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男,汉族,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原名焦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生于天津,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曾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北平中华戏剧曲艺学校校长,1937年获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社会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文名焦菊隐
别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05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巴黎大学
职业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
出生地天津
代表作品《龙须沟》、《明朗的天》、《茶馆》等作品
简介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焦菊隐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焦菊隐对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艺术作风和治学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在话剧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他的导演创作方式对形成剧院的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导演创造,善于吸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话剧艺术,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1]
主要成就建立在“戏剧-诗”观念基础上的导演理论建立以“心象说”为核心的表演理论创立话剧民族化理论。
生活经历少年时期焦菊隐很早就对戏剧表现出兴趣,还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便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自己编剧,在同学家里演出。他第一次演出的戏是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张诚》,他在剧中饰演主角,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是焦菊隐从事戏剧活动的开始。
北京二中任校长1924年,焦菊隐被保送进入北平燕京大学政治系国际问题专业,但他对戏剧的热情并未由此消退。他曾与当时正在美国学习戏剧的熊佛西通信讨论戏剧观念,并开始翻译国外的优秀剧作,同时有意识地对一些欧美重要剧作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928年,焦菊隐从燕京大学毕业就即面临着失业。后在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市立第二中学校长。
在北京二中任职时,焦菊隐在文学活动中结识的挚友石评梅离世,他心中充满痛苦与孤寂。后来他又突发脑溢血,在协和医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康复。
创办中华戏校1930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想办一所戏曲学校。筹划时他首先想到了焦菊隐,他认为焦菊隐是创办戏校的最佳人选。很快,焦菊隐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担任校长期间,焦菊隐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办学方式。当时的戏校和科班,主要是教授戏曲基本功,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却不同,焦菊隐一方面吸取科班教学的经验,聘请名艺人传习业务,一方面对戏校的体制、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革新。中华戏校重视文化教育,所开科目齐全,除学习京剧专业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培养有艺术创造力的“适合时代之戏剧人才”。
为使学生开阔艺术眼界,学校还常组织学生观摩话剧,排练演出自娱。戏校的老师也皆是当时戏曲界、文化界的名人,如王荣山、包丹亭、高庆奎、王瑶卿等。文化课教师有学者华粹深、吴晓玲,剧作家翁偶虹等。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同于以前旧科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首创了男女生合校。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男女分校,京剧演员上台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台,因此许多旦角演员皆为男性。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与学生订立卖身文书契约。当时的一些旧科班,学生都要与科班签订卖身契约,即在科班学成以后,赚了钱基本都归科班。而戏校的学生,报考录取者试读两月,经考查合格,家长只与校方订立保证书就可正式入学。
由于焦菊隐校长先进的教学理念,戏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当年与戏校并存的“富连成”科班学生都穿长袍、戴帽头,显得老气横秋。而戏校男学生冬天一律是黑色中山装,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铜扣子,戴大檐帽,不准留头发。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完全是民国女学生的打扮。校内宿舍也很讲卫生,不像科班学生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极易传染疾病。戏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单子,干净整齐。对这所新型戏校,社会各界都很称道,常有人前来参观,其中有不少外国人。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办过五科,招收学生200余名。学生以德、和、金、玉、永五字排名。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等皆是戏校的学生。
焦菊隐的多项革新,也遭到社会上一些守旧人士的指责。后来他的办学理念与李石曾也发生了重大分歧。1935年他辞去了中华戏校校长一职,赴法留学。
任教北师大焦菊隐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毕业时写出博士论文《近日之中国戏剧》。他谢绝了在法国和瑞士任教的邀请,于1938年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国洪流,参加救亡戏剧活动。他先后在桂林、江安、重庆等地任教,培养了许多戏剧人才。
1946年,焦菊隐再次回到北平,他被北平师范大学聘为英语系教授,后兼任英语系主任。
焦菊隐不仅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是坚持民主支持学运的爱国者。1948年,北师大发生特务打砸外语系的“四九血案”。焦菊隐不顾个人安危,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抗议当局逮捕学生,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导演《夜店》焦菊隐在忙于教学的同时,没有忘记戏剧实践活动。1947年他应中共地下党北平演剧二队的邀请,执导了话剧《夜店》。这是根据高尔基的名着《底层》翻译改编而成的。焦菊隐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真实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该剧在建国东堂连演三十多场,引起轰动。后来,焦菊隐又排演了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欧阳予倩的京剧《桃花扇》,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在戏剧的多个领域进行探索。
导演《龙须沟》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老舍,应邀写了反映新旧社会变迁的话剧《龙须沟》,特邀当时已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的焦菊隐执导。在排演时,焦菊隐特别强调演员要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他带头组织演员下基层体验生活,后来体验生活成为人艺的一项传统。1951年2月,《龙须沟》在北京剧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台戏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与风格,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现实主义表演艺术风格的基石。
执导多台大戏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任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
在北京人艺,焦菊隐担任导演先后排演了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武则天》,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名优之死》等。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的戏曲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话剧中。他一台剧一种风格,不抄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扎扎实实地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
焦菊隐排演的这一台台大戏,都是在首都剧场上演的,首都剧场成为焦菊隐排演的戏剧最集中上演的地方。
文革中的焦菊隐1966年“文革”初期,焦菊隐先生一夜之间被打倒,被扣上“反动权威”的大帽子,被无休止的批斗,家被多次查抄,多年保存的书籍文物大量流失,而批斗也不断升级。被囚禁在人艺北四楼排演场“大牛棚”。
活动年表1948年1月,农历丁亥年:北平艺术馆首演《桃花扇》北平艺术馆在焦菊隐领导下,演出欧阳予倩编的新平剧《桃花扇》,受到古城观众的欢迎,同时遭到戏曲界顽固保守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攻击艺术馆的《桃花扇》是“摧残平剧”,且威胁参加演出的平剧演员。马彦祥积极支持新平剧《桃花扇》的演出。并在“天桥”组织发表了许多评介文章,自己也写了《勉艺术馆平剧组诸君》一文,勉励他们不要畏艰险,在新平剧运动中作出贡献。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1950年8月29日,农历庚寅年七月十六日:《新戏曲》月刊编委会召开“如何建立新的导演制度”座谈会田汉代表《新戏曲》月刊编委会,主持召开了“如何建立新的导演制度”的座谈会,被邀请的王瑶卿、欧阳予倩、焦菊隐、洪深、阿甲、李少春、李紫贵、郑亦秋等都围绕着戏曲剧团如何建立导演制度各抒己见。
马彦祥在这次会上也发表个人意见,特别强调了:
1、为了提高戏曲舞台艺术水平,必须建立新的导演制度;
2、导演工作是一种新的舞台艺术工作,因此新旧戏剧工作者,必须相互合作;
3、首先要提高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对导演的认识,使其明白导演工作在整个演出中的重要性;
4、在导演方法上,可以突破旧形式,但必须从原有的规律中去突破。
身世焦菊隐的祖父焦佑瀛,是清咸丰年间的军机大臣、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中国近代史上祺祥政变中被罢官的赞襄八大臣之一。
焦佑瀛,字桂樵。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因才干超群,深得清宗室肃顺的赏识。祺祥政变也称北京政变、辛酉政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在这场争斗中,肃顺等顾命大臣,作为慈禧太后一伙的对立面,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为慈禧、奕欣所击垮,焦佑瀛则与肃顺等一同败下阵来,这实在是一个刹那间的变故,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2:4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7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者之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