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属于“侯爵”。秦朝大将王翦、王贲、王离都曾被封为列侯。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中文名列侯
其他外文名lie hou
起止时间战国-南朝陈
级别侯爵
词性名词
解释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
《史记·秦本纪》:“二十二年,衞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后汉书·侯霸传》:“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
泛指诸侯[曹魏]曹操《奏定制度》:“三公列侯,门施内外塾,方三十亩。”
[明]李贽《藏书·富国名臣总前论》:“以自比於列侯都君,而不以佐国家之急,梁何说乎!”
级别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列者,见序列也”
爵位的二十个等级: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
其中,第一级公士至第八级公乘是低爵,多赐与一般士民;第九级五大夫至第十九级关内侯为高爵,多赐与官吏和功臣;列侯是最高的一级,只有少数高级官吏和望族宗亲可以享有。列侯有封国,按封区户数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供其享用,称食邑。在封国无治民权。
列侯封国大小不等,大者相当于一个县,称侯国;小者为一乡、一亭。因而以其封国食邑的大小封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并以其封地为名号。东汉实行两等封爵制,皇子封王,功臣封侯;赐爵也只有列侯、关内侯两级。列侯的名号,既是封国,又是赐爵。列侯的来源有四种。一是王子封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以土封其子;二是功臣封侯;三是外戚恩泽侯;四是宦官侯。列侯可世袭。
沿革秦朝秦朝废除了周朝时期通行的卿大夫采邑制度,设郡、县。
随之出现了彻侯、君等具有食邑的封爵。采取二十等爵制,彻侯为最高一等,具有食邑,但无封国。
西汉西汉建立后,延续此项制度。彻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也称列侯。
西汉的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列侯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起初汉高祖刘邦曾定下规矩“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但一直没有被遵循,相反,拜相者必封侯,尚主者必封侯以及皇后父亲必封侯成为汉朝惯例。
新朝新莽时废。
东汉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均有食邑。
县侯以县立国,制度与西汉相同。乡侯、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东汉列侯的食邑亦高低不等。
三国蜀汉、孙吴的制度同东汉。
曹魏初期继承东汉制度,列侯仍然为非宗室的异姓臣僚之最高封爵。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创建了五等爵,列侯居于五等爵之下,遂成为异姓的较低封爵。自此到南朝宋,五等爵与列侯中均有县侯。
晋朝晋朝继承魏末制度,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食邑高低不等,都不立国,自置家丞、庶子。五等爵分居第一品、第二品,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
南朝南朝宋的制度与晋朝相同。
南齐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只留下了乡侯、亭侯两等。
陈朝爵制,乡侯、亭侯均为第八品,视千石。
589年,隋朝灭陈,列侯一爵也随之结束。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3:1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73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列侯(中国古代爵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列侯(中国古代爵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