丽草蛉纲:昆虫纲
目:脉翅目
科:草蛉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蚜虫、鳞翅目的卵和幼虫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4-15.50毫米,后翅长11-13毫米。体绿色,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黑色。触角比前翅短,黄褐色,第一节与头部颜色相同,第二节黑褐色。
卵:大多为单粒散产,少见有2-3粒在一起。卵粒椭圆形,翠绿色,肥而短,长0.84-1毫米,宽0.30-0.35毫米,丝柄长3.50-5.50毫米。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8:2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草蛉虫(昆虫纲草蛉科昆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草蛉虫(昆虫纲草蛉科昆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