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跳鼠,别称:跳囊鼠,啮齿目的1科,通称跳鼠。
跳鼠科dipodidae是适应荒漠生活的啮齿类,因后肢长而用双足跳跃方式行动而得名。与其它类似的跳跃行动的啮齿类相比,跳鼠的后肢和尾更长,后肢长甚至超过前肢的4倍,尾端毛长形成尾穗,有些种类还有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较大。
跳鼠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的干旱地区,也见于非洲北部。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
长耳跳鼠形态比较特殊,可独自构成一亚科。与其它跳鼠相比,长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极长,几乎有头体长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动物。
中文名跳鼠
拉丁学名Dipodidae
别名跳囊鼠
界动物界
门脊柱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目啮齿目
亚目鼠形亚目
科跳鼠科
种跳鼠
分布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
分布范围原产地:非洲西南部。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中以三趾跳鼠亚科种类最多,7属21~22种。
生长繁殖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种类介绍心颅跳鼠亚科心颅跳鼠亚科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类动物。体型皆小,体长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细长,复以稀疏长毛,或在其近基部1/3处具膨大的脂肪积聚部位,尾端均无尾穗;后足3趾(三趾心颅跳鼠属),或具5趾(五趾心颅跳鼠属);听泡异常膨大,其长度达头骨长之半。
长耳跳鼠形态较为特殊,而构成单种的亚科。体长8~10.5cm,尾长15~19cm,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cm,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分布区狭窄,基本上为中国的特有种。见于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阿尔泰戈壁。
长耳跳鼠五趾跳鼠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以及俄罗斯、亚洲中部、蒙古、朝鲜等地的荒漠地带。它的大小和家鼠差不多,体长13~15cm,体重95~140g。但头大眼睛也大,耳朵也比家鼠的长。身体背部体毛为棕黄色。腹面为白色。它的后腿特别长,脚底下有硬毛垫,适于在沙地上跳跃。前脚有5指,后脚只有3趾,中间3趾发达。与后腿相适应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可达20cm,尾上有黑色环斑,末端还有一簇白色蓬松的尾毛,很像个小刷子。
三趾跳鼠世界上最小的跳鼠是三趾心颅跳鼠,这种跳鼠身形非常迷你,却擅长于跳跃,最大的体长也没有超过6厘米,体重也才10克左右,跳鼠还有着又细又长的尾巴,这尾巴足足有它身体的两倍长呢。目前由于这种跳鼠的整体数量非常稀少,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濒危物种之一了,常人见到这种跳鼠的机会少之又少。[2]
外形似五趾跳鼠,体长大于110mm。头圆吻钝。眼大。耳壳发达,耳前方有一排白色硬毛,成栅状但贴头前折不达眼前缘。尾长,其长约为体长的1/3。前肢短小,具五趾,二、四趾爪发达,爪细长而锐利。后肢约为前肢的三倍,具三趾,各趾下被有梳状硬毛。门齿前面橙黄色,中央有纵沟。
物种现状中国脊椎动物(Vertebrata)共6347种,约占世界总数(45417)的14%,其中许多为中国所特有。特有种数达667种,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程度高是复杂的动物区系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方属古北区,东北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处于泰加林南缘,有许多冻原和泰加林动物区系的代表物种生活在那里。其中包括跳鼠科(Dipodidae)的许多种。
保护措施2007年12月13日,一种濒危的草原啮齿类动物的身影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里,让研究它的科学家们惊喜万分。这种小动物的模样实在是招人喜欢,难怪人们亲昵地称它为“荒漠米老鼠”,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草原跳鼠,因为它行走时像袋鼠一样用后腿跳着走。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4:0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7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跳鼠(啮齿类動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跳鼠(啮齿类動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