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

更新时间:2024-11-20 07:21:34 阅读: 评论:0

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

邱海波 (东南大学副校长) 次浏览 | 2023.03.14 12:32:30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

邱海波,男,1966年10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新疆喀什人。现任东南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0年3月15日,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邱海波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文名

邱海波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日

毕业院校

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

性别

学位

博士

人物履历

1988年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方向)医学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外科学(重症医学方向)博士学位。

1998年6月聘任副主任医师,2002年5月聘任主任医师,2004年聘任教授。

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0年1月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2019年8月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2021年6月起,任东南大学副校长。

主要成就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并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在2003年的抗非中担任江苏省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南京市二院SARS救治专家组组长。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流行期间作为卫生部临床专家组成员,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担任卫生部重症地震伤救治专家组组长。历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等著作,SCI收录9篇,Medline收录50余篇。

在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功能重建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有造诣,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建立和规范性发展。在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重症患者救治领域,发挥领导性作用,建立了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中心的区域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华东地区并辐射全国的快速反应团队,并应用各项突发公共事件中表现突出。个人先后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和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央赴武汉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救治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

人物事迹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曾参加非典、H7N9禽流感疫情、汶川地震和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一直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的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制定的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法已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有人劝他,作为专家组成员,每天都到病房亲自动手,有些“大材小用”了。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的,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从年初参加武汉抗疫,到此后转战东北、新疆等地,邱海波一直没有离开过抗疫前线。[1]

出版图书

ICU主治医师手册

作者名称 邱海波

作品时间 2007年7月1日

《ICU主治医师手册》是2007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邱海波。本书根据作者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了重症医学理论与临床...

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

作者名称 邱海波

作品时间 2011年4月1日

《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是2011年4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邱海波。

ICU监测与治疗技术

作者名称 邱海波

作品类别 医学

《ICU监测与治疗技术》是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邱海波、黄英姿。本书共介绍了ICU内使用的61项技术,既包括...

所获荣誉

曾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2017年8月17日,获得“白求恩奖章”。

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

2020年3月4日,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3月8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给予邱海波记大功奖励。

2020年3月15日,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发布会在江苏省广电总台举行,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邱海波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2020年5月,入选江苏省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

2020年6月,入选“2019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2020年6月30日,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9月8日,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0年9月8日,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20年,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

2021年5月,拟推荐为江苏省参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敬业奉献模范推荐人选)。

2021年7月,入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名单。

2021年10月,获评第八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敬业奉献模范)。

2021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3]

相关报道

离上帝比较近的地方

1983年9月,邱海波从祖国的西北边陲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被留在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88年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始组建江苏省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当时邱海波对重症监护还很陌生,只是听说,这是一个接收全院各科室最危重的病人的地方。邱海波称之为“离上帝比较近的地方”。勇于挑战的邱海波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艰辛的危重病医学研究生涯。但是,真正进入到ICU,邱海波发现,实际的压力和付出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200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邱海波说过:“ICU医生的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如果别的医院治不了的病你也治不了,你就无法立足。南京某高校有位得了妊娠脂肪肝的年轻妈妈转到我院,之前,他们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收到数张病危通知书,眼看着病人快不行了。后来他们找到我院。要知道,妊娠脂肪肝的死亡率高达80%,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晚,病人进入ICU经抢救脱离危险,最后病人康复后出院。”

“在四川协助开展猪链球菌感染危重患者救治工作时,有位四十几岁的病人,早上杀猪,中午就休克了,血压降低,肝肾功能衰竭,当地医院都认为肯定没戏了!我们并没有放弃,共同研究医疗方案,运用超常规的治疗方法,3-4天后就把病情稳定下来了,20天后病人就能下床了。”

最大的褒奖

“每次抢救的成功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们ICU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邱海波感慨地说。但他们也有感到特别无助的时候,“我们曾经抢救过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漂亮小女孩,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当时,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哭了。我们心外科主任是一个八尺男儿,他也一个人躲在走廊里抹眼泪。倒是孩子的父母显得镇静一些,早有了心理准备。但我们医生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没能救得了孩子是我们的失败。所以,每次抢救失败,我觉得自己就应该背负一个十字架。这不是惩罚,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送来ICU的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ICU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掌握更加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邱海波说,在ICU工作,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因为病人病情的多样性,注定了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很多次,他们打破常规的保守治疗,用新疗法挽回了病人的生命。近五年他们抢救危重病患者1200多例,成功率达到90%以上,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达到国际同步水平。

温州动车事故救治指导

7月23日20时38分,甬温线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市境内发生追尾事故,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组织好救援工作,同时查明原因,做好善后处理。

卫生部派出了应急办和医政司有关,带领从北京、上海、南京抽调的重症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普外科、康复科专业的国家级医疗专家共13人,紧急赶赴温州指导和参与伤员救治工作。其中,作为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教授,一接到卫生部电话,正在北京参加学术活动的邱海波,直接从北京赶往浙江,于24日中午抵达温州,投入了救援工作。

邱海波教授抵达温州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组的领导,邱海波的任务就是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和救治指导,同时密切关注伤员病情发展动态,筛查可能会进一步向重症发展的伤病员,并及时给予干预和处置。然而,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与卫生专家组的其他专家一道,穿梭在温州多家医院之间,认真查看每一位重症伤员,精心制定治疗方案,第一时间对危重伤员进行会诊。对病情危重的伤员他还亲自参与抢救,确保每一位重伤员得到最及时、最科学的救治。

人物风采

“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  

2020-04-24 07:47:3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邱冰清、蒋芳)

4月15日,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返回北京。国家医疗队顶级医护专家继续留守武汉,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团队,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江苏援助湖北的医疗工作者有10人。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从1月19日驰援湖北,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

邱海波还没回来

邱海波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权威专家,记者一直在约他的专访,希望听他仔细讲讲在武汉一线与死神“抢人”的故事。

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平安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记者在人群中仔细找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邱海波。

记者联系上邱海波的学生、同在武汉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最后一批都回家了,你们怎么还不回来?”

“我们又被留下啦。”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奔赴武汉。一周后,潘纯赶到武汉与老师会合。3个月时间,他们一直忙着救治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重症医学是“鬼门关”前最后的“救命场”。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54岁的邱海波已不是第一次支援一线。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危重伤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邱海波都在。

在武汉的90多天,邱海波鲜少“露面”。

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没那么夸张。我到武汉只带了一件外套,你看对比照里外套颜色都变了,明显是曝光度问题。”邱海波在电话里一再跟记者解释。

另一张照片在中大医院的群里传得很“火”。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2月18日悄悄“偷拍”了一张合影:左边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右边是邱海波,一人手上拿着一片面包。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某日杜斌和邱海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结束查房已是下午一点,因为赶着去下一家医院查房,两人顾不上吃午饭,随手拿了片面包匆匆离去。

其实,在武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很容易“抓到”邱海波。

初到武汉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约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程序。他觉得太浪费时间,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几乎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

“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垃圾的电梯那等他。”潘纯告诉记者,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省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间,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专用电梯,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休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明确了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路径。

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很多才下一线又开始转场的医生。疫情发生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湖北黄石、湖北武汉奋战。其中,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返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实现631例本土病例全治愈、零死亡。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支援医疗救治。

“临床医生”邱海波

在武汉,邱海波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临床医生”这个身份。

“医生,就该是临床医生,临近、靠近、扎根在病人床边。”邱海波说。常规肺炎病人低氧状态下有明显的症状,例如嘴唇甚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低氧状态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也因此,很多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更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及时做氧疗、插管等。

“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重症病人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他还记得自己治疗的第一个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邱海波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理方案,几天后病人好转。这让他体会到,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90多天来,他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邱海波就自己上,用行动给大家鼓劲,“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巡诊中,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几乎对所有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虽然穿着厚重防护服,他也常常坚持自己动手,下午查房时把病人翻过来,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病人仰过来。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诊疗方案。

“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

除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他们建议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综合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

严师邱海波

1988年邱海波毕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1991年他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顺利毕业成为重症医学博士。面对留在协和还是回到南京,他选择参与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近5年,这个科室为全国培养重症医学骨干医生、护士500余名。

作为老师,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格,对工作错误“零容忍”。他指导研究生修改学术论文,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综述改了十多遍,正文重写了五遍。学生回答“患者休克时症状”,邱海波接连追问脸色苍白是什么样?意识模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经验。

因为他负责、细致、严格,每当轮到邱海波巡查,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是听汇报就可以过关的医生。每个用药他都非常关注,治疗方案也一一看过,病人如有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需得说明情况等,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潘纯说。

严师邱海波,带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鸡血团队”。

困难面前身先士卒。2月1日中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为病人插管。“我们是医生,职责所在。”潘纯说。

才下一线又上前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大年三十,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是医生的责任感,真的很感动。”杨毅用“我们都是小疯子”形容这支重症团队。

有勇气更有能力。3月18日,欧洲医学期刊《重症监护年鉴》在线发表了《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杨毅说,分享江苏“零死亡”的救治经验,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国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团队不是一群人,是一群心。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杨毅说,在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所长。

“特别想念我的‘家人’们,也想问候他们,大家都辛苦了。无论在湖北武汉、黄石,在江苏,在黑龙江,每个人都坚守职责、独当一面、协同作战,大家都是好样的。”邱海波说。(记者邱冰清、蒋芳)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5:5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3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