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死(医学术语)

更新时间:2025-01-11 10:31:50 阅读: 评论:0

溺死(医学术语

溺死 (医学术语) 次浏览 | 2022.09.14 16:15:2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溺死医学术语

溺死(drowning):俗称淹死。指因大量液体进入呼吸道,影响气体交换而引起的死亡。溺死,指水淹致死者。

中文名

溺死

外文名

drowning

俗称

俗称

原因

大量液体进入呼吸道响气体交换

出处

《金匮要略·杂疗方》

释义

(1)在水或其它液体中窒息,

(2)由于淹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而使窒息。[1]

机制

溺死的机制至今尚未最后阐明。过去认为淡水与海水溺死的机制不同。淡水溺死者水被大量吸收入血,使血液大大稀释,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很快出现肺水肿,心律不规则,室性心律加快并发展为室性纤维性颤动,心力衰竭死亡。

海水中溺死者吸入肺泡中的海水由于渗透压较高,不但不进入血液,相反地可从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吸出水分,而造成肺水肿,血液则可发生一定程度的浓缩。因此,海水溺死者常不发生心律紊乱,主要由于血液浓缩,粘滞度增高,最后发生心力和呼吸衰竭而死亡。但目前认为,无论淡水溺死或海水溺死,水或电解质的转运均极小,故血容量之改变均不明显,不至于构成上述改变而造成死亡。

除了上述主要死因外,少数人可死于入水后一刹那间,这是由于冷水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引起声门痉挛导致急性反射性心跳停止而死亡。有人将溺死依呼吸道内有无溺液及其发生机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前者就是溺液进入并阻塞呼吸道和肺泡,影响气体交换,引起典型的外窒息而死亡;后者是因反射性引起心跳停止而死亡,呼吸道中并无溺液,所以也称为干性溺死,约占落水溺死的15%。

尸体的征象

溺死属于窒息性死亡,所以新鲜尸体有一般窒息征象,即全身血液不凝固;内脏淤血;睑结膜、粘膜、浆膜瘀点性出血。此外尚见下述溺死尸体的征象。

水中早期(新鲜)尸体尸表征象

(1)尸表温度较低、皮肤苍白:由于水温多低于体温,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2)尸斑浅淡、出现慢:原因①、出现慢:原因A、尸体水中漂浮,体位不固定;B、皮肤血管收缩②、浅淡:呈淡红色或粉红色,原因A、水温低,HbO2不易分解;B、水中氧渗入血管使HbO2浓度较高。

(3)尸僵出现早:因溺死过程中的挣扎抽搐,肌肉剧烈运动,能量丧失多

(4)口鼻部蕈样泡沫:由于冷水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大量粘液,粘液、溺液及空气三者经剧烈的呼吸运动而相互混合搅拌,产生了大量细小均匀的白色泡沫,因富含粘液而极为稳定,不易破灭消失。蕈样泡沫是一种生活反应,对确认溺死有一定意义,但也可偶见于其他原因死亡的尸体,如有机磷中毒、勒死、癫痫、电击死等。

(5)鸡皮样皮肤:冷水刺激立毛肌收缩,毛囊隆起,毛根竖立,以两臂和两腿外侧较明显。注意死后不久抛尸入水的尸体也可见到此征象。(6)手及指甲内有异物:对确认溺死有重要意义

(7)洗衣妇手:尸体浸泡水中,水份进入皮肤使表皮角质层浸软、变白、膨胀、皱褶,以手和足变化最明显,称为皮肤浸软,又称洗衣妇样皮肤。

(8)其他改变:皮肤肌肉收缩改变(阴囊和阴茎皱缩,阴唇乳房强僵等);水中碰撞硬物所致损伤。

新鲜尸体检查

若溺死后很快即捞起者,可见尸体皮肤湿冷,黏稠感,颜色苍白,这是皮肤血管收缩之故。尸斑呈淡红,有时也可暗红。全身皮肤立毛肌呈现所谓鸡皮疙瘩。此种改变尤以大腿、臂、肩部为甚。阴囊、阴茎和乳房皱缩。

由于肺膨大,有时表面可见肋骨压痕而高低不平,切面可流出多量的水。部分溺死者的胃或十二指肠内可见多量溺液。十二指肠内溺液的存在可作为溺死的证据,因死后抛尸入水者溺液最多只能少量进入胃内。心脏扩张,心腔内含有流动性血液。大多数内脏淤血。有的颞骨乳突或筛窦内也可发生出血,这可能由于溺液刺激,或水压直接作用所致。

腐败尸体的检查

溺死尸体若在水中浸渍数天或更长时间后始被发现者,可见手脚皮肤,尤其是掌跖部分皮肤皱缩,苍白,呈浸渍状。这种情况于入水后数小时开始出现,24~48小时后即皱缩明显。时间更久者,由于腐败作用,表皮可与真皮脱离,形成所谓“溺死手套或溺死袜套”。手足皮肤的这种浸软、皱缩和脱落不仅与在水中浸泡时间长短有关,而且与水温密切相关(溺死尸体变化经历时间与气温、水温的关系见表6-1)。

腐败在夏天一般经过2天左右即出现,冬天则常发生在1周以上。溺死尸体在水中因重心的关系,一般男性呈俯卧位,女性呈仰卧位,但不论男女一般头面部多向上,因此腐败气体常首先出现于头部及上胸部,该处皮肤首先变绿。

以后腐败可发展到全身。尸体全身皮下,消化管充满腐败气体,舌外突,眼张开,呈腐败巨人观。水中腐败尸体比重轻于水,故如无重物捆绑或水草缠绕,多能浮出水面。影响尸体上浮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水温、水深。水温高,尸体腐败快,浮起早;水深则水底温度较低,尸体腐败也慢,浮起迟。一

般夏季水中的尸体,死后经过1~4天即可浮起,而冬天则要半个月至一个月。在水中浸渍时间长者,由于水流冲击或浮游物体的碰撞,皮肤和肌肉也可自手、前臂、小腿及面部等处剥落。在流水中的尸体甚至可长出水草,栖息鱼及甲壳类动物。在阴沟附近者,尸体可被水老鼠咬去耳朵、眼、鼻而留下被咬啮的痕迹。浸没时间更长者,可形成尸蜡。

腐败尸体内部检查可见肺和支气管内气体和水分消失,肺泡破坏,肺脏缩小而呈污秽红色。但气管、支气管内如有水草、泥砂等吸入,仍可被检出。胸腔内有血性积液,这是由于肺内吸入之水漏入胸腔,部分则由于血液坠积所致。胃肠内的溺液也渗入腹腔。

实验室检查进展组织学检查

溺死肺的组织学检查至今未找到一种特异的改变。一般的变化有:肺泡高度扩张以至破裂,多数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体,支气管腔内出血。有的学者还观察到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呈囊状扩张,血管内发生溶血。如死后数小时内解剖,常见到毛细血管内成团血小板凝块。而其他器官血管较少见。此外,肺的切片还可见到吸入液中的异物或颗粒,诸如泥沙、水草、呕吐物中的食物残渣、浮游生物等。

总之,死者内脏硅藻检查对判断是否溺死的价值是肯定的,关键是防止污染、破机处理得当和观察细致。这项检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许多浮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素。这种色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产生淡红色荧光。含有这种色素的浮游生物作为红色荧光而被认出。实验显示,溺死者脏器中含有叶绿素的浮游生物,经激发后,可以观察到清晰的红色颗粒。

化学检验

由于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其在法医病理学上的应用,提高了溺死诊断的能力。实践表明,对死亡历时已久,特别是已高度腐败的尸体,由于死后的溺液扩散作用以及腐败气体引起的死后循环,左、右心脏血液的任何差异都已无实际意义。

对于比较新鲜的尸体,例如死后12小时内,甚至24小时内的溺死者的尸体,左、右心腔血液中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血液导电度、比重、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究竟有无差异,仍然有不同的意见。

根据各地水域中某些离子的含量不同,进行测定而进行溺死法医学鉴定的实验有不少报告,如内脏中测锶离子、氟离子的含量。

有些学者指出,作为工业废物抛入水域的化学化合物在溺死过程中可以进入身体,它在死后起着另外一个诊断的指征,个别例子已得到证实。

曾有一个七岁男孩在煤矿顶附近的塘中溺死,在该塘的水和尸体血中检出苯酚化合物,但这个化合物的浓度很低,不至于因中毒致命,因此可以肯定男孩在这个塘中溺死的事实。这提示在溺死的实验室检查中除了各种针对性的指标外,各种工农业污染物的检查,可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

法医学鉴定

溺死比较复杂,鉴定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水中尸体的个体识别死者的容貌、着装、特征性标记等。DNA检验

(二)水中尸体的损伤注意区别生前损伤、濒死期损伤和死后存留水中所致损伤。濒死期损伤生活反应不明显,死后损伤无生活反应。

(三)落水地点的勘察与判断

(四)死亡时间推断

(五)水中尸体的死因主要鉴定生前入水还是死后抛尸。

溺尸的个人识别

溺尸在静水或流水中均可发现,且多为无名尸体,所以个人识别显得更为重要。新鲜溺尸依据容貌、身长、性别、发育、斑痣、牙齿、指纹、头发及躯体上疤痕等特点,尚可查明。若溺尸已经腐败,要注意搜集死者身上衣裤、鞋袜、衣袋中的物品,随身携带的手表、戒指、发夹、项链等物品。此外,尚需仔细寻找溺尸身上的特殊标志,如畸形(六指),疤痕,头发颜色,假牙和镶牙等。同时取下死者的下颌骨,以备根据牙齿和牙床的特征推断死者年龄及做个人识别。

是否为溺水

对水中的尸体要鉴定是否为溺水死亡,即解决是生前溺水死亡还是死后抛尸入水的问题。新鲜溺尸可根据体表改变,内部器官征象,以及左右心腔内血液成份的不同等做出判断。若溺尸已经腐败,则主要根据器官组织和骨髓、牙齿中检验出硅藻来确定。此外,还应注意排除其它死亡原因,如有无酗酒,服麻醉药,外伤,冠心病等猝死。

必要时还应取材作毒物分析以排除中毒的可能性。对溺尸身上的损伤,必须鉴别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并正确评价损伤与溺死或其他致死原因之间的关系。水中尸体上的损伤鉴定,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生前损伤常由于流水的冲洗而失去生前损伤的一些特征;尸体在流水中也可与河中的岩石、树桩等碰撞而形成损伤,尤其是头部,其损伤程度可能很重而使人怀疑是他杀;水中尸体如碰到螺旋浆也可形成严重损伤,甚至致肢体离断;水中动物也可毁坏尸体造成损伤。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5:5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8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溺死(医学术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溺死(医学术语).pdf

标签:术语   医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