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蒙古语)

更新时间:2025-01-10 17:47:07 阅读: 评论:0

喀喇沁(蒙古语

喀喇沁 (蒙古语) 次浏览 | 2022.10.11 14:28:3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喀喇沁蒙古语

蒙古语,“喀喇沁”的意思是“看守者”。汉语拼音为kā lǎ qìn,蒙古语读音为“哈日沁”。蒙古部落,蒙古土默特永谢部的一支。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喀喇沁旗和辽宁省朝阳市等地,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清末年间喀喇沁和东土默特地区发生金丹道暴乱导致喀喇沁蒙古人集体移北,主要移往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兴安盟一带。

中文名

喀喇沁

外文名

Kharchin

语种

蒙古语东部方言

起源

蒙古土默特部

释义

守卫者或酿马奶酒的人

名人

特睦格图、贡桑诺尔布等

简介

根据考证,“喀喇沁”的意思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也有守卫者之意[1]。

首先,“喀喇沁”的末尾字“沁”在现代蒙古语里最普遍的意思是“人”或“民”,这无可争议。因为,蒙古语里“玛勒沁”=牧民,“塔仁雅沁”=农民,“黑迷沁”=化学家,“额么沁”=医生……

其次,喀喇沁”的前两个字“喀喇”在现代蒙古语里最普遍的意思是“黑”。但是用于专有名词的这个Qara(音译为“哈剌”或“喀喇”)即“黑”字却并没有表示颜色的意思,更不是黑色崇尚,而只是用作修饰,以传统方式显示中心词的首要地位、伟大性质、崇高形象等,如喀喇昆仑=高大昆仑、哈剌契丹=伟大契丹、喀喇(阿)穆尔=大河等等[刘凤翥《“阿穆尔”源于契丹语的“黑水”说》,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1期]。

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黑汗王朝”(Ilek Khans or Qara khanids)条援引德国东方学家O.Pritsak在其《Qara,突厥语缀字符研究》里说法:“Qara字面意思为‘黑’,但在早期突厥语里也指方向的原初点即北方,从而延伸出‘首要的’、‘主要的’等含义。”[《伊斯兰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of Islam,New Edition)第3卷,莱顿:E.J.Brill,1971年,1113页。]

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喀喇沁”=“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那么其为什么会被冠以“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这要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的“亲卫军”(“喀喇沁”的贵族领主们的先人)。“亲卫军”主要由蒙古统治下各领主、千户、百户们的“子弟”构成,因而又称“质子军”,其余部分是各部落比武后选送的“蒙古勇士”。“质子”是分封各地“诸侯”及在外征战将帅的“质押”,是对蒙古统治者忠诚的一种表示,其每个人的地位都与在外征战的千户官相当,而且起争执要罚在外的千户官[详见谢再善本《蒙古秘史》],因而对统治者和各领主将帅都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他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金帐武士”。

史料记载

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乌梁海部生活于高原森林中的年代,要远早于《蒙古秘史》所叙的成吉思汗时代,据波斯人拉夫德所着《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喇敦。

乌梁海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者勒篾弟兄二人,来到成吉思汗身边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

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喀喇沁王的远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成吉思汗1206年在斡难河源宣布建立大蒙古国。

明朝反抗

乌梁海蒙古七传至和通(又译成“花当”),其领地为明朝屏藩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1627年,包括乌良哈三卫在内的喀喇沁属地向南抵张家口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雄心勃勃一直想重振黄金家族雄风的北元政权林丹汗,对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抗拒汗庭的行为进行讨伐,击败喀喇沁部,喀喇沁余部东迁至乌梁海三卫地。但由于林丹汗长年征讨和残酷的剥削,引起了其他诸部的反抗,后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赵城之战。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喀喇沁部封建主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等纠集内喀尔喀等部,联军10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也称赵城)消灭了林丹汗4万多人马。这便是著名的朵颜反击战。同年七月,朵颜卫首领苏布地,色楞等害怕遭到林丹汗的报复,遂率喀喇沁部投靠了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皇太极出兵相助苏布地,在西拉沐沦河边,突袭林丹汗营地,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

祖先

喀喇沁部远祖为游牧于中亚草原今伊朗境内的的乌古思人,东迁后与朵颜乌梁海合二为一,仍以喀喇沁为部落名称,而乌梁海人其首领是者勒篾的后裔:革兰台之子恩克为者勒篾的10世孙,长昂为11世孙,色楞为第12世,长昂之子赖洪大为第12世,赖洪大之子苏布地为第13世,也是明代朵颜卫的最后一任首领。现喀喇沁左翼档案馆藏有其家族族谱.

苏布地归附后金之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死,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并授扎萨克衔,编95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也是清朝开始喀喇沁旗的第一任首领。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今辽宁喀左)。

清朝封号

清崇德六年(1636),皇太极诏令蒙古诸部清查户口,编制牛录:300人为一牛录,150箭丁为一佐,50丁为一马甲。整编后的喀右旗有22牛录,44佐领,计6600户,33000口,晋封固鲁思奇布为固山贝子,赐多罗杜棱号。(清代,在蒙古地区推行七等爵制,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统称王公贵族。“台吉”是只有成吉思汗血亲后裔才享有的称号,是汉语太子之意;塔布囊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品位,因其先人曾是成吉思汗的女婿,即附马的意思。)其后,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家谱世次如下:

家族历程

清顺治七年(1650)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固鲁思奇布崐晋封贝勒,顺治十五年(1658)死,其长子图巴色楞袭扎崐萨克多罗杜棱贝勒,不久,病殁,由其弟班达尔沙继任,崐康熙七年,晋封班达尔沙为郡王。班达尔沙卒后,其兄崐札什袭任札萨克郡王。(康熙十四年(1675),札什向清延密报林丹汗之孙崐布尔尼谋反,康熙皇帝重赏札什。又曾先后多次巡视塞崐外,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巡幸至哈拉和屯(今宁城崐黑城),札什奉献土地充行围之地。

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封其第五女端静为和硕公主,下嫁札什之子噶尔崐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巡视塞外,驻跸锡伯之勒(崐今锦山镇),幸端静公主府。次年,康熙再巡塞外。驻崐喇嘛洞山(今宁城头道营),赐喀喇沁郡王札什冠缨、蟒崐缎及银两。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北巡,驻和硕崐端静府第。)道光十六年(1836)喀喇沁郡王布尼雅巴拉卒,诏崐其子色伯克多尔济袭爵,仍命御前行走,戴三眼花翎,崐道光二十七年(1847)色伯克多济之女被清廷指定为恼亲崐王妃,咸丰五年(1855)卓索图盟盟长色伯克多尔济,因崐奉剿太平军有功,谕令表奖优叙。

同治七年(1868)清廷崐诏准已故郡王色伯克多尔济之子旺都特那睦济勒袭爵。崐光绪二十四年,旺王病卒,其子贡桑诺尔布袭爵,一直到民国时期。

三旗右旗

喀喇沁旗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3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

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高大的石牌坊告诉人们,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

今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喀喇沁旗辖8个乡镇、1个锦山街道:锦山镇、王爷府镇、牛营子镇、乃林镇、美林镇、小牛群镇,十家满族乡(民族乡),西桥镇。

左旗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

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内置塔子沟厅。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开始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

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从此结束了蒙汉分治的历史。

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驻地大城子镇。今属辽宁省朝阳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下辖22个乡镇(场)、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1个街道办事处、八个社区、186个行政村、4个分场:大城子镇、中三家镇、南公营子镇、北公营子镇、白塔子镇、平房子镇、山嘴子镇、南哨镇、老爷庙镇、六官营子镇、十二德堡镇水泉乡、卧虎沟乡、甘招乡、兴隆庄乡、羊角沟镇、尤杖子乡、东哨乡、草场乡、坤都营子乡、大营子乡官大海农场利州经济开发区冶金铸造工业园区大城子镇街道办事处。

中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增建为喀喇沁中旗。自清至民国喀喇沁中旗蒙制属卓索图盟,汉制属热河省,长期实行蒙汉分治。清代,汉制归承德平泉州、热河省平泉县。

民国20年(1931)设宁城设置局,民国22年(1933)年始称宁城县。

1945年我党建立平泉县,包含宁城地区。解放后,先后设宁城县、喀喇沁中旗、宁城县——喀喇沁旗联合政府。

1949年改称宁城县人民政府,属热河省。

1956年,热河省撤消,宁城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

1969年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重归内蒙古,1983年昭乌达盟撤消建赤峰市,宁城县属赤峰辖至今。县城所在地为:天义镇。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7:5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9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喀喇沁(蒙古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喀喇沁(蒙古语).pdf

标签:蒙古语   喀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