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作为水稻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会造成水稻的产量减少,对水稻的质量以及种植水平产生了巨大威胁。
别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
中文名水稻纹枯病
主要危害作物水稻
主要为害部位叶鞘和叶片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
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
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
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
药物防治市场上防治纹枯病的杀菌农药很多,像己唑醇、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都很突出。在水稻分蘖盛期即水稻封行前(纹枯病暂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每亩用10%己唑醇40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20—30公斤,或在水稻分蘖末期即水稻封行后(纹枯病进入快速扩展期),每亩用10%己唑醇55毫升+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毫升对水30—40公斤趁早晨露水未干时粗雾喷于水稻下部,可有效预防、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⑴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多菌灵2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喷药时要对准稻株中、下部。
⑵每亩用枯草芽孢杆菌倍乐溴50克,抽穗前7-10天施药,并可兼防稻瘟等病害。
⑶每亩用浩瀚农业苯甲丙环唑50ml拌细土25公斤,在分蘖末期撒施。
⑷每亩用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恶霉灵,对水15公斤均匀喷雾到稻茎基部,此药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用药时,应掌握在水稻纹枯病始病期喷施。
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5:5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3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水稻病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水稻病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