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2:52 阅读: 评论:0

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大智度论 (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次浏览 | 2022.11.26 13:28:4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英文:GreatTreationthePerfectionof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中文名

大智度论

外文名

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简称

《智度论》

实质

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基本内容

此论由鸠摩罗什(344-413)大师译成中文,共100卷,一百多万字。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是佛经入门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于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在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始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译讫。因为中国人喜爱简洁扼要,故罗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终成百卷。

汉译出后,慧远认为译文"繁秽",曾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钞》,并撮其要旨,详加阐述。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

此论由比利时拉冒特(Lamotte)神甫译为法文。南希真于1966年在其所着的《呈现在大智度论中的龙树哲学》一文中,又将《大智度论》的重要章节译成英文,并作了解释。注疏有僧肇《大智度论钞》8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

此论未发现有梵本,因此关于作者和发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人物简介

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具名鸠摩罗什婆,意译童寿。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始入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迎法师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鸠摩罗什于此翻译大乘经论,弘始十一年示寂于长安。鸠摩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学说。佛教自从东汉年间传入汉地,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至后世颇受重视,所译经典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主要内容主题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着《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序赞

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6:5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7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智度论(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pdf

标签:大智   大乘   佛教   论著   中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