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中文名云纹铜禁
所处年代春秋·
收藏单位河南博物院
文物原属宫廷盛酒器具
基本资料名称:春秋·云纹铜禁类别:青铜器
年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云纹铜禁文物原属:宫廷盛酒器具
形制: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点:河南淅川下寺(子庚墓)
收藏地:河南博物院
“禁”的涵义云纹铜禁
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发掘过程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残件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了大小春秋楚墓24座,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仅下寺2号楚墓就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6000多件。在这些国宝中,就有这件被誉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云纹铜禁。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细部特征云纹铜禁
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1]
文物价值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据《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是楚康王在位时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丰富随葬品中的杰作之一,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社会评价国家人事部学部委员会一级国画艺委乔保同: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但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网易网)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8:1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云纹铜禁(春秋中期青铜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云纹铜禁(春秋中期青铜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