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官员制度)

更新时间:2024-12-23 17:14:30 阅读: 评论:0

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官员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 次浏览 | 2022.11.06 15:42:31 更新 来源 :互联网 精选百科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官员制度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中文名

三公九卿制

读 音

sān gōng jiǔ qīng

具体内容

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西汉成、哀帝间(公元前32年-公元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凡国有大造大疑,通而论之,国有过事,通谏诤之”。三公即所谓的宰相之职,在名义上分别领导九卿。

九卿,即奉常(后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文教;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宫廷车马仪仗;廷尉(一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称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吏(后改称大农令、大司农),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称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后改称将作大匠),掌皇宫、陵寝、道路等工程修建;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统领太子官属。这些官员与九卿在一起称为“列卿”。上述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

三公九卿与皇帝的关系

三公九卿虽各有职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守与实际责任也有很大的差别。诸如,三公虽为宰相,职无不监,但皇帝诏令可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的表章也无需告诉宰相;西汉太尉掌管武事,但无调兵权,而且不常置;列卿承皇帝命令,既可以将兵作战,又可以参加非本部门所辖事务的集议。还可以处理本部门以外的事务。实际上仍然是皇帝运用自己的专有的最高用人权随时调遣官吏,增减予夺其职、权、责,使官吏既可以有职而无权,也可以有实权而未受职务,既可以兼及他职之事,也可以两职或多职之间权责相互渗透。但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对皇帝负责。

参考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2:0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92/196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官员制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官员制度).pdf

标签:中国古代   三公   官员   制度   九卿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