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价说(InterestRateParity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中文名利率平价说
外文名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
提出者凯恩斯
所属学科经济学
发展历程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凯因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应用利率平价理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1]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
分类按套利是否与远期业务结合,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
①抛补的利率平价(CIP)
②非抛补的利率平价(UIP)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8:1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1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利率平价说(经济学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利率平价说(经济学术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