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石鲷(石鲷科恋礁性鱼类)

更新时间:2025-02-24 15:17:36 阅读: 评论:0

条石鲷(石鲷科恋礁性鱼类

条石鲷 (石鲷科恋礁性鱼类) 次浏览 | 2022.07.31 18:35:19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条石鲷石鲷科恋礁性鱼类

条石鲷英文名: Japane parrotfish,rock bream,striped breakperch,属石鲷科,是一种恋礁性鱼类。 石鲷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大部分栖息在温带、亚热带水域。产下的卵一日半即孵化,幼鱼在大洋中成长,成大后则在海岸边生活。牙齿坚硬,咬碎海螺、蚌类和海胆等后吞食。

拉丁学名

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鲈形目

石鲷科

石鲷属

条石鲷

中文学名

条石鲷

中文别名

石鲷、七色

英文名

Japane parrotfish

二名法

Oplegnathus fasciatus

分布

分布于台湾岛以及黄渤海等

介绍

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小,前端钝尖。吻短,眼大,侧位,上颌达眼之前缘下方。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锄骨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鳃盖骨上具1扁小棘。体被细小栉鳞,吻部无鳞,颊部具鳞,各鳍基底均被小鳞;背鳍及臀鳍基底均具鳞鞘;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单一,硬棘部和软条部间具缺刻,硬棘XII,软条数16;臀鳍硬棘III,软条数13;尾鳍内凹形。体黄褐色,含体侧及头部眼带,共有7条黑色横带。胸鳍、腹鳍黑色;余鳍较淡而有黑缘。温热带沿近海鱼类,栖于岩礁区;幼鱼随着海藻漂移。肉食性,齿锐利,可咬碎贝类或海胆等坚硬之外壳。

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台湾、中国大陆沿海、韩国、日本及夏威夷群岛等沿岸。

早期发育

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0.5℃、盐度30.5、pH8.0-8.3条件下,受精卵经27.5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弯曲,肠道内褶回增多,消化能力增强。

3日龄(仔鱼孵化出膜后第一天称为0日龄,以此类推)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油球在6日龄消耗完毕,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稚鱼培育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在水温21℃-24℃、盐度27-33、pH8.0-8.3条件下,仔鱼开口饵料为S型褶皱臂尾轮虫,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或轮虫卵,13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5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3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

4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7日龄时鳔开始充气变为亮泡状,生活史终生有鳔。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12h50min的胚体上,至18h已在胚体全身分布,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脊椎骨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4日龄弯曲过程完成,除腹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牙齿(硬齿和绒毛齿)生成,可咬食饵料。体表七条横向黑色素带是条石鲷的一个显著体态特征。

21日龄鱼体表形成第一条横向黑色素带,23日龄时体表形成第二条色素带,25日龄时形成第三条色素带,29日龄时仔鱼体表第五条色素带形成,至40日龄时第七条色素带形成,此时稚鱼体态除背鳍、尾鳍、腹鳍上色素外与成体相似。60日龄幼鱼鳞片形成,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4: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7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条石鲷(石鲷科恋礁性鱼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条石鲷(石鲷科恋礁性鱼类).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