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为蔷薇科植物,原产我国东南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资料,2017年全省枇杷种植面积1.33×104hm2,产量达7.86万t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梗长2-8毫米;苞片钻形,长2-5毫米,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直径12-20毫米。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厘米;种子呈现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枇杷是美丽观赏树木和果树。生长在较温暖的地区,叶子和核可入药;果实叫枇杷,淡黄色或橙色,外皮有细毛,果味甘酸,供生食、蜜饯和酿酒用;叶晒干去毛,可供药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气之效。木材红棕色,可作木梳、手杖、农具柄等用。
中文名枇杷
拉丁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
别名金丸、芦枝、卢桔、卢橘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目蔷薇目-Rosales
亚目蔷薇亚目-Rosineae
科蔷薇科-Rosaceae
亚科苹果亚科-Maloideae
属枇杷属-Eriobotrya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Lindl.,1822
分布区域-中国湖北省、四川省、有野生、广泛栽培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形态特征枇杷造林模式:适宜纯林模式。
种植密度:丘陵山地株行距4米×4.5米或5米,亩栽37株。
种植距离种植技术:一般春植2月下旬—3月上旬,按照“四个一”标准进行种植:一条水平带、一个标准穴(长宽深1米×1米×0.6米)、一担有机肥、一棵优质苗。种时离嫁接口上25—30厘米短截,将叶片剪除,以减少蒸发、提高成活率,利于重新培养主枝。
树体管理技术:适宜主干分层形,幼树期通过拉枝、吊枝、抹梢、摘心、疏枝等方法,以促进生长、扩大树冠;进入结果期后,通过短截和疏删,改善内膛光照,保持良好树形,果园通风透光。
园地管理技术:结果树施肥分3次施入:春肥(催果肥)施用时间在2—3月,以速效肥为主,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重,以满足果实的发育之需,施肥量约占年施肥量的10%左右;采果肥(5月下旬—6月上旬施):一般采果前一周内施用,以施复合肥+尿素+人畜粪尿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40%—50%;基肥(9月上中旬施):以腐熟菜籽饼、猪羊粪有机肥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40%。
花果管理:对初果树和弱树,疏除树冠顶部全部花蕾,其余部位在二分之一的梢上留蕾;对成年树,在全树总梢数的三分之二的梢上留蕾。疏果一般在3月下旬进行,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受冻果、小果、密生果,强穗强枝多留果,弱枝弱穗少留果,白沙品种每穗留3—4个果,红沙品种每穗留2—3个果。
病虫害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有花腐病、叶斑病、天牛、黄毛虫等病虫害及裂果、日灼等生理病害,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确保果品的安全、优质、营养。
采收当枇杷果实呈黄色或橙黄色时要及时采收,先着色的果实先采收;
需要长途运输的果实,可在八九成熟时采收。采收应选晴天的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下雨或高温烈日天气不可采收。由于枇杷果皮薄、肉嫩、汁多,采收顺序为先下后上、先外后内;
采收时,手拿果穗或果梗小心剪下,尽量不要擦掉果面茸毛,也不要碰伤果实。采下的果实要及时分级包装贮运、销售。
主要价值经济价值:可用材及观赏,果可食,叶供药用
枇杷叶:止咳、抗炎作用
抗氧化作用
体外抗氧化能力
抗菌作用 (其中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果实:用于固肾涩精、缩尿止带
2015 年版 《中国药典》收录的该属植物覆盆子,其果实用于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
根:用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调经; 茎叶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全株:入药时清热活血、散瘀止痛
病虫害防治病害枇杷主要病害有斑点病、炭疽病、灰斑病、角斑病。
一、增施有机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二、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三、及时清洁果园,尤其是冬季要清除果园落叶杂草,剪除的枝条要及时清除出果园并集中晒干烧毁,以减少菌源。
四、春梢、夏梢和秋梢抽发时,选用广谱性杀菌剂对树冠分别普遍喷药1次,以防止病害发生,具体药剂和使用方法参考套袋前喷药。
此外,对枇杷主要的生理病害——果实日灼病,如果在果实转色成熟期,先遇长期低温阴雨,后突然天气晴好,气温迅速升高,容易导致树冠向阳部位的果实表面失水,果皮皱缩,并稍凹陷,形成淡褐色斑块,即果实日灼病。此生理病害可通过及时套袋避免发生。
虫害枇杷主要虫害有蚜虫、木虱、红蜘蛛、黄蜘蛛、枇杷黄毛虫、蝎蛉(别名举尾虫)、天牛等。
一、按照技术规程做好果园栽培管理。
二、及时应用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
三、可补充应用化学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对蚜虫和木虱危害,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10000倍液,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农药交替喷雾防治。
植物传播史第一个传入枇杷的国家及其年代枇杷最早从中国传出去,传到的第一个国家是日本。这是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业内的共识。但究竟什么年代传去,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流传下来。
日本方面,至20世纪90年代,一般的描述是:早在公元1180年日本就有关于枇杷的记载,10年后的21世纪初,又有新的说法,认为早在奈良时代(公元762年,公元901年等)都有枇杷的记载。因此,日本在中国的唐宋年间就有枇杷的记载。日本还大量记载我国唐朝时派遣留学僧到唐都长安(今西安)留学的情景,也保留大量记载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历经艰难东渡日本传经送宝的资料。但未见唐朝从中国引入枇杷的记载。
迄今见到的明确记载日本从中国引进枇杷的年代是日本的江户时代(1600—1867年),即中国的明朝。
近代西方人发现枇杷并进行科学命名在我国的教科书和科技文献中,可以看到西方人第一个记载枇杷的是瑞典人屯伯格(C.P.Thunberg),实际上,在屯伯格之前,还有一个人,就是坎普佛(E.Kaempfer)。
坎普佛(E.Kaempfer)是德国一位爱好旅行的博物学家,他于1690年9月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来到日本长崎,见到银杏和枇杷等植物。长崎那时和中国澳门一样,本来是个小渔村,江户时代(16世纪早中期)被葡萄牙人占据,成为其殖民地。
1641年,日本人赶走了葡萄牙人之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把长崎作为日本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而且只允许中国和荷兰的商船停泊。坎普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来到长崎,见到银杏和枇杷的。在他后来(1712)出版著名著作《异域采风录(AmoenitatesExoticae)》里,记载了枇杷和银杏生长在日本长崎,因此,实际上西方人第一个记载枇杷的是坎普佛,而不是多数读者之前所看到的屯伯格。
全面引种时代比英国1787年从广东引入略早一点,法国于1784年,也是从广东引种枇杷,种植在巴黎国家公园。随后引入其殖民地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法国虽然始终没有成为枇杷生产国,但把枇杷引入阿尔及利亚,后者后来成为枇杷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国家。
枇杷18世纪末引入西班牙;19世纪初传入意大利,主要在西西里岛的巴勒莫(Palermo),但从哪个国家、具体什么时间均不详,推测可能是从法国或英国传入。巴西的枇杷是从日本传入的,但传入的具体时间不详。19世纪早中期从阿尔及利亚或黎巴嫩传入土耳其。埃及的枇杷也是从黎巴嫩传入的。枇杷19世纪中叶传入希腊。
枇杷通过三条途径传入美国:1867至1874年间,从欧洲传入佛罗里达;从日本传入加利福尼亚;
中国移民则是先将枇杷带到夏威夷,然后才传入美洲(美国)大陆。枇杷曾迅速在美国传播散布开来,但是,早期主要是作为庭院植物园林植物。
植物文化枇杷(杨万里 [宋])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
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
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
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4:4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7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枇杷(蔷薇科枇杷属植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枇杷(蔷薇科枇杷属植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