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度(化学术语)

更新时间:2025-04-05 21:43:05 阅读: 评论:0

电离度(化学术语)

电离度 (化学术语) 次浏览 | 2022.10.12 16:39:0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离度化学术语

电离度——弱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不同的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用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来表示。

中文名

电离度

外文名

ionization degree

表达式

a=n(已电离的电解质)/n总

应用领域

化学

基本概念

即电离度表示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离解的程度。当弱电解质电离达到平衡时,电离的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值叫做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一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而与该弱电解质的浓度无关。弱电解质通常为弱酸或弱碱,在化学上,可以用Ka、Kb分别表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发生反应的物质,可使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1]

特点

当温度与浓度一定时,对于不同的弱电解质,Ka或Kь越大,则α越大,溶液酸性(对于一元弱酸)或碱性(对于一元弱碱)越强。

当温度一定时,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来说,浓度越小,则α越大,但溶液酸性(对于一元弱酸)或碱性(对于一元弱碱)越弱。

因此,在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时,必须指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

气体电离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α=n/N

n:带电离子数目;

N:气体质点总数目。

影响因素

引起电离的原因很多。例如,气体粒子受电子或离子的撞击或受电磁波(光、X射线等)的辐照,固体表面受电子或离子轰击,固体受到高热等,都有可能产生电离现象。

内因:电解质的本性。

外因:温度和溶液的浓度等。

可见,电离度随浓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浓度越稀,离子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少,电离度就越大。)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7:0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电离度(化学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电离度(化学术语).pdf

标签:电离   术语   化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