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鹡鸰(鹡鸰科鸟类)

更新时间:2024-11-19 18:26:49 阅读: 评论:0

白鹡鸰(鹡鸰科鸟类

白鹡鸰 (鹡鸰科鸟类) 次浏览 | 2022.08.12 20:08:12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白鹡鸰鹡鸰科鸟类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一种小型鹡鸰,属于鹡鸰科。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体长16.5~19cm,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行走的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以昆虫及种子为食。体羽为黑白二色。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拉脱维亚的国鸟。

中文名

白鹡鸰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雀形目

鹡鸰科

鹡鸰属

中文别名

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

分布

欧亚大陆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北欧,往南到西班牙、地中海、摩洛哥、北非,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波斯湾、高加索、阿拉伯、中东、中亚、西南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朝鲜和日本。

简介白鹡鸰

中文名:白鹡鸰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用途:嗜食害虫,白鹡鸰是很有益的鸟类。全体可入药,有补益脾肾、利水消肿的功效。

迁徙:在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和台湾等南部沿海省区和海岛越冬,为冬候鸟和留鸟。迁徙开始时间随亚种而不同,通常最早在3月末4月初即有到达东北繁殖地的,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迁来北方。

白鹡鸰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

外形特征白鹡鸰

体长约20厘米。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

分布于非洲、欧洲及亚洲。繁殖于东亚的鸟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亚种personata繁殖于中国西北;baicalensis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东北;dukhunensis迁徙时有记录于中国西北;ocularis越冬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

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食物几乎全是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有甲虫、米蟓、蝇类、蝗虫、粘毛虫等。在我国分布较广,也是昆山的常见鸟类,城镇、乡间、园林都有它们的踪迹。鸟类中它归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体型比麻雀稍大,通体黑白相间。白鹡鸰在我国有6个亚种,各亚种间羽毛黑色部分的多少和分布的部位有所不同。

白鹡鸰在依水较近的洞穴、岩缝、墙壁里和茅屋脊下营巢,巢为浅杯形,外边用枯草茎、枯叶和较粗的树根做成,里边有较细的根、枝,衬垫着兽毛。巢的外径为13×17厘米,内径7×8厘米,巢深3.5~5厘米。每窝产卵4~5枚,大小约为20.7×15.4毫米。卵壳灰白色,满布着淡紫灰、黄褐、黑褐色的斑纹。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2]

分布白鹡鸰

国内分布: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很广,几遍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越冬。

国外分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

旅鸟:澳大利亚,汶莱,布隆迪,加拿大,科摩罗,加蓬,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舌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不确定起源:关岛,卢旺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形态描述白鹡鸰

额头顶前部和脸白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飞羽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或黑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尾长而窄,尾羽黑色,最外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颏、喉白色或黑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跗蹠黑色。

食性

白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白鹡鸰生活习性群居方式白鹡鸰

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

体态

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

白鹡鸰大部份时间在地面活动,较少上树,行动时不象麻雀那样并脚跳跃,而是以很快的频率步行,长长的尾巴有上下摆动的习性;它往往成对活动,平时不常鸣叫,受惊飞起时发出轻柔的“唧唧”叫声,飞行轨迹呈忽高忽低的波浪形,很容易识别。

繁殖繁殖期

3~7月

白鹡鸰

产卵与育雏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但也有每窝少至4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为19~22mm×14.5~16mm,重2~2.6g,灰白色、被淡褐色斑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2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4天左右雏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白鹡鸰(11亚种)

白鹡鸰

1.白鹡鸰指名亚种

2.白鹡鸰西南亚种

3.白鹡鸰东北亚种

4.白鹡鸰西部亚种

5.白鹡鸰普通亚种

6.白鹡鸰黑背眼纹亚种

7.白鹡鸰灰背眼纹亚种

8.白鹡鸰伊朗亚种

9.白鹡鸰新疆亚种

10.白鹡鸰摩洛哥亚种

11.白鹡鸰英国亚种

保护

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丰富,是我国常见夏候鸟之一,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较大,应注意保护。

种群现状白鹡鸰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白鹡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白鹡鸰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6:3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鹡鸰(鹡鸰科鸟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鹡鸰(鹡鸰科鸟类).pdf

标签:鸟类   白鹡鸰   鹡鸰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